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之乡 >> 内容阅读

[知识天地]为了洞庭湖的明天(下篇)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0年03月10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跨湘鄂两省,北纳长江分支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诸水合流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湖泊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广义的洞庭湖区,包括湖北省和湖南省所辖滨湖地区的43个县市区。本课题所研究洞庭湖区为狭义的洞庭湖区,主要包括常德、益阳、岳阳3市环洞庭湖地区,其中岳阳主辖东洞庭湖,常德主辖西洞庭湖,益阳主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是整个洞庭湖的本底湖,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水面的50.6%。课题以东洞庭湖为核心,兼顾西、南洞庭湖,就主动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生态经济圈进行思考研究
    


    
意义:关系全局的课题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进环湖地区经济一体化,既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又有深刻的经济动因,是一个关系科学发展的全局性课题。
        1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经济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备受国际国内的关注和推崇。从国外看,早在1957年,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就提出了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以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和巴黎为中心的五个大都市经济圈(城市群);从国内看,长三角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大沈阳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等迅速崛起,大西南经济圈、成都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环鄱阳湖经济圈、环巢湖经济圈等迅速成长。国内外的城市群通过群中各城市间的密切分工与合作,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高了城市化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益,促进了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城市化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具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
    2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区域竞争的态势所迫。当前,区域经济竞争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越是发展好、发展快的地方,越能聚集生产要素,整合优势资源。环洞庭湖地区位于两带(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两区(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间,地理位置十分独特。环洞庭湖区特别是岳阳,既有居中之利,也有边缘之弊。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趋利避害,发挥优势。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正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可以推动环湖地区形成整体优势,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岳阳和谐崛起。
        3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改善民生的形势所需。环洞庭湖区是国家商品粮、棉、油最集中的产区之一,也是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环湖区农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分属渔民、苇民(以下合称湖民)和农民,其民生问题十分突出。东洞庭湖6000多渔民中就有600多人没有户口,被称为天吊户,他们以渔为生、以船为家,基本上没有上过学,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半原始生活。散居在湖中小岛上的湖民,难以享受到惠农政策,农村低保、医保、就学、就业等政策很难得到落实。环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不畅、供电能力不强、水利排灌设施陈旧、血吸虫防治不彻底、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比较普遍,湖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稳定因素增多。湖区的民生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因素。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推进环湖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民生。
        4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打响品牌的优势所在。洞庭湖湿地品牌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19927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长江中游一颗生态明珠拯救濒危动物希望地人类文明湿地,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目前,洞庭湖湿地已与湿地国际、国际水禽总局、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芬兰、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展项目交流与合作。岳阳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观鸟之都。在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环洞庭湖地区的生态优势潜力无穷。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打响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洞庭湖走向世界,让岳阳走向世界。


        现状:令人担忧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母亲湖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加大综治力度。抢抓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机遇,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长江干堤抗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重点堤垸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推进综合治理工作,近几年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展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春季禁渔和人工放流等工作,下大力气关停了环湖234家不达标排污企业,减少直排污水近亿吨,纳污水体明显改善,洞庭湖局部水质由五类或劣五类恢复为三类。特别是今年来,我市进一步整体谋划洞庭湖综合治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将洞庭湖区建设成长江中游防洪保安的功能区、生态平衡的样板区、安居乐业的示范区,全面推进东洞庭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自然变迁和人类的活动,洞庭湖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经济落后、民生困难等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有的还十分突出。
        1
、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洞庭湖水域面积不断减少,目前面积不到明清时6000平方公里的一半。1998年发生大洪灾后,国家大力开展退田还湖,水域面积减少得到有效缓解,但泥沙淤积现象严重。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后,长江三口入湖泥沙量减少一半,但仍有近1亿立方米,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7厘米。建国50多年来湖床共计增高了1.8米,部分地方湖底已高出堤内耕地23米。
        2
、洪水威胁依然存在。据统计,进入洞庭湖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0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其中510月汛期径流量占74.7%,属于典型的过水洪道型湖泊。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目前我市142公里长江干堤完成了达标建设,但重点堤垸防洪标准只有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防洪体系十分脆弱,蓄洪安全区建设严重滞后。
        3
、水体污染逐步加剧。环湖地区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等各种污染交织,加剧了水体污染程度。据统计,每年直接或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5亿立方米,随之入湖的各种污染物超过130万吨。洞庭湖内作业船只不断增加,目前湖上保有的6000多艘船只已达70万总吨,每年产生废弃机油上百吨,成为又一重大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环洞庭湖流域农业生产每年农药施用量为1.8万吨,化肥年施用量为169.9万吨,但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大部分随地表水进入了洞庭湖。规模养殖场的粪便污染和精养鱼池的饵料污染加剧了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城镇居民每年排放入湖的生活污水达1.5亿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明显偏低。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水质已由10年前的中贫营养状态发展到目前的中富状态。
        4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由于受污染、过度捕捞、挖砂、物种入侵、水产养殖、水文变化、航运干扰、杨树无序种植等因素影响,洞庭湖资源开发利用严重过度。鱼类资源方面,不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难得一见,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如今全江段都已形不成鱼汛。捕捞量由1962年的19万担减少到现在的不到6万担。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数量由历史上的50万只,下降到不足10万只。意杨、螃蟹、龙虾等外来物种的引进推广也破坏了湖区生物的多样性。
        5
、区域经济结构不优。环洞庭湖区仍是一个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又以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为主,但由于耕作方式落后,加上湖区水田潴育化加剧,面积已占湖区水田总面积的78.5%,导致每年减产粮食达5亿公斤。工业起步较晚,与农业的关联度不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很难拉动大宗农产品加工升值。旅游产业和航运物流产业发展不够,使众多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待字闺中,没有发挥出效益。
        6
、机制体制整合不够。洞庭湖被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目前对洞庭湖的管理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在管理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多漏洞,很难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突出表现为洞庭湖区各地交通连接不畅,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之间既无铁路相连,又无高速公路相通,即使是湖区独有的水运交通优势,也因港口建设滞后和河道通行能力不足而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区域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我市来看,同样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全市涉及洞庭湖管理的单位有11个,收费部门多达26个。人与湖争地、人与鱼争水、人与鸟争食、人与人争利,加大了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难度。


        构想:需要统筹的命题
       
环洞庭湖地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树立统筹发展理念,促进环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优化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角度出发,依照湖区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生态规律,对洞庭湖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动态协调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以及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基本原则是: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不以耗竭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讲求经济效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民生、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改善民生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综合治理。统筹管理、合作共赢。加强地区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建设互补互促的产业生态链,实现环湖各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总量增长协调共进。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通过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规划,确保环湖地区可持续发展。
       
当前重点要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防洪保安圈。着眼人水和谐共处,加大水患治理力度。进一步整治长江河道堤防,启动湘、资、沅、澧四水整治工程,加强上游控制性拦洪工程建设,确保下游重点堤垸和重要城镇安全。岳阳重点要加快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堤防建设,全面启动层山安全区等蓄滞洪区的建设步伐。继续加强洞庭湖堤垸薄弱堤防和病险涵闸等工程建设,使之达到抗御1998年型洪水标准。加快堤垸治涝工程建设,加强电力排涝设施建设和配套改造,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
       
二是构建交通信息圈。抓好铁、公、水、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交通同网。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在完成环洞庭湖高速公路东、西、南的基础上,加快随岳、岳常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尽快启动京珠高速公路岳阳至长沙段复线工程。进一步改善岳常、益常、荆岳、岳益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完善水运交通网络,整治长江中游航道,加快规划和建设主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以城陵矶松阳湖新港区建设为龙头,加强岳阳与常德、益阳等内河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配合做好境内铁路的升级改造,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和荆岳铁路建设,新建与武广高速配套的岳阳、汨罗汽车新站。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设以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为中心的经济圈信息高速公路,构建城际间多网互联互通,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
       
三是构建生态环保圈。要保护好湿地。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洞庭湖地区统一的湿地保护机构,在河道两岸和湖泊划定缓冲区,建设水体污染的过渡地带,采取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防治工业污染、禁捕禁猎等多种保护措施,确保洞庭湖水域不减少,水质不恶化,资源不枯竭,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要保护好绿地。进一步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做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加快湖区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要保护好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四是构建民生保障圈。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高度重视环洞庭湖的三农问题,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向环湖地区倾斜,大力加强交通、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饮水、血吸虫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决湖区群众就业难、就读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
       
五是构建现代产业圈。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岸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挖潜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做强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洞庭湖在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湖南城陵矶布局大运量、大耗水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进一步打响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君山天下岛的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加快建设洞庭湖湿地公园,联手打造洞庭湖生态旅游圈。


       
措施:必须破解的难题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难在统筹,贵在行动。环湖地区要高度统一思想,加强区域合作,破解综治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制定大规划。规划是建设的指南。目前,洞庭湖区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建议环湖地市联合行动,大力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以省统筹编制环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再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子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遵循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原则,具体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大江大湖。洞庭湖作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与长江休戚相关。要争取国家重视,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争取治理资金、项目倾斜。统筹水域流域。根据江西治理鄱阳湖的经验,治湖必先治河,治河必先治山。要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水环境,必须加大对湘、资、沅、澧等河流的综治力度,消灭源头污染。统筹开发保护。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水资源、沙石、芦苇、渔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规划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生态优先,做到在保护中开发,确保可持续发展。
        2
、创新大体制。完善的体制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环洞庭湖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要创新管理体制,理顺权属关系,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要完善协调体制。洞庭湖濒临两省,连接四市,要跨流域、跨行政区划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各方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跨市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建立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协作磋商,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产业扩散、商品流通等领域进行协调,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每年召开一次环洞庭湖经济贸易投资洽谈会,共同谋划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构繁多、责权利不对等是造成无序开发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借鉴湖北省洪湖等地的经验,设立统一、有效的洞庭湖综合管理机构,由市政府洞庭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建岳阳市洞庭湖管理局,为正处级行政管理机构,隶属市政府,全权负责我市洞庭湖区域的规划编制、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产业发展、社区管理等事务。要健全法律体制。法律法规最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法律支撑。我们可学习太湖流域管理的经验,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洞庭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以便进一步调整洞庭湖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行政、资源和环境等关系,以规范和加强洞庭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推行补偿机制。抓住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加快建立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当前重点要理顺和拓展自然保护区投入渠道,推动完善地方政府的投入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建立跨行政区的洞庭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3
、引进大项目。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靠项目来支撑和推进。要把上争国家投资、外引客商投资作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生态、环保型的战略项目。要建好项目库。目前我市已进入综合治理项目库的有三大系项目,其中国家投入近期治理项目三大类总投资83亿元。我市建立的中长期项目库项目91个,总投资331亿元。我们要重点围绕这些项目,进一步搞好论证和包装,更多地争取国家投资。同时要加强与益阳、常德的项目对接,抱团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投资;要以长江、黄盖湖等为载体,加强与荆州的协商,积极争取国家和湘鄂两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要科学布局项目。在争取项目和实施项目时,做到全市一盘棋,统筹考虑,优化布局,实现平台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网、生态同护、产业同调、能源同享、物流同兴。要服务建设项目。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环境,全力推进环湖重大项目建设。当前,重点要加快推进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建设,由香港黄河集团投资50亿元的洞庭湖公馆建设,由北京中坤集团投资20亿元的月山生态公园建设等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4
、推进大整治。要大力治污。抓住省委、省政府今年重点整治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契机,统筹推进洞庭湖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治污方面,重点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结构减排,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排放总量,切实加强规划区域和项目影响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沿湖企业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引导冶金、化工等污染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加快建设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对工业三废实现集中处理处置。严格环境准入,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坚决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生活污水处理方面,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推广农村沼气,开展村庄整治,引导群众自觉改水、改厕、改栏,全面开展净化、绿化、硬化工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治乱。坚决整治乱捕乱猎、乱挖乱采行为。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加大对砂石市场的管理力度,坚决打击洞庭湖、汨罗江、新墙河等地非法淘金和乱挖滥采砂石行为,将限产禁产指令落实到河段和船只,实现砂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大力治虫。把湖区血防灭螺工作与湖区环境治理有效结合,采取对易感地带实施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兴林灭螺、分层对人群和家畜进行同步治疗、强化对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加强对血吸虫病人及时诊治等措施,使血吸虫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5
、营造大环境。加强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既需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又需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洞庭湖湿地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国际观鸟节为平台,加快东洞庭湖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洞庭湖的生态品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让岳阳中国观鸟之都的品牌越来越响,让洞庭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洞庭湖。环湖地区要步调一致,团结一心,携手合作,首先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继而争取国家的重视,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到全省、全国战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