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茶艺茶俗 >> 内容阅读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9年02月13日   作者:   来源:/tieba.baidu.com  金玉缘吧   浏览次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的龙井茶。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以上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把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先说一般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室里,也是茗碗瓶茶具备。女婢们用精致的茶盘托着茶盅为主人客人送茶,如宝玉的女仆袭人就用“连环洋漆茶盘”送茶水。连元妃奖给贾府兄妹的灯谜奖品也有茶具——一柄茶筅。 更值得称道的是妙玉栊翠庵里的茶具。仅贾母、宝玉、黛玉来到栊翠庵,妙玉就拿出10种不同的茶具招待客人。一是给贾母献茶用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二是这小茶盘里装着成窑五彩小盖盅,这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的茶具;三是给随贾母同来的众人的茶盏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四是煮茶的风炉;五是煮茶的茶壶;六是妙玉贮藏梅花雪水的“鬼脸青”茶瓮。这些茶具积淀了多少文化底蕴?用这些茶盏饮茶,稍稍一呷,就呷出一个远古芬芳。 茶味服从于艺术,艺术融入于茶中,让人们品出茶中之味,艺术之味,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红楼梦》里有不少茶诗茶联,以茶入诗词,风格独特,布满浓厚生活气息。如“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宝鼎茶因烟尚绿,幽窗棋罢措犹凉。”这些咏茶诗(联),把《红楼梦》中的“茶道”推向了**。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名主要有:贾母不爱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另外还提到“漱口茶”、“茶泡饭”等与茶有关的茶。  

  栊翠庵品茶[详见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方才吃。在明代屠隆《考盘余事》中记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又据《中国茶经》记载:“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为安徽六安市],其中‘小岘春’最为出名。”自唐代始被列为名茶,属绿饼茶。而“老君眉”实为岳阳[古称岳州]洞庭君山所产的“君山银针茶”(也有学者认为属普洱茶,笔者认为是属黄茶类),其外形似眉毛,满批白毫,又因产于君山,故名“老君眉”。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其品质为,外形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甘醇,叶底嫩黄匀亮。属于轻微发酵茶中的黄茶类的品种。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嫩、匀、鲜、净,色泽润绿 贾母不爱吃“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笔者以为恐有以下原因:  

  (1) 日常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饮花茶类和发酵茶类。  

  (2)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劳,再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叶较适合。因为茶叶中一般发酵茶的去腻解酒的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绿茶],所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饮食中多酒肉,所以他们“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喝的多为再加工茶中的紧压茶或红茶等等。  

  (3)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说出如此之话,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吃茶习惯的强烈对比与反差,更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从而也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从妙玉的备茶“老君眉”的行为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人道[不得不恭维、讨好贾母的“道”]的一个“槛外人”的性格,也刻划的细致入微,一个聪明乖巧,人见人爱的丫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普洱茶”,出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集散在普洱县。自唐始用,到宋时已列为贡品名茶。是黑茶中的一种,属完全发酵茶。它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有独特的陈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有降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小说中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有一段写林之效家的查夜来到怡红院,和宝玉的对话中提到了“普洱茶”。原文中: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关于这“女儿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普洱茶中极品。但据笔者考证在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女儿茶为泰山附近采青桐芽为饮料。所以笔者认为此女儿茶的功效应与普洱同,甚至要好于普洱茶。但怡红院里常备普洱茶该为事实。此回中几个丫鬟为宝玉过生日,事先袭人晴雯已备好一坛上好的绍兴黄酒,泡好了一壶女儿茶,又宝玉有话:“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会儿”,林之孝家的建议丫头们沏茶。这种种细节的描写,也足见宝二爷这一圈子里的人也知晓茶性,深懂茶道。  

 

  “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自宋代以后被列为贡品名茶,属于细嫩绿茶,它有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芽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悦目,香馥若兰,滋味甘鲜,颊齿留芳,沁人心脾,汤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列为贡茶黛玉请宝玉喝龙井茶[小说第82回中]说明宝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宝玉一下学第一时间就来看这位妹妹,不能不说二位是心有灵犀的。林妹妹生于江南自喜饮绿茶,又好龙井,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黛玉也是一个饮茶高手,超凡不俗。  

  至于宝玉所钟爱的“枫露茶”,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产于何时,如何制法,均不得而知,笔者在此也不多加猜测了。

 

  二、水为茶之母:雨雪入茶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红楼梦》中提到的雨水和雪水,在古代的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起》诗句:“融雪兼香茗”,唐代陆龟蒙《煮茶》诗中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诗句,宋代苏轼《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曰:“梦文以雪煮小团茶。”等等。为何曹雪芹在运用茶文化用水时而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比笔者认为这其中恐有三点原因:  

  (1)北方地理气候的客观原因所至。北方多干旱天气,河流水质不佳,山泉较少④。井水中,好水也不多,北京故宫里的“大庖井”水质不错,但那是皇上专用的,管理甚严,小说中也不可能选用。  

  (2)雨雪水是“天泉”,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茶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描写的就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景,这里的“天水”指的就是雨雪水。对于雨水,其品质一般因季节而异,秋季天高气爽,尘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节,和风细雨微生物易滋生,泡茶品质较次;夏季雷阵雨,常般飞砂走石,水质不净,泡茶茶汤易浑浊,不宜饮用。所以在小说中,当妙玉约宝钗、黛玉去吃“梯己茶”时,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回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的轻浮,如何吃得?”而古人对贮水也颇有研究:要贮水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罗癝在《茶解》中曰:“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在小说中,也可见曹雪芹对贮水之法也颇有研究。  

  (3)自然界的水有软硬之分,雨雪水属软水。软水中含有的其他溶质少,茶叶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用其泡茶,则茶汤明亮,香气高纯,滋味鲜爽,茶味也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中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若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会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饮用。所以对古代北方来说,雪水、雨水被视为茶之良母便是自然了。

 

       三、壶为茶之父:茶好展其香   

  在中华茶文化中,对器的选用十分讲究。茶具也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到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一般来说,狭义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广义来说,是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为八类:一是生火用具,如风炉、灰承、笤、碳挝、火策等;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等;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夹、熟盂等;五是盐具,如鹾簋和揭等;六是饮茶用具,如碗和札等;七是清洁用具,如涤方、滓方和巾等;八是藏陈用具,如畚、列具、都篮等。根据质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属、竹木茶具等。陶土茶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硬陶发展成釉陶,直到晋朝才较多采用瓷茶具,唐朝时瓷壶[也叫注子]、瓷碗、白瓷为主要的茶具,宋代时黑瓷、青瓷、白瓷等较为流行,茶具的制形方面出现了茶盏[茶盅]、茶壶也有常见的莲花瓣形发展成瓜棱形,元朝时景德镇青花瓷最为鼎盛,闻名于世,明朝时宜兴的紫砂陶土茶具又与瓷器争齐斗艳,名噪于世,此时的景德镇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烧了“斗彩”、“五彩”、“填彩”等驰名中外。到清朝时,陶瓷茶具的生产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为主的局面,朝庭内外多以瓷器为佳品。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较多的茶具,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比如在王夫人居坐安息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41回“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里所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及脱胎填白盖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产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为清代福州所产的“雕填”品种的名贵漆器茶具。接下来,“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乔皿),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妙玉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贵的茶具呢?据有学者考证,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叶,因种种原因 [有学者认为是政治原因]才带发修行。笔者以为无论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则已当定论。曹雪芹此处多言妙玉论茶具,与前文贾母不吃六安茶而择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时是一致的。从贾府中这诸多名贵的茶具,完整的茶具展示,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 

  名茶、好水、美器已备,然而“烹”和“沏”也不能偏废。在小说中妙玉的沏茶用水,烧水,沏茶也多有详述。在给贾母沏茶时,她用贮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来;在给宝钗、黛玉等人沏茶时,她却亲自到风炉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还是“五年前她在玄墓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温,用什么样的水来沏怎样的茶。  

  茶已沏好,待众人品饮之时,妙玉也有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们也不难推知曹雪芹对茶道的圆熟与独到。  

  当然,茶从古代发展至现今,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论来看,人有阴阳之分,茶也有阴阳之辨,水、器亦然。一般说来,种在向阳之地的为阳山茶或前山茶,种在背阳之地的为阴山茶或后山茶;水有软硬之分,江河湖溪之水为硬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适合泡阴山茶,雨雪水和井水属软水基本上不含矿物质,适合泡阳山茶;茶具有暖凉之分,陶罐与粗瓷杯等为凉杯,性寒,人要择茶而饮之,茶也要择人才适合。人有男女分别,心绪有好坏之时,所以讲究阴阳协调,连饮茶也不例外。虽然在小说中没有明示茶的阴阳之说,但在贾母择茶、妙玉论茶道、宝玉饮普洱茶等可以悟出一二。

 


  茶、水、器及茶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茶、饮茶等活动,都是为他塑造小说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服务的。  

  从前文中贾母对茶叶的挑剔,而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且又嫌茶味清淡,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的入情入理。在小说的第38回中,贾母一行人到藕香榭饮茶,栏杆外放着竹案,上面摆着茶筅茶具,各具盏碟,还有专事煽风炉煮茶水的丫头。而同样是喝茶,在77回宝玉去看被赶走的晴雯时,看到盛茶的黑沙吊子[不是茶壶]盛茶的碗有油膻异味,茶咸涩无味,而晴雯却觉如同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这在文中前后饮茶上透露着主仆之地位天壤之别,读来令人心酸。在小说第8回中,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奶。而平日里最讲平等、宽容、****的宝玉竟为了一盏茶水而发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还曾是他的奶妈。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乱了规矩,“下人”是不能跃级享受的。可见封建社会等级之尊严!无论个人性情如何,社会观念还需严格遵循。  

  
  在小说中,作者对妙玉择茶、烹茶、奉茶描写的细致而深入,这一切都表明了妙玉的孤僻性格和出身的高贵,只是作者不便明言,  在小说第25回中,凤姐、黛玉、宝玉等对暹罗贡茶的对话,茶在刻划人物心理上也是一明证。国外贡茶,自是名贵,不言自明。但凤姐却说不好,因为凤姐的娘家是金陵王家,自然要表现出富贵人家的气魄。宝玉要背叛封建家庭,当然也说不好了的,宝钗要屈从凤姐的苦心安排,也只能说茶不好,而黛玉因为寄人篱下依附于贾府,便只能说茶好了。  

  人人都喝茶,喝出不同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从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阶级矛盾和宗教等多方面展开了对封建末世的清朝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兴衰,并通过茶文化的贯穿与渗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体现出了中华茶文)《红楼梦》中的茶诗、茶联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去、延年益寿。一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欣赏一幅名画,品味一首名诗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品茶服从于艺术,艺术融入品茶中,让人们品出茶中之味,艺术之味。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红楼梦》里有不少茶诗茶联。以茶入诗词,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如第50回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第23,宝玉所作的“四时即事”诗四首,其中有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即事》)“静夜不眠因酒喝,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第76回,黛玉、湘云相对联句,情调凄清,犹如寒虫悲鸣。后来妙玉听到截住,于是三人同至拢翠庵,现烹茶,由妙玉续完所剩十三韵,其中有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言倦,烹茶更细论。”这些咏茶诗、茶联把《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推向了高潮具有极大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