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留存历史文化古迹不少,茶文化也可说是一古。在无锡城内,便有不少的茶馆店。这些茶馆店专供顾客饮茶、休闲,大多文化韵味很浓。今天我们不谈茶文化,而是来说说这锡城茶馆里那些耐人寻味的茶联。
自从唐代茶圣陆羽把无锡惠山泉命名为“天下第二泉”后,许多文人雅士就先后为此写诗作画。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更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在锡惠公园二泉亭上坡的景徽堂檐廊前就有据苏试诗意而改写的一幅茶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说起这惠山啊,自古以来就有流传“寺庙多、祠堂多、茶馆多”之说。在惠山寺的竹炉山房,就有当年乾隆皇帝的“竹炉煮茶”处。此外,二泉亭上的“陆子祠”茶座、二泉南侧的“万卷楼”茶室、寄畅园“大石山房”茶座、映山湖畔“滨湖山馆”茶座及张中丞的茶室等,均为游人品茗之佳境。清初,无锡名医杜汉阶有诗联赞惠山茶馆:扫除一室供瓶花,对幅诗笺壁上遮。汲得二泉烹活火,招牌高挂卖清茶。
茶客到茶馆不仅品茶,而且品茶联。没有茶联的茶馆,就像茶水无茶,淡而无味。如果茶联不佳,则犹如茶无好茶,便令人乏味了。因此,到锡城茶馆,我们可以读到许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诗词对联,且其中名联、趣联不少。在学前街锡师附小对面有座水乡茶楼,里面一副对联引人注目,联曰:“水乡香茗引清客,梁溪古韵伴和风”。此联把地名、茶馆名及其内涵融为一体,很有韵味。在北大街83号的钱塘茶人茶馆内,有一副对联,亦很有意思:“钱塘泛花邀坐客,茶人茗香引清言”。在崇宁路上的文渊坊有书法家刘铁平先生书写的一副对联:“旧雨新知尽谓佳客,金英绿片悉是名珍”。在后西溪85号的羽仙茶食馆,有一副著名学者启功先生书写的对联:“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在茶馆品茶本就是难得的清福,而能够读到这些高雅的对联,则更让人感悟到一种清香高尚的生存状态,更是一件赏心乐事。翻开无锡的*年旧报,我们还可以看到老无锡有不少诸如此类的茶联。上世纪20年代,在无锡甘露荡口的交界处有一茶坊,上有一联在1927年10月3日《新无锡》报刊登:七碗新茶,沁沁散暑;三杯甘露,荡口生香。此联嵌入甘露、荡口两地地名,既贴切,又精巧,颇令人回味。又如1937年2月8日无锡《新闻汇报》刊登有某茶馆一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向东西”。1937年5月6日无锡《人报》刊登《为民众茶园作二联》:“月白风清尽可以消遣世虑,盐琐米屑又何妨闲话家常”,“得空闲时光且泡一壶清茶坐坐,趁碰头日脚便拣几种正经谈谈”。 1947年8月17日无锡《人报》刊登《茶馆》:“老老少少,个个来来坐坐;烟烟茗茗,朝朝忙忙碌碌”。
这些茶联通俗易懂,又蕴含哲理。细细品味这些茶联就似喝纯真绿茶,清心而雅志。有一副见1921年《师竹庐联话》卷十二的《茶店联云》,更是通俗、诙谐、中肯,令人喜爱:“一双脚行不尽世间路,莫慌忙、暂停履;七尺躯能担当古今事,且放下、可吃茶”。“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来喝茶;做人难做事苦苦中作乐叙衷肠”。读到这样的茶联,即便再忙再苦,恐怕你也得进茶馆喝上他三杯了。
说了这么久的无锡茶联,我们还不得不说说前段时间八士镇举办的一次关于“太湖翠竹茶”茶联的征集活动。这其中便又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如“云映太湖翠竹茶乡里茗香溢九州,日照斗山青梅菊苑畔友情满八士”、“说古今话兴衰寄寓梁溪清风月,谈荣辱忘得失品饮太湖翠竹茶”等。 太湖翠竹茶叶在全国历届“中茶杯”和省“陆羽杯”名优茶评比中屡屡获奖,成为中国名茶新秀。通过茶叶节的举办和征联活动,“太湖翠竹”的茶名更是名扬四方。而张泾、八士已合并为锡北镇,此地名也随同茶联一起进入了历史。如果有后人研究茶联,想必这一定会成为一段佳话。
以上文字转自中吴社区http://bbs.zhong5.cn/,原文地址:http://bbs.zhong5.cn/thread-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