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岳阳楼记》
寓居岳阳的20多年,无数次登岳阳楼,每一次,我都以一种朝圣的虔诚,反复咏读那朗朗上口的篇章,不敢轻慢。在混混沌沌的成长中,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这座名楼与我遥望,让我在迷茫中学会沉静;那篇名文与我相伴,让我在困顿时倍感温暖。
文字是有生命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文字是有风骨的!《岳阳楼记》流传970年来,与洞庭湖朝夕相伴,见证朝晖夕阴、感受气象万千,甚至镌刻着那368个字的紫檀雕屏亦曾投入洞庭湖的怀抱,与大湖融为一体,任浑浊的湖水把过于精致的雕屏打磨,赋予沧桑感;任调皮的鱼虾穿梭在字里行间,增添神秘感。如果说,《岳阳楼记》的思想魅力来自于“忧乐”二字,那么,《岳阳楼记》的傲人风骨一定来自于洞庭湖!巴陵胜状、楼记神韵,均在洞庭一湖。
凭楼远眺,湖上有风。风从“思无邪”的诗经中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风从“发天问”的楚辞中来,“苍鸟群飞,孰使萃之?”风从慷慨苍凉魏晋“建安七子”中来,“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风从文启百代“唐宋八大家”中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犹如一位功底深厚、情感丰富的文学批评家,面对各种文化贵客的“访问”,或拍案称奇,示之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或拈花微笑,示之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洞庭湖如此的泰然自若、气定神闲,底气自哪里来?——来自背后斗拱飞檐、纯木盔顶的岳阳楼,来自岳阳楼上那字字珠玑、驰誉中外的千古名篇!
细推物理,居然风传文化。按照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西晋时期,天气奇冷,刺骨的寒风把人群从黄河流域裹挟着向南方迁移,中华文化随之向南方、向长江流域迁移。“自宋代之后,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已从黄河流域转到了长江流域。”历经鲁肃阅兵、饱览三国风云的岳阳楼,在这一轮文化迁移大潮中,勇立潮头,以一篇“记”,实现了从“将军楼”向“文化楼”的华丽转身,以两个字奠定了在长江文化、中华文化中的瞩目地位。“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登岳阳楼,成为文化大师的一种时尚,成为观照天地、抒发豪情的一个平台。
没有文化的风,空洞;没有傲骨的风,媚俗;三国战船上猎猎旌旗卷起的风,刚猛中充满肃杀之气;迁客骚人长吁短叹涌动的风,文雅中满含凄凉之情。《岳阳楼记》一出,一扫空洞与媚俗的阴霾,传唱天下,并非文章构思的精妙、辞藻铺陈的华丽,而是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世情怀,缘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铮铮铁骨。无欲则刚!先乐后忧,必是戚戚小人;先忧后乐,才能成为坦荡君子。所以,“先公后私”才会成为《岳阳楼记》流传近千年后一个伟大政党对其成员约束准则中的第一条款。
《岳阳楼记》大大加厚了岳阳的文化底蕴,更赋予岳阳胸怀天下、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曾被日本侵略军侵占蹂躏达7年之久。面对强敌,巴陵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奋起与侵略者抗争,为保卫西南大后方、支援盟军太平洋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峰,数百万岳阳人民日夜与洪魔搏斗,取得伟大胜利,被誉为“冲不垮的战斗堡垒”,成为全国闻名的“英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岳阳始终走在全省改革发展的第一方阵;新常态、新阶段,全市人民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不等待、不退缩,开拓创新,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奋力谱写岳阳先忧后乐的新篇章!
一大段的时间,才能凝聚成一点历史;一大段的历史,才能凝聚成一点文化。文化之重,自古皆然!《岳阳楼记》的思想精髓,历经千百年时光的洗礼,通过历史的风云、文化的风韵、时代的风骨交织,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需倍加珍惜,更需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