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之乡 >> 内容阅读

沿湖风光带三期工程历史文化遗产考察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06月20日   作者:   来源:陈湘源的博客   浏览次数:

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陈湘源

为了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2010年5月1日至7日,笔者受岳阳市规划局委托,对岳阳古城南区北起巴陵西路,南至南津港;东起京广铁路,西至洞庭湖滨的一片,进行了历史文化遗产调查。经实地调查、走访、拍照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撰写了《沿湖三期工程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提供重要资料附件10件,历史照片15张,现状照片32张。5月20日,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尽管与会者对《调查报告》给予了一致好评,然此事关系名城岳阳的保护,现在调研期间,应当有个平台进行认真讨论,集思广益,一则使主事者对此地段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建设性破坏的事件重演;二则,可为岳阳沿洞庭湖风光带三期工程建设开拓思路、提供依据。故撰此文,就教方家。

古城南门外,唐代尚无市井。宋代熙宁(1068-1077)年间,乾明寺(即永庆寺)周围则有了街衢、学校、南岳祠等建筑。这从清光绪《巴陵县志·杂识》收录的乾明寺元代至正元年(1341)的残碑碑文,可以察知。其云:“寺始于晋,号新开基……宅为之,其广延数百弓,东至(残缺),西抵古墙,即南岳祠前砖堵。是以前坊后衢,右庠(学校)左(缺字)者。”又“熙宁市火延毁,所赐檀像,尽付劫灰,藏经存焉”。因为有了街衢,才有“市火延毁”寺庙。南宋末年,徐君宝妻《满庭芳》词:“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也隐约点到城南市井的繁华。因为明代以前城南已有了街巷。所以明洪武二年(1369)建岳州府后,于“明洪武四年拓城基而筑之”,“北凿便河,绕东南千余丈,深二丈,阔十余丈,蓄水卫城”(见《方舆纪要》)。重修了府城,开凿了便河,加强了防卫。而将县衙等机关学校皆迁置于南门以外,《方舆纪要》又云:“巴陵县治旧在府城外,宏治中,筑土城环之,周一里有奇”。 “又于街河口、梅溪桥、全家巷沿河堤诸处,各创土门”。明确记载了明代弘治年间城南就有街河口、梅溪桥、全家巷等街巷。清乾隆《岳州府志》认为“是时隐有拓城之意。”后来虽然土门废弃,“然南关一带地势宽平,人烟稠密,且庙学仓廒仍旧故址,诚拓城南而并包之,使庐舍有卫,则富庶益增。而守御所资,居然巨镇,或亦绸缪之一策。”明隆庆《岳州府志·府城图》,除标明县衙、县学宫、守备司、东关、西关外,还标示了慈氏塔、吕仙亭、乾明寺、玉清观等。由此说明,南关外自明代至清末,均是部分县属机关和商贸、文教、宗教活动的主要场地,市井繁荣,人烟稠密。

根据调查与思考,分类择要叙述于下。

一、古街巷。                   

岳阳古城在清代有“36巷”之说,实际上,清代光绪十七年编纂的《巴陵县志》就多出2巷,有38巷。这还不包括民国年间新建的长郡巷、鲁班巷、邓家湾巷、韩家湾巷、印山巷等。小巷不比大街,一般形成、变化较快,传统说法赶不上形势的变化。就象“三桥不见桥”、“三山不见山”一样,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其不见的“桥”与“山”,也随着变化而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现38巷分叙于下。原在城内的有17巷:宪司巷、兵马司巷、报马巷、双井巷、麻家坡巷、颜家巷、萧家巷、清平巷、护国寺巷、洞暘宮巷、祁家巷、城巷、文昌阁巷、巴山巷、火药局巷、准提庵巷、洗马池巷。西门外2巷:天皇巷、文明坊巷。其余19巷皆在南门外,只是有的名称现在有所改变,如全家巷,因火车站建成后,这儿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后更名“先锋路”等。下面联系主要街道,从北往南,先西后东,详述城南街巷。

从古城出便河吊桥,西为鱼巷子(后分为上、下鱼巷子),自下鱼巷子口向西下坡一段为南岳坡巷;下鱼巷子过街河口(亦分上、下,也有说下鱼巷子即南岳坡巷的,可能是因为南岳庙原来就在其西侧湖边之故),南接油榨岭巷;下街河口近湖边处由北向南有一横巷,名万寿宫巷,万寿宫就在此巷。油榨岭巷中段西侧有上达巷通洞庭庙。油榨岭巷南出羊×街,西有河巷子;羊×街与塔前街会合处,东为乾明寺巷,西为游击巷;游击巷一端直通河下,一端横截半山腰出君山巷。塔前街向南西有君山巷(即现拓宽改为运输车道的搬运小学北侧的那条路);又南,西面有下慈氏巷经慈氏塔达湖边;又南,西有上慈氏巷(后名红船厂);又南,东对全家巷(又名选妃巷,即今天的先锋路);又南十二步,西为马家湾巷(此巷已废),南面接营盘街(即吕仙亭街,亦即洞庭南路)。营盘街向南,东有烟家冲巷;又南,西有白鹤寺巷;营盘街过吕仙亭直通南津港古渡。

从古城出便河吊桥,东为茶巷子,东接上、下观音阁(此亦为后来分称),县城隍庙在下观音阁街口东侧。出吊桥,南为南正街,南正街南,西为街河口,东为竹荫街(今解放路),南接天岳山街。天岳山街向西南出口,与油榨岭、羊×街衔接,形成三岔口。天岳山街中间东有金家岭巷,东达梅溪桥街,正对着三教坊北巷。梅溪桥街北经竹荫街,对下观音阁;南过金家岭巷不远,西有乾明寺巷;乾明寺巷东对三教坊南巷;原梅溪桥街出南关保障门外,才到梅溪桥,过桥,有小路东面可通白云庵,南面通太子庙。

街巷名称来源,一是出自寺、庙、宫、观、塔、桥、亭等古建筑;二是以官署命名,如竹荫街原名县前街,是因原县署在此而得名,游击巷则是此处曾设游击署等;三是以经营特色得名,如茶巷子、油榨岭等;四是因居者姓氏得名,如金家岭等;五是因地理方位形状得名,如南正街、羊×街等。另有因山名街的“天岳山街”;因处儒、释、道三教寺观之侧而名“三教坊”的等。

二、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佛教传入岳阳时在晋代。城南的乾明寺、圆通寺、灉湖寺等,是较早的佛寺。

乾明寺,又名永庆寺、乾元寺,始建于晋代,位于今重修的寺庙附近。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乾明寺,旧永庆寺也,昔谓之新开寺。〈雪窦语录〉所谓,新开者,乾明祖师也”。清《巴陵县志·杂识》所录乾明寺元代残碑碑文云:“寺始于晋,号新开基”。唐代即与长沙开福寺、麓山寺、南岳南台寺、祝圣寺、上封寺并称“潇湘六刹”。先后有唐高宗、宋太宗、元惠宗三朝皇帝为之亲书衘匾。段福林《话说岳阳乾明古寺》,称该寺始于东汉,惜未见具体史料。它是岳阳最具影响的寺庙之一,可根据发展,扩大规模。

圆通寺,位于上观音阁,由晋代著名和尚无相创建。《巴陵县志》载:“圆通寺,〈一统志〉:在县东,晋建。明楚昭王重修,寺内有罗汉井。”“至今冠本府,为祝圣道场”。此寺曾为“佛教十方丛林”之一。后来几经毁建,一直延续到清末。1910年,岳阳教育家廖莘耕,将它改建成“岳州高等小学”,为小学新式教育之始。清代学者吴敏树有《游圆通寺》诗:“才见花宫失市廛,茶畦横断寺门前。高丘远水三千界,破院空场十五年。初地自生人意思,经声不断佛香烟。禅师未必全无相,塔石犹存乱草边。”又:“九日欲何往,圆通近可登。山寒落叶寺,门掩诵经僧。前事语无记,后游诗未曾。坐禅吾未得,多媿检斎(人名)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灉湖寺,又名白鹤寺、龙兴寺,始建年代不详。《巴陵县志》载:“灉湖寺,在郡城南吕仙亭之右,古刹也。一名白鹤寺”。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却有关于白鹤寺的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张说即有《灉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禅室从来云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李白《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剪落青桐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说明唐代早期即有此寺。白鹤山上还有白鹤井,相传,用白鹤井水,冲泡君山的白鹤翎茶,杯中热气升腾似白鹤凌空,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雅趣。清康熙十八年,又将祀岳飞的祠从七里山迁此(见《巴陵县志》),清龚仲文《白鹤山过岳忠武祠》诗:“远帆多带暮天霞,水庙苍凉白日斜。细石软沙江岸路,春风开遍卷旗花。”写得别具韵味。此山古迹甚多,可结合吕仙观的建设而开发利用。(参见“吕仙观”条)

慈氏寺,位于今慈氏塔附近。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慈氏寺,历来有“晋创唐建”之说,清《巴陵县志》:“慈氏寺,〈一统志〉在县西南,有塔,晋创。旧志,寺久废,唯塔存。国朝康熙三十五年,僧碧映购地重建,今废。”笔者曾撰《慈氏塔的性质与始建年代辨析》,认为寺、塔应同为南宋淳祐二年的建筑,因为二者在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中,均无记载。“晋创唐建”之说,是将乾明寺与慈氏寺塔混淆出现的错误结论。属是待考。

 


广教寺,《岳阳风土记》:“广教寺,后唐永安寺,旧为圣善寺改基。昔日吕云卿遇江叟于圣善寺,吹笛召洞庭诸龙,即其地也”。详见风景名胜“紫荆台”。

2、道教供奉的神祗分为尊神、俗神、神仙三大类。玉清观供尊神,吕仙观原来主要供神仙,二孝庙、鲁班庙等供民间俗神。

吕仙观,原名吕仙亭,又称过松亭、过仙亭,位于洞庭南路白鹤山,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以前。关于吕仙观的来历,宋代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云:李观守贺州时,有个自称136岁的陈道士造访,说近日在南岳见到了吕洞宾。吕翁告诉他,前晌过岳阳城南在松树下休息,忽见一个人从树上冉冉而下,向吕翁求取仙丹,吕便给了一粒,并赠诗一首。陈道人只记得诗的后面两句:“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一年后,李观调任岳州,特意到城南察访此事,果见枯朽的古松枝叶繁茂,便向白鹤寺僧人打听原由。和尚在讲过前述故事后说,题在壁上的诗已被雨水毁坏,但原诗还记得:“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李观觉得奇怪,便将此诗与吕仙 “朝游北越暮苍梧”的《绝句》及亲历之事,刻石立于岳阳楼前。不久,便有人在白鹤寺侧的古松树边建了过仙亭,后更名吕仙亭。1999年重修时取用今名。诗文较多,见载《巴陵县志》。

玉清观,明隆庆《岳州府志》载:“玉清观在附廓南,宋建”。位于乾明寺巷中段偏东。原属“道教十方丛林”之一。明代岳州府曾在此设道纲司,管理全府的道教。

二孝庙亦称孝烈灵妃庙,旧称罗娘庙,在南津港北部,西汉时建,祀奉秦孝烈灵妃与孝感侯。《岳阳风土记》云:“秦武陵令罗君用,因督铁船运,溺水死。其女挈弟寻父尸不获,遂相继赴水死。邦人哀而祀之,谓之罗娘庙。灵应寖著。”《巴陵县志》称:“二孝庙,在县南南津港北,旧称罗娘庙,亦称孝感庙。《明统志》称孝烈灵妃庙。祀秦孝烈灵妃、孝感侯。……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丁亥,湖南马殷承制,列姊在左,弟在右。(北宋)元丰中,始赐今封。”历代有修葺,直至清同治九年,水师提督黄翼升还捐资重修。诗亦多,这里仅录清代谢维藩《吊罗娘庙》诗一首:“南津有古庙,断碑缭废垣。剔藓试披读,罗娘字犹存。父秦武陵令,运铁死湘沅。厥女携稺弟,沿湖哭且奔。求父尸不得,同赴苍波浑。后人阴雨时,每见姊弟魂。踉跄负父尸,云气为蔽昏。吁嗟二弱稺,能使天地尊。我述罗氏事,闻者泪暗翻。乡人多弗知,世远奇孝湮。近多无益费,湖山焕亭轩。胡不修此庙,大书表湖滨。来往尽传告,使人天性敦。”诗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余见清代《巴陵县志》。《洞庭湖志》载:“岳郡《烈女志》:韩氏,字希孟,巴陵人,丞相琦之裔也。少明慧,知读书。开庆元年,元兵破岳阳。女年十八,为卒所掠,誓不见辱,裂练裙,为诗见志,遂赴水死。越三日,尸出,得诗于衣带中。入《宋史·烈女传》。按:旧志:希孟,韩魏公五世孙,适襄阳贾尚书子。”韩希孟《书衣帛诗》见《洞庭湖志》。事迹感人,孝道可嘉。

南岳庙,《洞庭湖志》载:“南岳庙,在巴陵县南附廓,临湖,祀唐忠靖王张睢阳,从祀许远、南齐云、雷万春。神最灵异,祈求必应。”《巴陵县志》载:“南岳庙,在城南附廓江岸,古建,乾隆二十一年重修。三十一年修驳岸。四十二年,改建石柱殿宇。嘉庆三年,重修驳岸三十余丈,围以石栏”。还有戏台,红军攻占岳阳时,曾在此狠狠地打击美舰。岳阳县农会秘书长谭小显,曾为南岳庙演出撰联:“何物菩萨,四肢无力,六亲无靠,居然看戏游傩,真是怪事;分明偶像,五官不全,七窍不通,说能除灾降福,亦属奇闻。”南岳庙影响较大,历史悠久,可考虑恢复于今巴陵广场南侧原址。

洞庭庙,在油榨岭巷下面。清光绪《巴陵县志》云:“城南洞庭庙,康熙十八年,湖广总督蔡毓荣奏言,大兵讨吴逆,驻师君山,波浪不惊,舟师奏捷。得旨封洞庭湖之神,列入祀典。遣礼部主事鲍复业至祭。”按例祭祀洞庭湖神,因往君山洞庭庙祭祀多有不便,故“蔡毓荣倡扩神祠”,建庙城南(见附件6、《巴陵县志》洞庭庙的资料)。此乃极具地方特色的庙宇,可考虑恢复。

天后宫,祀天上圣母妈祖。在油榨岭巷下面。

万寿宫,明代建,祀奉许逊许公真人。在万寿宫巷(今11号居民住处即其故址)。清末临湘吴獬曾为该庙撰联:“三五步游满天涯海角;四六句说尽古往今来。”

水师关帝庙,又名三圣殿,在白鹤山吕仙观旁,祀关帝圣君。

县城隍庙,在下观音阁与竹荫街交汇处,明建。祀奉保护城墙的城隍爷。

五通庙,在梅溪桥街,祀奉鬼神五通。

水府庙,在南津港,祀奉水神。

白马庙,在南津港贮木场最南端临水边,祀奉华光神明。清初窦永魁建。

鲁班庙,在乾明寺巷中部鲁班巷,祀奉木匠行祖师爷鲁班。

岳忠武庙,在白鹤山,祀奉岳飞。此庙原在七里山,清代移置于此。

李公真人庙,在塔前街长郡巷,祀奉明知府李镜,历来香火旺盛。

孟府祠,《巴陵县志》载:“孟府祠,一在东门外,一在三教坊,祀宋。按嘉熙二年,珙授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土人庙祀,必多惠政也。”他乃一代抗金名将和督信佛教的佛教徒,在岳阳不仅修了纪念抗金将士的闵忠祠,还修建了慈氏塔,并给君山崇圣寺捐赠消防桶两个,今已移置岳阳楼前。

3、基督教。

福音堂,在塔前街东侧,为美国基督教初复会神学博士海维礼1900年创建。1916年,又在梅溪桥原邮政局旁建了一座福音堂,后来,在南正街也设了外堂。

圣公会, 1924年在竹荫街修建教堂传教。1925年创办了岳灵小学。

4、伊斯兰教。

清真寺,在邓家湾。1910年,由回民苏良才创建,正式在岳阳传播伊斯兰教。苏良才被推举为首任阿訇。

三、文物及名胜古迹、保存较好的老街区、与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遗址。

城南现在上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有慈氏塔,目前正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带可作为文物予以保护的,有吕仙观、普济医院、玉清观古井、观音阁古井、盐仓、1950年代的港务局办公处、沿湖铁路等。可作为老街巷保护的,有洞庭南路,即天岳山街、羊×街、塔前街、吕仙亭街,及鱼巷子、街河口街等。风景名胜,红船厂码头处原有宝鸡山,白鹤山西面有紫荆台。

1、文物。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岳阳市古城区洞庭南路(原塔前街)宝塔巷。塔高34.575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为七级八方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塔名慈氏,意源佛语,因为塔上神龛内供奉的都是弥勒佛。弥勒乃梵文“梅怛丽耶”的谐音简译,意译则为“慈氏”,这是他的姓,名字叫阿逸多,是释加牟尼的既定接班人。关于慈氏塔,笔者曾撰《慈氏塔的性质与始建年代辨析》,发表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5期。认为“晋创唐建”之说,是将乾明寺“晋创” 的“浮屠”、“唐建”的 “南屠”与慈氏塔混淆才出现的;现存慈氏塔乃南宋孟珙所建,寺、塔应同为南宋淳祐二年的建筑,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既无慈氏塔的记载,也没有慈氏寺的记载。今日专家杨慎初、喻维国、温玉成教授等,皆认定为南宋遗物。

吕仙观,(详见“道教吕仙观”)是目前岳阳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其范围内不仅名胜古迹亦多,而且遗存有一些残碑和石狮等,既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应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巴陵县志》所录萧德藻于南宋绍兴年间写的诗:“复此经过三十年,岩唯谷应故依然。城南赭树朽为土,檐前稺松青拂天。枕上功名秪扰扰,指端变化又元元。刀圭乞与起衰病,稽首秋空一剑仙。”是吕仙观今见最早的诗歌,另外还存诗数十首,民间传说亦不少。如该志又云:“白鹤池,在城南三里,《方舆胜览》:白鹤山阳有两池,池潜巨蟒,唐吕岩过此,招之出,化而为剑。今白鹤池旧址是也”。“巴蛇井,在县南,旧传巴蛇穴此。壬申志按,此即前白鹤池,又名井耳”。

古井。岳阳水井开凿较早,1990年代,市文物处在七里山发掘时,便在滨江处清理了几口水井。1957年6月,岳阳县建设科对老城区古井进行调查,并绘制了《岳阳县城水井布置图》,标明共有71口,其中城南56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绝大多数已消失,目前知名的就剩3口:桃花井、观音井、玉清观井。桃花井在城内,可惜至今岳阳楼区都没有将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观音井,位于观音阁邓家湾巷内,很可能是圆通寺古罗汉井的遗留,目前水质仍然不错,不少居民仍在使用。井台虽为新修,但井里青砖砌筑规整。玉清观井,在玉清观巷,水质虽不如观音井,但仍有人在使用。井台虽经维修,却古朴;井里上部亦有维修迹象,但下部青砖砌筑规整,保存完好。此2井建筑年代最迟也在清代,已是岳阳古井遗珠,应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普济医院住院部,位于塔前街慈氏塔东侧,与塔相距仅约3米。普济医院,是美国基督教初复会牧师海维礼,于1902年在塔前街购地13439平方米,募捐创办,为西药传入岳阳之始。普济医院门诊部设塔前街东面,与今存住院部相对。住院部设床位50个。如今普济医院住院部虽门头招牌被搞掉,但整个建筑仍基本保持原貌。它是岳阳包容西方文明,促进民生健康的实物见证,应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岳阳管理站旧址,位于羊×街南端游击巷口。1949年8月,岳阳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收回港航权,着手整理航政港口。1951年11月,成立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岳阳管理站,建站办公场所于此。岳阳管理站几经变易,1960年代,成立岳阳市港务局,在慈氏塔南侧兴建办公楼,岳阳管理站搬迁。原办公场所改作职工住房,一直保留至今,现虽残破,但规格犹在。这是能较准确认定时代的建国初期的机关办公场所,建筑具有时代特色,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盐仓  位于竹荫街今岳阳市盐业公司办公楼东侧。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是湘北食盐的集散中心。1930年代,在此修建了规模较大的盐仓。可惜1975年作了改造,但保留了原有规格,使用了不少原来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沿湖铁路  从三角线经韩家湾至街河口,1958年,为发展沿湖交通运输修建,具有时代特色。

2、具有保护价值的老街巷。

塔前街  一则,这条街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氏塔,且保存具有文物价值的普济医院住院部等;二则,沿街保留了一些清代至民国的建筑,如先锋路交汇处的“复和南货店”,还是1940年代的形貌;三则,普济医院门诊部、福音堂等清代建筑虽不存,但还是留下了一些历史的记忆。这条街应作为老街区保护的重点。

吕仙亭街  原名营盘街。一则保留老房子较多,且有几处带凉台的二层楼房;二则吕仙观既影响大,又具有文物价值;三则,毛泽东第一、二次来岳阳组建党小组和组织工人罢工的“广东大院”,就在今棉麻茶公司处。亦应作老街区中的重点保护。

鱼巷子  古为岳阳鲜鱼、干鱼的集散地,且有民间救火组织“火龙公所”;最早的岳阳商会会址和乾隆皇帝亲书“御帖传九代”的“陈天成”木行,也在此处。虽有改变,但旧貌依稀可辨,鱼巷子氛围不减,较完整的石板街道,已为古城仅见。应作老街区的重点保护。

街河口街  现保留老式铺面较多,有的虽经改造,但旧貌犹存。象中段的国泰货栈,“国泰”二字仍残留粉壁墙上。基督教圣公会办的岳灵小学,也曾移置此街。1960年代以前,此街是水运货物进城的主要通道,甚为繁华。具有保护价值。

羊×街  这里既有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岳阳管理站旧址,又还保留了一些老式建筑,且正对着乾明寺巷的游击巷口的石板坡道,属古城仅见。具有保护价值。

天岳山街  现保留有部分老式建筑。1890年常德李氏来岳创办金石书画店“杜兰轩”于此街,主要经营湖笔、徽墨、湘纸等文房用品。1937年,为宣传抗日,许曙升、李西谈等人在此街创办了《战鼓》周刊,并在天岳山十字街头创办了“街头书店”,宣传抗日救亡。具有保护价值。

3、风景名胜。

紫荆台  《巴陵县志》载:“紫荆台,在县南灉湖上,一名紫溪台,有石高四丈,曰紫溪石,即江叟吹笛处”。(参见“广教寺”)《南湖》一书中收录有《紫溪石的故事》。今石不存,但可开发利用。

宝鸡山  山下有洞,称金鸡洞,在今红船厂湖边。原来此处有座石山,山面湖处有个石洞,我们小时候曾听说过《金鸡过洞庭》的故事。建国初,传说有民兵对洞里开枪,曾见几只金鸡从洞中飞往湖中。1938年7月17日,一架空袭岳阳的日机,被守卫南津港铁路桥的中国军队高射炮击中起火,坠落在南津港的水田中。日机坠落前将机上6枚炸弹扔下,正中马家湾宝鸡山上的天然防空洞顶,炸死洞内避难市民60多人。前者只是传闻,后者却是史实,若将来拆除码头改建景观,似可开阔思路,拓展景观内容。

在旧城改造时,还应注意古墓葬的保护。据志书记载和调查情况,在蘑菇亭、梅溪桥、红船厂、小港粮库、印山等处,均有古墓葬。

四、行帮、行会、会馆,是我国封建经济的产物。清末民初,岳阳城区也成立了一些行帮、行会。恢复价值不大,录此仅供参考。

1、行帮,多以船帮为主。

青帮  《中国帮会》载:(青帮)湖广江西十九帮,岳州帮称湖南头。知名的有老堂腰、凤州帮、后半所等,活动于南岳坡至南津港沿湖。

洪帮  由贩运淮盐的船帮组成。多活动于街河口一带。

五七帮  以湖北渔民为主组成的木划帮,主要停泊在南津港一带,专门接送旅客过渡。

重阳帮  以接送货物为主的木划帮,主要活动于红船厂及塔前街马家湾一带。

2、行会,由同行业工人、商贩,或同籍的商人组成的团体。

鲁班会  泥木业工人组成,祀鲁班祖师爷,会址设鲁班巷。

雷祖会  为小吃业组成,祀奉雷祖,会址设老印山。

三圣宫会  由渔行业人员组成,祀奉洞庭王爷,会址设洞庭庙。

洞庭会  由水运业人员组成,祀奉洞庭王爷,会址亦设洞庭庙。

品仁会  由搬运工人组成,会址设南岳坡。

淮南会  由豆腐业人员组成,会址设观音阁。

3、会馆,亦称公所,是旧时都市城镇中外地寓居者谋求本身利益的同乡组织。

长沙会馆  由长沙、善化、浏阳、宁乡、醴陵、湘阴、沅江、益阳等处商人组建,馆址设塔前街长郡巷。

衡州宝庆会馆  由衡州、宝庆籍商人组建,馆址设洞庭庙附近。

西湖会馆  又称辰州会馆,由洞庭湖以西的沅水流域的辰溪、泸溪、沅陵等地商人组建,馆址亦设洞庭庙附近。

鄂州会馆  由湖北籍商人组建,馆址设金家岭。

浙江会馆  由浙江籍商人组建,馆址亦设金家岭。

新安会馆  由安徽徽州商人组建,馆址设油榨岭。

江西会馆  由江西商人组建,馆址设万寿宫。

五、值得记忆的履痕。

近140多年来,城南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沧桑。1875年,南正街的一场大火,延烧了100多家;抗日战争时,除慈氏塔附近一片和梅溪桥顺民街外,其余地段几成废墟。有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商业活动都曾与这片土地相关。这些雪泥鸿爪,对开拓思路似有裨益。

1重大的政治事件。

广东大院  大革命初期的1921年冬,毛泽东在程帝广、卢士英的陪同下来到岳阳,在铁路职工住地“广东大院”,即今市棉麻茶公司,在此组建了岳阳第一个党小组。1922年8月,毛泽东又来此指导郭亮领导了铁路工人罢工运动。

红军攻占岳阳  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军攻占岳阳,司令部就设在乾明寺巷的贞信女中内。在油榨岭巷低价或无偿向市民发放食盐;抑价平粜大米。在福音堂召集铁路工人开会,并发放盐票。从鱼巷子到南岳庙,凭借南岳庙戏台,向美国舰艇开火;焚烧外国轮船等等。

日军侵岳有关情况  1938年11月,日军侵占岳阳城后,划定梅溪桥一带为难民区。从金家岭转天岳山至吕仙亭,为日华区;日商在此经营洋行、店铺。从街河口至西门城内,为军事区,中国人不能进入。自1938年6月至11月岳阳沦陷前,日军飞机先后在城区投弹轰炸30多次,炸死炸伤2900多人;城区房屋大部分被毁,南正街、观音阁、天岳山街一带完全成了废墟。火车站几遭轰炸,投弹100多枚,炸毁商店房屋150多栋,附近一片,亦为废墟!

和平解放岳阳筹款的岳阳商会及旧址变迁  清宣统二年(1909年),成立岳州商会,会址设下鱼巷子“水龙公所”(民间消防组织)内。民国八年(1919年),岳州商会改为商务公断处,处址设南正街泰恒祥绸缎店内。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在大革命影响下,成立岳阳县商民协会,会址仍在南正街。1949年5月,岳州商会于天岳山组建“商民军粮供应站”,为迎接解放服务;又组建“商民自卫队”,维护市场秩序,保护铁路、车站,使城市免遭大的破坏。

2、工商业。

1891年,常德李氏一家来岳州创办金石书画店“杜兰轩”于天岳山街。

1904年,洞庭庙开办李树记碾米作坊;南正街合资开办周德馨酱园。

1906年,南正街巴陵第一家私人百货店开业。

1909年,曹典芪在竹荫街创办“立生制造厂”,生产肥皂。

1914年,“岳阳东海电灯公司”成立于竹荫街,供电455户、路灯40盏,范围仅竹荫街、南正街、天岳山和梅溪桥一带。

1917年2月,岳阳机床厂(老火车站机务段)建成;3月,“岳州站”建成,1936年改称“岳阳火车站”。原为英式建筑。11月,“岳州府第一等邮电局”,从城陵矶移至竹荫街。是年,天岳山开设“单正泰”制伞作坊。

1919年5月,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旅省部分学生回岳,在岳舞台作募捐演出,其收入作赎回胶济铁路主权之用。

1920年,汉口商号姚顺记在街河口开设“福记”,经销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铁锚牌煤油;汉口杨芝泉在上鱼巷子开设“和记”,经销英商德士古洋行幸福牌煤油;汉口商人杨某在下街河口开设“和记”,经销美商美孚洋行鹰牌煤油。以上经销煤油的均在吕仙亭河边设有堆栈,武汉来油由外商承运。英商英美烟公司在南正街设立岳阳分公司,经销哈德门香烟。英商太古车糖公司在上街河口开办经理处。

1926年10月,岳阳县总工会筹委会成立,会址设红船厂。筹委会成立后,即分头发动群众,先后在城区成立了11个行业工会。全县会员3400多人。

1、  教育、医疗、戏园。

教育

1901年,美国牧师海维礼之妻海光中,在塔前街创办女子初级中学,1903年扩建于乾明寺,定名“美立贞信学校”,由海光中任校长。是美国人在岳阳办的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

1910年,岳阳教育家廖莘耕将观音阁圆通寺改建成学校,名“岳州高等小学”。

1925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竹阴街主办了一所教会小学,名“岳灵小学”。1952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二十二完小。

1927年,美立贞信学校,又开办了“贞信女中附小”,并于1931年在湖南省备案。

1933年,乾明寺巷原县文庙改建的岳阳县立中学,开办师资速成班。继而单独设立“岳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1934年,改为“岳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开岳阳师范教育之先河。

医疗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国牧师海维礼来岳州,在慈氏塔附近购地建房,设立福音堂,并在其南侧开办了普济医院。是西医药进入岳阳之始,即岳阳市二医院的前身。

1911年,普济医院在福音堂开办“求新学校”,培训护士。1930年,“求新学校”经全国护士学会总会备案,改名“护士学校”。是岳阳最早的正规医学教育学校。

戏园,旧时戏园多集中在城南。

光绪三十年(1900年),旅岳湘阴陈氏家族族长陈汉溪为首,五人合资于金家岭创建“咏霓戏园”,延请京剧、汉剧等戏班售票演出,为岳阳首家室内戏院。

1913年,以岳阳名士陈小平为首邀集黄雪生、李正银等合股,在三教坊创建了“和平戏院”,修一圆形舞台,中间以墙隔开,分内台、外台,外台热天演露天场。

1914年,岳阳商会将玉清观天王庙改建成戏园,名“岳阳商办岳舞台”,戏院戏班共名。为巴陵戏进入剧园售票演出之始。1919年岳舞台园、班分家,戏园改名岳阳大戏院,岳舞台则成为了巴陵戏班的专用名称。由于岳舞台在湘西北、鄂西南、赣西的38个县市颇负盛名,故岳舞台又成了近代巴陵戏班的代名词。

另外,鱼巷子有怡和戏园,茶巷子有岳阳大戏院,油榨岭有怡怡戏院。

除上述调查中的思考外,借此,再提3点建议。

一、有效保护。

2003年11月26日,笔者在给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讲课时,曾重点讲了“名城没有终身制,破坏严重的,就要摘帽!”可惜没引起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它还涉及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环境特点等方方面面,以显示名城的历史连续性。岳阳是1994年1月4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城保护规划,却是在笔者于市政协3次提案、1次大会发言、于来山书记作出批示后的2002年才编制完成的。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前,老城区梅溪桥市场改造便拆毁了古城仅存的三教坊明、清时代建筑群,填塞古井3口;出台后,在沿湖风光带二期工程中,又拆除了原外文书店后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护城驳岸和交通门古码头!更别说郭亮被捕旧址等近现代文物了。很多历史文化信息随之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及时将应该作为文物保护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当然还有主事者名城保护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如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了,拆除时便会有多方出面干预,且要办理有关手续,破坏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古城区内,除了几个文物保护单位和桃花井之外,几乎很难找到其它的历史文化遗迹了!因此,笔者建议文物行政部门,应尽快将前述应作为文物保护的单位,公布为岳阳楼区文物保护单位;将前述具有保护价值的街道,公布为历史街区,予以保护。对于重点区段和重要建筑,还应根据《岳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相关规章和采取民营公助等办法进行保护,坚决杜绝任意拆建、随意改造等破坏行为。

二、合理利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南的名胜古迹多已不存。文物与老街区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只能以社会效益为主。一是利用原物,拓展内涵。如普济医院住院部,在慈氏塔申报国保成功后,肯定在整治周边环境时,要将其拆除。为保存这一重要历史建筑,则应按《文物法》的要求,就近整体搬迁。这样,既可保留建筑原貌,又可利用它办岳阳西医展览馆。湖南省内河航运局岳阳管理站旧址,在经过修整后,可办岳阳航运博物馆。二是选点建景,突出特色。城南原来名胜古迹较多,文化积淀也很深厚。如作文物恢复,显然是违法的。如果为搞活旅游作名胜古迹建设利用,便无可非议了。我们可根据历史记述和现实需要认真遴选,分几个点进行布局。慈氏塔延伸到红船厂湖边为一个点,除考虑恢复慈氏寺外,还可考虑在红船厂的临湖处建“忠烈祠”,祀南宋岳阳的两位节烈才女──韩希孟、徐君宝妻。二人皆有诗词传世,且影响巨大。其热爱故国的精神和忠贞不渝的品德应予弘扬。且韩希孟是宋代与范仲淹齐名的宰相韩琪的五世孙,有名人效应。此处还可建风景名胜“宝鸡洞”。第二个点,从吕仙观向湖边拓展。吕仙观所在的白鹤山,可建白鹤池、白鹤井,开僻小片茶园栽种灉湖茶;临湖可配合绿化带建紫荆台(传说“吕云卿吹笛召洞庭诸龙”在此),这些都是有益生态环境的建设。再者可恢复灉湖寺,不必贪大,只需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就行,唐代张说、李白等著名诗人都曾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借此,可将白鹤山打造成佛、道教圣地,亦可将吕仙亭街打造成佛、道用品和旅游纪念品销售商业街。天津市一座天后宫,就带动几条街朝圣用品店的生意。第三个点在南津港。南津古渡,自古以来便是岳阳的客货运输码头,更是直通君山的要津,陆游、王十朋、陶澍等都在此留有诗篇。这里既可考虑建设仿古小镇,也可设几条帆船摆渡君山、艑山。随着时代的发展,乘帆船游山游湖、发思古之幽情者,定会与日俱增。至于原来在此处的白马庙、二孝庙恢复与否,可视发展情况酌定。如果修建洞庭湖博物馆,最好就建在此处。这样,便与岳阳楼形成南北呼应,亦可将城南古街巷一起带活了。四、在街河口街恢复万寿宫,作为行会博物馆,展示岳阳近几百年来的工商业情况;也可作为二期工程向三期工程的过度。保存的沿湖铁路,将来则可作沿湖旅游的交通工具予以利用。

三、分段建设。此项工程,严格地说是项名城保护工程和利民工程,短期内很难得到经济回报。虽可招商引资,但主要资金来源,可能还是靠政府投入。因此要量力而行。第一步,在做好有效保护工作的同时,可进行南岳坡至红船厂的规划论证与建设。逐步拆除城区码头,使之向南津港转移。从第一步的工作中摸索积累经验后,再转入第二步红船厂至吕仙亭的建设。最后是吕仙亭至南津港。城南一片范围太大,仅沿湖一线的拆迁还建工作就十分艰巨,如不能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很难想象此项工程能顺利完成。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放宽政策。但在房地产开发中,又要严防上当受骗,杜绝二期工程中失误的重演!

 

2010年6月29日再改于金桥花园寓所

 

主要参考书目:

《岳州府志》明隆庆版《巴陵县志》清光绪十七年版《洞庭湖志》清道光五年版

《岳阳百年大事记》岳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著,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岳阳文史》1-12辑岳阳市政协文史委,1983年─2002年编印

《岳阳楼区文史》岳阳楼区文史委,1998年编印   《岳阳市党史资料》1-2辑岳阳市党史办,1981年─1985年编印

《岳阳市南区志》岳阳市南区志编纂委员会,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千古名城话岳阳》邓建龙著  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岳阳说古》陈湘源著  岳麓书社1998年版     《千古名城岳阳解谜》陈湘源著  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采访对象:

胡淑珍,女,85岁,居住城南近70年。曾住先锋路、塔前街、吕仙亭、茅草街,现住桥西。

朱三贵,男,78岁,居住万寿宫巷一带70多年。  熊春生,男,68岁,长居君山巷一带。

李阔海,男,83岁,长住玉清观一带。           廖长生,男,79岁,长住贮木场50多年。

 

陈湘源简介

       陈湘源  湖南岳阳汨罗人,生于1944年3月。政协岳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君山风景名胜区顾问,湖南戏剧家协会会员、考古学会会员。1956年从艺,本工老生,兼工丑角。曾任岳阳市巴陵戏剧团团长、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任副主编、主笔撰写了《巴陵戏志》;并为《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撰写条目60多条。1989年从事文物工作后,著有《岳阳说古》、《漫话岳阳名胜》、《千古名城岳阳解谜》、《岳阳历史文化精华》、《君山志》(合作.主笔),参与编撰和审改了《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湖南名胜辞典. 岳阳市》、《岳阳市志.文化志》、《岳阳市乡土教材.历史》和《岳阳发展简史》。共发表各类文章360多篇。其成就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政协委员风采录》、《湖南省名人志》、《世界人物辞典》、《世界专家辞典》等数十种辞书。为了让更多的人相对准确地了解岳阳历史文化,退休后,仍不遗余力地进行岳阳历史文化的研究宣传。作为岳阳人,应知岳阳事。如需要讲座、导游,皆可与我联系。联系电话13873099327。

     [文章来源:陈湘源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