说到唐贤,不能不提到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出川,漫游大江南北。唐天宝元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他的诗至《蜀道难》,赞为“谪仙人”。玄宗召为供奉翰林,会沉香亭畔牡丹盛开,玄宗命他进新乐章,他醉酒未醒,挥笔作《清平调》三章。玄宗亲调玉笛,与梨园子弟,歌他所作的词。尝大醉草诏,使高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皇帝亲为调羹,恩宠日隆。高力士终以脱靴为耻,摘其《清平调》中“可怜飞燕倚新妆”句以激怒贵妃,玄宗三次想封他作官,都为贵妃所阻,终于被玄宗放还,仍漫游江湖。安史乱起,他参加永王瞵府,永王兵败被杀,他系浔阳狱,得郭子仪营救,才改死罪为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行经三峡,遇赦放回。这年秋天,在岳州与适遭迁谪的贾至相遇,赋诗唱和。不久,他离开岳州赴零陵。第二年春,又回到岳州。以后去江夏、浔阳,寓居豫章。晚年投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死于安徽当涂,终年六十二岁。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有《李太白集》。他写岳阳的诗有:
《与夏二十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首诗是李白在乾元二年(759)秋天遇赦,到岳州登岳阳楼写的。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楼前浩渺开阔的八百里洞庭,不禁叹为观止。首联中的″尽″字,写出岳阳楼在诗人心目中的份量和赞叹的心情。“迥”和“开”形容洞庭湖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气势。诗人仕途坎坷,前程未卜,心情是愁苦的。可是面对壮丽的山川,登上历史名楼,他觉得云间的大雁把愁苦的心情带走了;远山也衔出皎洁的月亮来助兴。颔联中的“引”字,赋动物以人意;“衔”字赋静物以动态。用拟人的手法,使“雁”、“山”、“月”好像都在为诗人排愁解闷。颈联写在岳阳楼上“下榻”、“行杯”,好像就在“云间”、“天上”,从侧面的夸张描写中,可以使人想象到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尾联中的“凉风起”、“舞袖回”,看出诗人在高楼之上,迎风起舞,飘然欲仙了。
这首诗描写了在山川景物、名楼杰阁的欣赏陶冶中,一个旷达、乐观、豪放、飘逸的诗人形象。此诗被刻进碑廊。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刑部侍郎李晔是李白的族叔,因鞠狱触犯宦官李辅国,被唐肃宗贬为岭下尉,也于乾元二年(759)途经岳州。李白与李晔、贾至同泛洞庭。写下了这五首诗。
洞庭西望,可见长江如带,故曰“分”;洞庭之南,水天相接,故曰“尽”。第三句提到“长沙”,具有深意:岳州在秦汉时属长沙郡;屈原作《怀沙》之赋,怀石自沉汩罗,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汉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而现在李白他们三人同遭迁谪,都有与屈原、贾谊同样的命运,在洞庭日落,秋色弥漫的时候,远望长沙,不禁古今同慨!洞庭浩渺,欲吊湘君而不知何处。
(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南湖即氵邕湖。《尔雅》:“水反入为氵邕”。是洞庭湖水涨反入而成的一个湖汊,水面不大,故“夜无烟”。怎可先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星搓直上天河呢(见《荆楚岁时记》)?姑且到洞庭“赊月色”,驾船到白云边去买酒尽醉吧!月色怎可“赊”呢?李白认为“清风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宋代苏轼也说过:“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在诗人的心目中,洞庭月色是可以“赊”的。“直上天”、“赊月色”、“买酒白云边”,似乎是一种奇想,在现实生活中为不可能,而在艺术构思中不可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就是刘勰所说的“神思。”(《文心雕龙》)这首诗运用这些神思,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洞庭确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