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权
有一个饱读诗书、颇具古典文人风范的舅舅言传身教,有一段不务主业、苦读唐宋诗词的大学时光,有一种对国学深刻认同的学子情怀,有一个“中国楹联城市”、“中华诗词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家乡岳阳,受以上种种因素组合影响,我喜欢吟诗作对,尽管作品不多、水平不高,但自得其乐,有滋有味。
20年前的春节,还在大学读书的我回家度寒假。大雪纷飞,我们到桃江给舅外公外婆拜寿。同行的舅舅要我和二哥各作一幅贺寿联。幸好路途遥远,车上苦思个把小时,捻断数根胡须,终于交出一联:“凤自南山,只带春风为贺礼;龙来东海,且将好雨敬双星”。舅舅和舅外公对我这幅处女作的褒奖激发了我对诗联的兴趣。
2008年元旦,交通偏僻的老家修建了一条11里长的水泥路,村里人骄傲地说到北京都不需要再走泥巴路了。为修路立下汗马功劳的父亲捐建一座门楼,门楼上两副对联自然是我和二哥的任务了。我们先给路命名“通富路”,第一幅对联顺理就成章了:“走通畅大道,建富裕新村”,上下联第二个字自然嵌入路名。第二幅对联则历经两个多月时间,比修条路的时间都差不多了。拟好上联“大道贯全村,东赏稻浪、西听渔歌,任你我南来北往”后,苦于难对下联,遂遍发英雄帖征集下联。后来在一位乡友的应征联启发下,我们拟出下联:“小康孚众望,春绘蓝图、秋收硕果,喜家园夏熟冬盈”!上联中的东南西北和下联中的春夏秋冬对得倒也恰当。
在岳阳城内搬迁了8次家,2008年9月怀着乔迁的喜悦,我拟写了一联贴在家门口:“居三楼、建乐园,可称雅致;睦四邻、兴家业,天道吉祥”,也是一副嵌名联,上下联嵌入我和爱人雅子及儿子天祥的名字。每次站在家门口顾自欣赏,都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古代文人最喜欢临别赠言、登高作赋,令我辈羡煞。我也曾东施效颦,写过两首送别诗。一是相处10多年的年轻老领导志光到冷水江任职,挥手送别后,我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帏运曾经十数年,文章锦绣浩如烟。胸怀忧乐堪袖手?情牵冷暖勇承肩。已是执笔向执政,更为解困兼解难。书生未敢忘报国,征程万里绘新篇!”(《送志光之冷水江任职》)二是远在成都的大嫂要去探望以优异成绩赴美留学的儿子,我遥寄一诗相送:“育子成才已开篇,负笈万里美利坚。寒冬远渡情切切,异域喜迎呼连连。寰球何渺意何重,学海无涯志无边。蓉城特产稍携带,乡愁品味在此间。”(《送刘姐赴美探亲考察》)写了这两首送别诗后,我顿悟了古人临别赠言的妙处:可以省钱啦!赠诗后就不用送盘缠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