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诗联字画 >> 内容阅读

贵州茶联:贵州茶文化之---贵州茶联话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0年10月1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天也偏私,茶树原生云贵也;

人皆崇雅,汉时已尚夜郎茗。

 

    上面是我写的一副对联,上联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生地又在我们云贵高原。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所产的高山茶,茶质比平地和丘陵的好,已公认不争。下联是史实:夜郎是古代西南地区大国之一,农业中的茶已有了发展汉使从这里带回作为夜郎文化成就之一的茶到中原,别的地区才有了茶,其后又能传往外国。茗就是茶,谐音一语双关作崇尚夜郎名气解,提到夜郎,不应尽是负面的误解。

 

    天偏私云贵,首先是让这里的地利好。山高,阳光足又多云雾,温差变化大,造成温湿滋润的环境,漫射的日光更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吸取蕴涵很多有用元素,所以茶质好,品这等好茶真是福分。

 

    黔省高山涵秀水,得云遮雾护之利

养波光,热济温滋者宜生境态,

幸也!

 

夜郎宝地品名茶,尽色翠梢肥者丰

条紧索,茸多叶嫩之浓味清香,

妙哉!

 

    云雾有利于育好茶,贵州有一种名茶就叫云雾茶。所以:

 

黔山云雾藏珍饮;

文士诗联咏好茶。

 

    这早被尊为茶神的唐代陆羽调查发现记载于所著《茶经》: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味极佳。

包括茶在内的各种文化成就,靠科学总结,也要靠文学艺术播扬,我因此又成一联:

 

茶神早赞黔茶,曰思夷播费;

墨客争挥翰墨,成书画诗联。

 

    东部工业化进程加速,自然促使那里的茶农和经营者,将资金和技术投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茶业将不及昔日辉煌。国家综合发展战略考虑,今后也会顺应和推动茶业西移,回到故土发展,也必成为趋势。目前贵州的茶叶茶业不协调的状况,应以这种背景为转机。有人说,黔茶叶味浓,但不善经营茶经济和茶文化,茶业相对淡。落得外地茶商以极低廉价格买去贵州名优茶,包装成他们的名牌茶,获利又占名。人们在外地难见到本地好茶,或者凡好的本地茶,都打了外地名品旗号,真遗憾!

不善正确宣传自身优势,就落得附人篱下或难登大雅。我省定省会雅称和餐饮味系以及宣传旅游优势,都有过教训。故谏言:

 

多按实情扬特色;

莫投俗气竞虚名。

 

    我省出的好茶自投别人长期用文化培育出名气的旗下,也是有的。如某地好茶与龙井茶相似,就冠名××龙井茶,与碧螺春相似就称××碧螺春,类似情况还有××普洱等。这种投靠,显得眼光短浅,缺文化也缺志气,幸好得有识之士逐渐纠正。

 

 

    凡是著名茶,都有长期历史培育起的文化作支撑。著名文人的诗句、文章、典故,是传播名茶名气的重要因素。中央台零五春晚推出一批对联,其中写浙江、江苏和福建、台湾: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品观音茶,香飘两岸;

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无疑会有助于浙、闽两省的茶业。

    茶文化形成为高雅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组成之一。追溯到古老,它曾作为古夜郎文化的内容之一,传入内地的,怎么到现在贵州反而没显示多少茶文化呢?值得深思!说到此,我们也别光羡慕别人的名茶有名人写了名句得以扬名,怨贵州没沾名人的光。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已有了要发掘,没有要建树,都得自己重视,点滴积累,就有文化。贵州出产优质好茶,就是茶的物质文化及其人文文化的某些方面;提升到更高雅茶文化如茶的文学艺术有差距,但也不是全无,这种欠缺也只是暂时现象。即使从零起步也不晚啊!

 

    助茶扬名的文字,最方便又好的莫过诗联,大文豪苏东坡爱茶,是文人中著名茶家,以至被尊为茶仙,他的诗词涉及茶的至少有几十首。连做梦都得到人以雪水煮小团茶妙境。随时且将新火试新茶,总结出泡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认为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正是文士爱茶并留下茶的名句,使得有的茶或茶产地出了名。西湖一茶楼集苏学士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名句成了对联,怎不沾光!

本文说了些我省产名茶而茶文化相对欠缺,以至扯到更宽的话,可能有人会不同意。用事实心平气静讨论吧!我们尤其是文化人应该做些实事,宣传优质贵州茶,培育茶文化,才是扭转局面的正事。

 

山高乃育名茶,黔茶应自信;

智睿方移窘况,盛况赖文扬。

 

    茶与诗联联姻,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门当户对,相得益彰。对联又比诗更灵便和实用。本文就实践用对联谈论贵州茶,所以题名《贵州茶联话》最近以来引联有的出自资料,也有滥竽充数,重在体现具体的名茶和茶文化。

 

    贵阳有了不少茶庄、茶艺厅,门面厅堂很气派,但很少悬挂有韵味的诗联。偶然有,除个别由高手题撰的精作,多数是由装修店抄自本本,难贴切不说,有些抄自混钱的伪劣集子,往往不合格律,语句不通;再加抄录出错,分不清上下而乱贴挂,实在有辱茶文化的斯文。

 

    最近贵阳开了个西南最大茶城,规模宏大,内部装修很具传统风格,典雅大方。也可惜多数店家没有优雅诗联,偶然有高山出名茶;好茶在贵州”“人好茶好样样好;你来他来大家来这类所谓对联。难与堂皇的茶城匹配。让懂行的客人看了,不好意思!

 

    茶和对联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高雅艺术,有意境、有内涵,因而有对联是诗中之诗的说法;茶讲茶艺茶道,品茶所追求的高尚境界,似同修养,故有茶禅一味之说。可见都要有修养,可以认为:

 

联句是初蒙守律;

品茶为简易修行。

 

    品茶赏联,都要有艺术功底,有掌握的修养和尺度

联茶同属艺,雅俗兼赏;

品鉴各为功,高下须分。

 

    两种艺术都追求真、善、美,因之:

 

艺必求真,善之而美;

茶须有道,诚品立人。

 

    高雅艺术对人的陶冶,会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所以有人认为:

嗜茶人不变坏;崇文艺则求精。

 

    自然有利于社会和谐,容易与赌博结合的麻文化之类不能比及。所以有人希望:

 

麻风离社会;茶艺进家庭。

 

    关于茶的对联,要贴切又有新意,最好不抄别人的。例如前面举的集苏句联,在人家西湖用非常好,如果都抄用,未见得高明。联书里的联不都过硬,例如有一副常被茶店抄用的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虽围绕茶做文章,又化用了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苏东坡也用过活水,但上联中的夷山指福建武夷山,青茶系列的龙团之类是其代表,雀舌值得研究,采和煮都是仄声而失对。有人将它简化成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相对好一点,但烹对煮全合掌,清泉对活水近乎合掌,这在十个字的短联中,尤其显得不妥。还是少捡这类陈饭吃为好。将××江中水;××顶上茶。改地名填空也落俗套。只有由自己或聘请高手撰写贴切本身的专用联,才有意义。

 

    我们贵州有没有好的茶联?限于见识面小、资料少,暂时没发现很多。

    书法家戴明贤先生为春秋(茶)实业公司题的:

 

人生况味;

茶里春秋。

 

    言简意赅且富于哲理,针对主人的实际也很贴切。要是有人抄了去套用,就对不上号了。

    发现野生大茶树,产高树茶的务川县,有人张家茶馆,写的联是:

 

疲倦而来,兴奋而去;

烦愁可释,抑郁可舒。

 

    意思新,语言通俗明了,技巧过得去,但不算专用。还有赤水清心茶社一副回文联:

 

茶品可清心;

心清可品茶。

 

    嵌了名,有专用性,也算有意思,作为回文联,不作苛求,大体过得去。

    值得一提的,产茶又多温泉、矿泉的石阡县,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全国少有的茶灯会,还有茶灯会的对联,算得上是石阡独特文化现象。有副茶灯联是:

 

姊妹游戏成行,莫单看可脸桃腮,

娥眉螺髻;

朋友联络为队,好生唱莲甜李苦,

桂艳茶香。

 

    茶灯会的热闹气氛,跃然纸上。后半截也很工整,可惜前半截有声律、对仗差一点,但作为独特文化现象,不必苛求。

发现了茶籽化石,证实为茶的原生地、自古有名的产茶区晴隆县,由于气候原因,茶场开园比平地茶区早三、四个星期,外地茶商打时间差,以低价收购去包装成他们的品牌指抢市场,本地眼光浅的人也跟着学冒牌,真得叹气!

    晴隆茶质量好,明朝万历年间在贵州当总兵的江西人邓子龙就曾赞扬过,他还在城南木鱼坡修建莫忙亭并题了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请喝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不作乐,再上四两酒来。类似的版本很多,如印江五里牌歇憩亭也有大体相同而改几个字的。这类联意思明白通俗易懂,格律则有点小毛病。外省某地一处茶酒亭也有,相对而言较工整也更具味: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打点酒来!

 

    对这类对联追查著作权很难,也无必要。引它主要说我们晴隆茶早就出名,是有联为证;也说出晴隆茶的处境不公正,顺便写一副对联谈晴隆茶:

 

贵品享长隆,明有邓联亭可证;

晴山赢早绿,何须苏幌罐行欺。

 

    幌是招牌,罐指包装,也谐音说一贯遭人行欺。

    从前曾有某君题过一副对联:

 

地缩三弓,墙外让人走路;

楼添一角,座中留客听泉。

 

    按所附解释说,贵阳北门桥(现今喷水池附近)侧有一品泉,俗名龙井,这副联就是写它的。龙井彻底湮没是近十几年的事,查了一下资料,并无龙井即一品泉的确证。联的内容,不很像是描写泉井,却很像是描写一处建筑,我推测,设留客听泉座位的楼,很可能是茶楼之类。开在龙井附近的茶楼取名一品泉,既可能也很雅致。此联极富情趣,从中似乎看到一幅老贵阳的风情画。原来是否为茶馆联,不去考证,现在用它装饰也设在其地的茶馆,绝对不差,使用佚名前人的流传作品,不必付酬也不怕侵权。大约十年前,现在的龙井巷也开有茶艺馆,我去欣赏之余,也曾向茶艺馆老板建议:利用这不花钱的地利人和,提升文化氛围。很可惜!有的经商者,对于文化为何,又有何用,难于理解。这方面待做工作:

 

黔茶优质天成,要加文化!

西部宏图策胜,还靠力行!

 

    宣传利用名人效应,是个法子,其实也不尽然。如果能找到名人,也不妨利用。都匀毛尖是我省惟一巴上十大名茶边的,其实首先在于它自身质量过硬,才争得龙头企业和产品的领军地位。我据所知传闻,试撰一联:

 

领袖表扬,将军赞美,从前皇帝也题名,久膺极品;

青山肥沃,英气温含,一贯流程皆重质,故领龙头。

 

     自古偏荒的贵州,来访名人比其它地方少,却又不是没有,要仔细发掘各种人文因素。茶仙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大诗人黄庭坚(山谷),也是著名茶家。黄山谷没有到过贵州,却到过邻近黔北的重庆市彭水一带。他对贵州茶研究得非常仔细,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此……茶乃可饮。但……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都濡月兔……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他的《阮郎归》中写道黔中桃李可寻芳……都濡春味长。他提到的都濡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最早发现有野生大茶树,现在又以产高树茶出名的我省务川县,现在的县城还叫此名。高树茶之名也源自省志茶出务川者,名高树茶。我根据这撰一联:

 

刘氏贡炮,务川高树;

都濡春味,山谷纵谈。

 

    有事实,也拉得上和名人的关系。宣传地方特产,不算过分。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连贵州附近都没到过,他曾遭诬陷而被贬谪到今湖北黄州,筑室于城东一坡,而号东坡居士。他品茶能力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所以有资格被尊为茶仙。贵州黄平县在清代前也曾为黄平府”“黄平州,所产毛尖茶,是贵州省惟一登上《中国名茶图谱》的,专家评分远高于国内许多名茶,这或可以告慰于茶仙。两处东坡也都在城东,亦为巧合,黄平东坡茶的联因此写成:

 

州共黄名,坡同东向,却好品佳茗而超物外;

格高英聚,质净精凝,幸能呈妙饮以慰茶仙。

 

    这样拉上和苏茶仙的关系也未尝不可。意犹未尽,再写一副作补充:

 

名巧也东坡,东坡仙化品

品优才上谱,上谱久扬名。

 

    在此附带谈点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要求相应的语句成对,可以是上下联对应处每个语句和声律都成对,也可以是对应处某一段单边语句成自对,声律上下成对。如前一例联的前两句就是语句前后成对、上下不成对,但声律能上下成对。写对联允许有规律的重字,后一副就是。乱重字则不允许。

 

    安龙原名安笼,因为曾经被孙可望笼过逃难皇帝,表面又得敷衍留面子,改今名。皇帝玩臭架子难免,但流亡的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孙弄权当招牌,其实是个靠发救济粮款度日的乞丐皇帝,喝过安龙的名茶没有?不必考证。优质富锌茶被大众享用,才是幸事。因此也利用名人效应说事,写安龙御茗茶:

 

香茶冠御茗,穷丐帝何曾受用?

逸事留闲话,富锌源却已开发。

 

    开阳的南贡茶,可以拉上乾隆皇帝的关系。据说被清朝封为扬威将军的梅士奇是开阳南贡乡人,他带家乡的茶叶上贡给衔头最大的茶家——“茶皇乾隆,皇上品尝后,连赞好茶!好茶!并金口玉牙结论南方名茶甲天下,此茶又甲南方茶。可考与否虽待查,说归说,听归听嘛。但这种茶富硒,对人极富保健康作用,所以我也写了一副联:

 

将军以南茶贡帝王,乾隆连赞甲;

土壤贻硒素维生命,百姓甚开心。

 

     提到富硒茶,更别忘了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暂时没找着名人效应。但好就是好,不托名人同样也出名。这样写了一副对联:

 

悉心选育有机茶,稀微元素必带来熙幸;

欣喜开发康健饮,新异效功因富有锌硒。

 

     反复玩弄锌和硒的谐音,增强特点的印象,也是写对联的一种技法。又想到一种能和名人挂钩的赵司茶。赵司茶场就在黔陶乡骑龙村,与清代贵州著名诗人周渔璜故里桐野书屋为邻,通贵阳则必经青岩古镇。周渔璜、赵以炯、赵理伦、平刚以及许多近代名人,他们和茶虽不一定沾上边,但从旅游景点和观光农业园区结合着眼,用名茶告慰先人,又借点名人的光宣传名茶,看来也行。于是这样写赵司茶:

 

仰酮野书香,金台玉尺诗曾帅;

欣赵司茶馥,古镇绿园龙共骑。

 

    前而说宣传茶依仗名人效应,不过玩笑话罢了,其实就是利用典实。没有典实,有好内容同样能写出对联。关于夜郎的贬义传说,使得贵州人跌过面子,夜郎系列茶不错,不但能挽回,还争得大面子:

茶艺从来联睿智;

夜郎不止步高阶。

 

    把好茶推出去,把美景推出去,也把佳联推出去!让别人改变一点关于夜郎的误解。

    石阡是贵州著名温泉之乡,旅游胜地。泉水众多,其城南温泉经科考证明,是10000余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大气降水,经漫长深层储藏运移渗滤的古董矿泉水。石阡又是自古产名茶、贡茶的地方,泉都碧龙泉都云雾曾双双夺得金奖。有好茶又有珍水,可能天下少有此全福。

 

泉都摘桂获双金:碧龙云雾;

地热旅游兼两便:佳饮健汤。

 

      如果能抓好旅游业和茶文化的结合,该县的创富之门,真大得令人眼馋。于是我再撰写一联:

 

万年古董水泡名茶,太难天赐;

多处好财泉开富路,全在人为。

 

     产好茶又冒清泉,同时满足如茶怪郑板桥那样的名士、高人: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兼出好茶好水,我们贵州大占其利,除上面说的石阡名泉与名茶共胜,金 沙清池茶因生态好,属于名茶,又得葡萄井优质泉水冲泡。都轮到贵州福上添福。

 

清池生态培佳饮;

葡井泉源助美茗。

 

     联中的都指茶,岂不犯合掌之嫌?不,把茗当作名读解就行。

贵州各族人民是富于创造性的,又能克苦,又善待客,雷山银球茶就是例证。这种名茶产在云遮雾罩的雷公山麓,以品质优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被选为国家外交活动礼品茶。

 

雷山顶上清明,雾锁云遮,茶摄精华成妙饮;

苗岭民风厚道,艰探细作,果赢盛誉在银球。

 

苗家好客,珍品荣膺礼品;

茶场争光,银球誉满环球。

 

     茶圣陆羽所指味极佳的茶产地夷州,就是今天湄潭一带。湄潭环境赛江南,历来出优质名茶。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迁遵义、湄潭。当时的重庆政府,为建立大后方茶基地,筹建了湄潭实验茶场。茶场创始人刘淦芝教授和浙大许多教授、学者如苏步青、江问渔、钱琢如、祝廉先等,组成湄江吟社,关心国难民瘼,留下许多爱国救亡的以及借诗借茶抒怀的好诗篇。是近代湄潭茶的盛事和雅事。当今以湄江为品牌的优质名茶众多,最近贵州首届茶文化节,湄潭好几种名茶如湄江翠片、湄江翠芽还有其它品种,同膺省十大名茶。论其实质,与西湖龙井,各有千秋。

 

战时创业,教授吟诗,浙大群贤开绿韵;

境胜杭州,质追龙井,湄江两翠冒茶香。

 

    湄潭和雷山都以茶为我省争了光:

 

 

 

茶送京城,馈赠银球交列国;

誉源慧者,命名翠片竞西湖。

 

     梵净山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优越,自古是生产名茶、贡茶(团龙)之地。印江团龙村至今生长着30余株树龄逾450年的古茶树王。由于历史的各种复杂原因,这里的茶生产曾一度衰落。近年经过努力,团龙茶又恢复往日辉煌,坝梅寺茶场还生产出梵净山翠芽。令人兴奋,为此撰一联:

 

梵净山长寿茶王,早证团龙曾贡品;

坝梅寺旧时荒树,重装翠岭又新芽。

 

    优质茶在贵州各地实在太多,可惜有时也曾经历自生自灭的遗憾。普安是上世纪中期发现有大量野生大茶树的地方,有过波折。近20年来,东部工业化增速,生产茶的兴趣减低,国家也支持茶业西移,省里决定在茶的原生地、大茶树资源丰富的普安县,种植大叶茶,漫山遍野是万亩绿色茶园,生态更佳,景观更秀,得到良好成效。普天牌绿茶、银芽茶等质量好,曾获奖。茶农也渐过上富裕生活:

 

普种野生大叶茶,乡随山覆绿;

西还原产深林箐,人与物蒙安。

 

贵州是茶乡,又是酒乡。这一烈一柔,竟也矛盾又统一,同出于产茅台酒的仁怀。佳酿佳茗,同出一地的情况,也可能只在贵州才有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特色。

 

佳酿佳茗结亲家,同香世界;

亦柔亦烈融文化,各占人缘。

 

    贵阳附近,还有一种名气很大的羊艾茶,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成名的羊艾毛峰,和都匀毛尖难分伯仲。羊艾茶的质量好,一再摘取桂冠不说,还经有关医学研究测定,它能抑癌防癌,使得羊艾茶身价猛升。

 

善经营,羊艾争光而摘桂;

深探索,毛峰奏效竟抑癌。

 

    由于现代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除了前面提到的富硒南贡茶、富锌又富硒的凤冈有机绿茶,具保健功效的代茶饮品如苦丁茶,特别走俏。苦丁茶其实不是茶,茶有药的功效,苦丁茶更具药的功效,所以是一种中药材,它有散风热、清头目、生津、提神助消化,又清凉解暑,更能减肥、降血压、美容等等说不完的好处。因为投合了人们追求健康和爱美的潮流,这种原来极大众化的廉价饮品,成为时尚的绿色金子,身价猛升。

几千年古饮,性集荼茶,功兼药剂,亲近白丁黔首;

新一代时风,减肥降压,益寿美容,贵为绿色黄金。

贵州名茶多,好茶多,一般都有好名字。但有一种喝了感到非常好,事后永久唇齿留香的茶,却叫不出名字,这就是安顺附近、尤其旧州一带的小锅茶。所以小锅茶,就是各个家庭自己在市场上向农民购买茶青,即茶农采搞的茶树嫩芽,自己用小陶瓦锅杀青、揉制、焙炒而得的自家牌高级茶。

 

锅小各求精,齐放百花争异彩;

物稀尤显贵,只迎佳客品家珍。

 

    长期形成的风气,各家都掌握了一套制茶祖传秘法。由于只供自己家庭消费,量不大,其质之精、工之细可想而知。一般而言绝对是优质好茶,但却没有名称。实在要区分比较,最多以张家茶”“王家茶相称。这种茶除了自饮,当然还待客,而待客的茶又必是精品中的精品,有幸喝到小锅茶的贵客,其过程也多数是主人边品尝边谈论制作经验,论述关于茶的大学问,这可能算是贵州茶文化最普及的一例。一般小锅茶都好绝无问题,个别特例难免,例如媳妇没接好婆婆的班,操作中个别环节欠妥之类,也出现稍差次的某一锅,会被人讥讽为崴茶叶假茶叶。后一项还涉及对安顺的某些误解和贬义传说。其实人不家自产自用,技艺有高低,从来没把出品和某牌子比,何谈真假?

我为宣传我们贵州的茶,为贵州茶文化做点滴工作,最近撰写了几十副对联。除上面引用的有关名茶的对联,还为某些茶企业试写了一些联。未得这些企业同意与授权,不便引用。贵州茶城曾有举办征联的打算,我想就不必顾虑,抄录如下:

 

绿叶盈园,绿色催生旺业;

茶人富慧,茶城展现茗乡。

 

    茶是绿色的,绿色就意味着生机勃发。生产茶、经营茶、品茶、咏茶、宣传茶,一切关心茶的人,都属于茶人。他们因茶启慧而富智慧,贵州开办茶城是有见识的,应该借此展示贵州这古老和现实的著名茶乡及其文化。

 

【http://culture.yxgz.cn/culture/2008/0513/26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