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之乡 >> 内容阅读

茶巷子的茶馆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06月20日   作者:朱先泽   来源:   浏览次数:

             旧时的茶巷子,长约三百米,一色的麻石板路面,茶馆就有四五家之多。它们都是伴岳舞台的福,沾戏院的光兴旺起来的。那时无电影电视可看,戏院生意当然好得多。每天白天演两场,晚上也演两场。均出戏牌子----挂名演员之名和剧照,招引观众。热天则在露天剧场演出,观众坐简易的条凳。出了茶钱的观众,戏院里会有人送热茶或凉茶,并把热水毛巾递到这些观众手里来,服务实在很周到。
    茶巷子几家茶馆的摆设顶简单,竹躺椅摆成两大排,便于顾客交谈,中间是过道。茶馆和戏院的大茶壶都的铜的,分量不轻;懒人闲人可以在茶馆里混满一天,反正一杯茶喝完了又可冲满一杯,依然只收一杯茶的钱。上岸休息的船工,放排的排雇佬,都是茶馆的熟客。跑堂的伙计,手脚麻利眼光犀利,总是轻言细语,满脸堆着笑意,忙上忙下不能落座,生怕怠慢了顾客。女人是从不敢坐茶馆的,风言风语会杀人。
    在茶馆畅所欲言无是非,男人可以乱吹牛皮乱骂仇人,反正不收税。茶馆是个发泄牢骚的好地方。老板怕无事生非,早有警世语贴在店里醒目处,“不谈政治”与“童言无忌”是警世语惯例。小道消息与古怪奇事,是茶馆谈论不厌的话题。躺在竹椅上闭目养神的,有之;神秘地贴近耳朵讲悄悄话的,有之;故作惊人之语的,有之;相互划手舞脚口水四溅的,有之。讲戏说白,谈今论古的,当然更多。“莫向故人说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苏轼的名句。在生活节奏如蜗牛爬行的年代,茶馆无形中成了民间论坛。岳阳民间的擂茶、姜盐豆子茶、芝麻茶也是很有名气的。君山毛尖茶、岳阳北港茶、大云山云雾茶,都口碑极佳。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德林弟入伍后,母亲成了居民小组长,带头学雷锋。她在门外路口处,摆起了凉茶摊,义务“施茶”;我在小木板上写了“免费等您喝茶”几个字。一张旧骨牌凳,一大瓷壶用粗茶叶泡的茶,几个玻璃杯。她热天为过路人服务,一直坚持到文革之初才放弃。
   一九五七年至文革浩劫,茶馆明显地不景气,巴陵戏一停演,茶馆便纷纷倒闭了。茶巷子无茶馆,茶巷子便名存实亡了。
[文章来源:朱先泽的博客
http://blog.ifeng.com/21086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