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诗联字画 >> 内容阅读

茶诗茶联:陈奇志联贺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立二十周年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1年01月10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立二十周年贺联

                                                      陈奇志

                                               九州众宝堪称博;
                                       廿载来宾尽说佳。

【背景资料】
 
                                         茶博中华馆,扬帆十五载

                                    引自:中国茶叶博物馆网站早年资料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与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占地约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集茶文化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是一座独具江南风味和园林艺术的博物馆。历经15年的发展,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发展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展示中心,系统收藏茶文物、茶叶文献资料的专业场所,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茶艺师的摇篮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及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  中国茶叶博物馆诞生于草木英华间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在给杭州市政府城市规划批复中,以“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12个字为杭州明确了城市的性质,指明了建设方向。80年代中期,国内茶叶界、文物界、旅游界、园林界对建设以茶为专题的博物馆,深入研究茶文化历史发展,促进茶叶生产和经济贸易,开展富有特色的茶叶旅游,提高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的呼声日渐高涨。    
    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的历史文化和工农业生产的优势,经过反复研讨,提出了要建中国茶叶博物馆等4个大型专题博物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将中国茶叶博物馆建设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并上报国家旅游局审批。不久,4个博物馆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省、市共同投资在杭州兴建。国家决定茶叶博物馆冠名中国并兴建在盛产西湖龙井茶的杭州,是对这座城市深厚茶文化内涵的充分肯定。    
    1987年4月14日,国内各地著名茶人云集北京,为当代茶圣、原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先生90寿辰祝寿,杭州市园文局施奠东局长率队赴京,撰就《关于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征求意见书》,吴觉农先生当即挥毫签名赞同,随后庄晚芳、程启坤、钱樑、张堂恒、庄任、刘祖生、胡坪等茶叶专家签名,以示赞同。这份签满当时茶界最有份量的专家名字的意见书,见证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孕育。    
    经省市领导和专家反复考察与论证将馆址选择在龙井茶产地——双峰。1988年下半年,由杭州园林设计院设计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主体工程破土动工。在筹建过程中,国家经贸部、农业部、商业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茶叶学会纷纷发文下属单位,支持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建设。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皖、闽、湘、鄂、滇诸省的茶叶公司也伸出援助之手。茶博展品中的大部分文物珍品来自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的调拨。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布展,茶博雏形初具,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其中1500平方米的陈列大厅系统地介绍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内容,另有学术交流、资料库房、贵宾接待、品饮区域等配套建筑。1990年10月,中国茶叶博物馆试行开馆。1991年4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并举办了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揭开了新时期茶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2  紧扣茶文化主题,多渠道征集茶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建馆后,茶博始终立足茶文化主题,不断拓宽藏品的征集渠道,通过考古发掘、调拨、海关移交、馆际交流、收购、捐赠等征集渠道,征集了一系列茶文物,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和特色。    
    目前博物馆藏品近2000件,涵盖了茶具、茶书、茶叶加工器具、茶样、茶叶包装、茶叶税票、茶邮票、茶画、碑贴等涉及到以茶文化为内容的各种艺术形式和材质的器物。茶具品类丰富,材质也不尽相同,诸如陶瓷、金属、竹木、椰壳、象牙、玉石等。茶样方面除现代6大茶类300余种样本以及造型各异的再加工茶外,对古代茶样也着力收集,已收藏了包括明万历年间的茶叶、清代贡茶、清代“向质卿造”普洱砖茶在内的10多种古代茶样,为研究明清两代茶提供了实物依据。另外也关注近现代文物及民俗、民族文物的征集,近代茶馆中的茶叶瓶、茶叶罐、茶箱、茶叶广告、茶叶运销单、茶叶包装纸、茶庄价目表、匾额、少数民族饮茶器、古建筑构件石柱础都成为博物馆征集的对象。    
    随着茶博收藏的各种载体——茶文化藏品日益丰富,为保证藏品的规范化管理、便于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为这些珍品建档绘图,提高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在硬件上给予积极保障,改善库房条件,引入先进的监控系统、恒温恒湿系统和消防系统,确保文物的安全。 
3  以藏品为基础,着力开展研究     
    博物馆依靠独特的文物资源优势得到了物质积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主动权。但仅仅定位于收藏,就成了一个单纯的文物收藏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大众不再满足于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是想探究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藏品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是藏品从博物馆“深闺”中走近大众的重要一步,是博物馆生存、发展之关键。    
    随着对博物馆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馆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总体规划,努力推进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学、文物考古学、博物馆学、茶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博物馆注重培养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优势和人才的作用,在研究上收获颇丰。《西湖茶思录》、《品茶说茶》、《图说中国茶艺》等十几部茶文化书籍先后出版,其中《品茶说茶》一书荣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与浙江省茶叶学会联合主办的《茶叶》杂志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此外还开展了 “宋代斗茶”课题、“山茶属植物资源引种栽培及应用示范”等课题研究,研究工作和成果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4  以茶文化为内容,开展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研究机构,还是大众走出学校课堂后的终身教育机构。陈列展览是大众了解历史的窗口,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陈列展览的好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成败。    
    我馆的基本陈列“中华茶文化展”于1991年正式开放,经1998年和2002年两次陈列改造后,于2003年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我国文物界博物馆陈列方面的最高奖项,被国家文物局董保华副局长称为“著名的文化品牌”。    
    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转化为雅俗共赏的陈列语言,除藏品本身精美之外,其陈列设计理念强调了手法上的互动,将知识“情节化”,使博物馆陈列展厅成为一个“可观、可听、可触、可嗅、可动”的学习乐园,处处彰显“人本”思想。整个陈列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与人体健康”作为专题,以“序厅—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为参观脉络,从各个厅的独立设计来看,是符合知识的接受顺序并尊重人们对知识的选择性要求。 序厅的“茶”字水幕墙上偌大一个“茶”字,流水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动静结合的设计,既象征着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展览主题,同时又以“大、奇、特”吸引人,启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茶史厅引起观众对茶文化主题的兴趣,它引导观众走进茶的世界。茶萃厅将各种茶(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更有重达360公斤的大型普洱艺术茶砖)以“开放式陈列”接近观众,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去触摸,甚至可以用嗅觉去感受它的香味。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按钮,就可以听到300多种茶样的介绍,在运用视听设备的基础上,使更多的展品一下子“活”了起来。茶事厅的开放陈列再一次让观众亲近茶树的全部,从种子、枝干、果实到茶叶。并以简单的“转盘”将各类茶叶适泡水温、浸泡时间、茶水比例等知识向观众介绍,借助现代科技将茶圣陆羽提出“鱼眼、涌泉连珠、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以“三沸图”形象加以说明。“茶具厅”展示了历代材质、造型各异的茶具,是博物馆的藏品精华所在,将馆藏精品进行组合以不同“主题”向公众开放。茶俗厅以场景真切地叙述着各民族各地区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如藏民家的酥油茶可以亲自动手打制,“竹炉汤沸火初红”的云南傣家烤茶仿若香飘四溢,临“江”而设四川茶摊,徽商茶庄,宛若回到19世纪末的那个年代。而茶庄一侧,茶艺表演队员随时为观众上演福建功夫茶道,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真正达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品茗休闲的目的。在基本陈列之外,博物馆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辟临时展厅,每年免费推出临时展览3-6个。丰富的茶文化展览是进行文化传播、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博物馆配备专业讲解员提供中英文讲解,先后有5人荣获“浙江省十佳讲解员”和“浙江省优秀讲解员”称号。通过讲解员主动、热情的服务,增加了公众对于陈列展览的理解及对本馆的信任,增加了公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实现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语言除了研究成果和陈列展示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架桥梁——网上博物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不能亲自前来的观众提供知识享受,我馆于1993年即开始借助网络技术展示茶文化,2004年博物馆开始着手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成博物馆网站(http://www.teamuseum.cn)。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运用了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将与茶文化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电子化,加以收集、整理和展示,并在编程中加强趣味性和参与性,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
 5  以茶文化为主题,营造特色环境         
    博物馆要学会用“多种声音”说话,借助文物藏品及衍生的研究成果、展示陈列和网络平台是几种展示方式,对于茶博而言,用特色植物与环境来酝酿茶文化情境,这也是一种美妙的展示语言。茶博于2004年实施环境整合工程后,一个茶文化主题凸显的充满山林野趣的生态型无围墙的茶专题博物馆备受瞩目。博物馆处处彰显着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室内展示在环境中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博物馆中的流水、植物、环境小品甚至是道路、题词和匾额都成为了另一种独特的展示手段。    
    横贯博物馆的水系,以及依地势而装点的景石、水景、四时花草,成为重要的景观轴。馆区内配置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几乎都有与“茶”沾亲带故。大叶冬青、苦茶槭、绞股蓝、玳玳、金银花、杭白菊、薄荷、薰衣草、鱼腥草等20余种可泡饮的“非茶之茶”植物欣欣向荣,扩展了“茶”概念的外延。品种各异的山茶、茶梅等山茶科植物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中华茶树品种资源圃栽种着一大批树型、性状各异的特色品种茶树,对其产地、适制茶类加以说明,有助于公众将从展厅了解到的茶树品种知识与室外种植的实物进行直观比较,加深认识。“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向观众表演炒茶,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环境小品中“茶圣”、“茶祖”巧相逢。茶圣陆羽衣袂飘然,左手持茶碗,右手持《茶经》;茶祖吴理真汉白玉雕像手持农具立于茶间,神态怡然。吉庆台附近的圭表可根据正午表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日晷则利用一日之表影方向变化来测定时刻,既可以指导茶叶生产,有助于人们了解天文知识,也将茶事活动纳入传统农耕文化中来体现,进一步营造茶文化的外延空间。此外300多个形态各异、工艺精美的历代柱础或置于廊下或为环境装饰或供游人小憩,使茶博成为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收藏所,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馆区主干道全部采用天然石材铺筑,镶嵌有来自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  、诧、荼、茗等),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亭台楼榭及道路、桥梁、匾额的题词茶文化氛围浓厚,如“茶”道为“双香径”,意为书香、茶香,妙趣横生;茶楼分别名为玉川楼、心茶亭、一品亭、七  居、鸿渐阁和清风阁。    
    行走于这样一个“茶文化主题”浓郁的室外环境中,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学习接受的方式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传递和沟通文化讯息”的目的。 
6  博物馆教育功能上的创新和拓展     
    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当代博物馆应当成为“既反映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社会变革的工具。强调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和服务功能、扩大教育外延是博物馆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茶博根据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公众关注的焦点,以不同的教育形式调动其各种感官享受,开展立体的、动态的教育。    
    以茶艺表演项目研创带动成人茶艺师培训工作的开展。茶艺表演是宣传茶文化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茶艺员表演的方式来阐释茶艺和茶文化知识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近年来,经过发掘、整理的禅茶、文士茶、擂茶、农家茶、日本茶道等各类茶艺表演,受到社会公众的的广泛好评。面对茶艺行业缺乏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的现实,茶博于1997年11月向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上报申请设置茶艺工种的报告。1999年5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茶艺师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2000年3月,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国际茶叶商会联合举办了茶艺师培训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培训教材、特定的教学器材和培训室,建立起完善的茶艺师考核题库,开展了茶艺师系列职业工种的考核工作,将茶艺师培训考核工作标准规范化。博物馆涉足一个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和规范,并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引导并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这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    
     以馆校共建为契机践行“茶文化从娃娃抓起”,建设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博物馆传统的宣教方式主要有:为学生担任陈列展览讲解工作、配合学校举办茶文化讲座、编辑普及性茶文化知识读本等,很难满足学生在“玩”中“学”的要求。从2003年5月18日博物馆实行免票参观制后,在走访杭州市教育局并征求其所属城区教育局及市假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部分学校意见后,茶博适时推出了“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与杭州市各城区教育局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与所属学校举行校外实践基地挂牌仪式,确立服务关系,增强活动的组织性和工作性,形成点面结合的辐射网,并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教育为目标的各类茶文化游览活动。以“参观茶文化陈列—有奖竞猜茶谜—辨茶、泡茶、敬茶、品茶—欣赏和学习茶艺表演—参观茶园—采摘新茶—观看炒茶”为主要流程构成 “眼到、手到、口到”为主的多重节目展示,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在具体体验上给予一定区别。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参加套餐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经信息反馈分析,一致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截止2005年底,参与学生游览实践套餐的学生人数达到2万人次左右,涉及学校160余所。1998年,中国茶叶博物馆荣获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博物馆称号,2003年被授予为杭州市文明示范博物馆。    
     以“体验”型和“展示”型向海外人士展示中国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以其无限魅力吸引着海外人士,但不同国家的茶文化爱好者对茶文化的需求侧重点不同。譬如日本、韩国重表演和茶道精神,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东西,而欧美国家更注重茶的实用性,关注更多的是科学保健层面的东西。针对这些特殊要求,茶博向东亚国家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和茶艺表演学习,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对于欧美国家的要求,将茶博展览办到国外去,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以茶文化活动实现交流,凝聚国内外茶人间友谊,并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坚持每年举行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以茶会友,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将茶文化所倡导的和平友好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播撒于人们心中。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至今已举办了8届;组织“龙井开茶节”、“相约龙井——春茶会”、“斗茶会”、“无我茶会”、“茶艺大赛”、杭城“十佳温馨茶楼”评选、“十佳温馨茶艺小姐(先生)”评选、“杭州市知名茶馆评选活动”、“杭州市茶艺名师评比活动”、4套茶邮票的首发式(1997年,茶叶博物馆“陆羽像”被收入其中)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为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扇文化之门,达到传承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效果,博物馆适时地扮演了一个区域文化传播代理人的角色。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拓展延伸宣教形式。如举办“杭城家庭茶艺大赛”、“金秋茶游苑”等活动,推出茶谜竞猜、品茶斗茶、茶文化系列挂图进社区等活动项目,以适应人们对茶文化知识的需求。吸引更多地人们走入博物馆。 
7  结束语     
    茶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是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参观者已达200多万人次。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定义中,博物馆被定性为一种“永久性机构”,可以说“博物馆是幸存下来的文物的最后归宿”。中国茶叶博物馆将致力于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成为一流的国家级茶文化专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