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茶叶分为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1959年评选的“中国十大名茶”中,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属绿茶,占十分之六;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属青茶,占十分之二;君山银针属黄茶,祁山红属红茶,各占十分之一;白茶和黑茶缺席。如果按六大茶类分配指标,这个评比岂不有失公允。然而人们很少知道,中国茶叶分为六大茶类还是1979年的事,而且是由享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最先提出六大茶叶分类的,比十大名茶评比整整晚了20年。
提到陈椽,1952年5月招工到君山茶场、后担任副厂长和茶叶加工厂厂长的张彤满仍然记忆犹新,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安徽农学院茶学系教授陈椽数次来君山茶场考察和指导君山银针的制作工艺,他还清楚记得陈椽教授在制作车间和师傅们一道制茶的情景。当时茶叶杀青都是用铁锅,灶里的柴火烧燃以后,陈椽便根据火候不停地用手翻动锅里的茶叶。轮到茶叶焖黄时,陈椽更是专心致志,初焖、复焖,一道工序也不少。因此在1961年、1965年、1979年三次由陈椽教授主编重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一书中,陈椽根据闷黄先后和时间长短不同,将黄茶分为杀青后湿坯堆积焖黄、揉捻后湿坯堆积闷黄和毛火干坯堆积闷黄等三种,君山银针就属于第三种——毛火干坯堆积焖黄。
陈椽根据六大茶叶的分类,将其依次排列为绿、黄、黑、白、青、红。陈椽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有所依据。一是将茶类发展历史的先后作为参考的依据,最早是绿茶,其次是黄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红茶,最后青茶。二是以制茶方法与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依照每种茶类在制法上内质变化、黄烷醇类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为顺序,则依次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和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据说东欧一位国家科学院院长来中国参观访问时,向陈椽教授询问黄茶的制作方法,陈椽把他在黄茶化学研究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纲式地写在黑板上,这位院长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假设“黄茶发酵与呼吸(茶叶的一种化学反应形式)有联系”是错误的。回国后,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称赞陈椽在中国茶叶科研方面的贡献。文中写道:“谁说中国人不研究茶叶,陈椽教授不是在卓有成效地研究吗!”
1908年,陈椽生于福建惠安县,1934年从国家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毕生以事茶叶教学和科研,1942年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1952年,陈椽主动由上海复旦大学调到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任农学院教授兼茶学系主任。到1999年以91岁高龄去世时共撰写了数十本,计1000多万字以上的茶学著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与吴觉农、庄晚芳、王泽农同列为当代四大茶圣。特别是在安徽农学院任教期间,陈椽十分关注黄茶这一中华优秀茶类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除了多次亲临安徽霍山黄芽基地指导黄茶生产以来,还不远千里来到洞庭湖中的君山茶场了解君山银针黄茶的采制情况。据相关原始记载,早从1974年起,君山茶场一直坚持数年每年按当时国家的调拨价格分别给安徽农学院和湖南农学院各寄1斤“君山银针1号”作为茶叶科研样品。君山银针从1959年以来一直稳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这恐怕与陈椽教授六大茶叶分类,君山银针以黄茶之冠独步天下有着一定的关系。今天的君山茶业已联手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平阳黄汤等国内黄茶知名企业,共襄黄茶复兴的大业,这也恐怕是“茶圣”陈椽当年的夙愿吧。( 刘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