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
香飘古今的临湘茶,经历秦砖汉瓦,走过万水千山,穿越到了现代,历久弥香。它给人的感觉,可以套用白居易《琴茶》诗句:茶中故旧是临湘。
如果说,临湘是“湘北门户”,那么茶,就是临湘的“金字招牌”。
茶叶是临湘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国十大产茶县(市)和边销茶定点县(市)之一,是中国青砖茶的发源地。
现在,临湘市共有茶园10.8万亩,专业茶场205家;有临湘市规模企业12家,岳阳市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边销茶定点企业4家。
依托“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临湘市建立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带动农户67000多户,促进农民增收5.1亿元。茶产业收入,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8%。
目前,能生产6大茶类中的绿、黑、黄、红、青5大茶类,以名优茶、青砖、茯砖茶为主,年产茶16000余吨,综合产值11.3亿元,占临湘市内国民生产总值GDP的8.02%。
2004年,全部通过了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被国务院列为茶叶优势产业县(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列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市),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乡”的称号。
临湘市茶产业的发展优势,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外,更得力于临湘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
强力的政府推动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临湘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将临湘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决心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临湘茶产业。
振兴临湘茶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为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展茶产业,临湘调整了市茶叶产业领导小组成员,由临湘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农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012年,临湘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临政发〔2012〕13号《临湘市人民政府关于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的文件,加大茶业政策扶植力度,建立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设立茶叶发展资金。临湘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500万元(逐年增加)的资金,以奖代投促发展;二是加大项目投入。在不违反政策和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加大项目资金倾斜和支持力度,用于茶叶发展;三是创新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私营业主和社会资本,以参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茶叶产业,实实在在地推动临湘茶产业的振兴。
在具体行动上,临湘市已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编制《临湘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2)》,规划10年内投资10亿元,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茶5万吨,综合年产值20亿元。
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茶农和茶企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助推器的作用。
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良的产品品质
临湘地处幕阜山余脉,终年云雾笼罩,境内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冈连绵,西北平湖广阔,是得天独厚的宜茶之地。
在东南部幕阜山余脉地区的高山区,有龙窖山、大云山等28座海拔为800-1300米的山峰;中西部为丘陵区;西北部为长江平原地带,伴有山岗、河谷相间分布。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平均为80%以上,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为5204.8摄氏度,无霜期平均达265天。土壤多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宜茶生长的黄红壤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PH值为4.5-6.5,高山多云,土壤腐殖质丰富,日夜温差较大,茶叶持嫩性强,内含物十分丰富。
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区域特色
民国时期至1978年前,临湘主产黑茶(青砖、茯砖)、红茶(红条茶、红碎茶)、绿茶。1978年起,试产青茶(乌龙茶)和黄茶(黄茶类银针)。
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1953年至1973年,龙窖山茶人把生产主席用茶作为头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
有力的龙头带动雄厚的技术支撑
临湘绿茶和黑茶,作为本市茶业的两大主要茶制品,因其质优量大而享有较高声誉。粟香味浓、经久耐泡的“临湘炒青”,曾是湖南炒青绿茶的代表,为国家炒青绿茶的基准样茶,是“猴王”茉莉花茶的比配的优质原料,且素有春加工绿茶,夏加工边销茶的习惯。
目前,全市共有专业茶场205家,初制加工厂202家,拥有一支近3万余人的技术加工队伍;从业人员达26.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2.6%。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伦茶业有限公司、高山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白石茶场、白石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五星茶场等,均是生产优质高档名茶和普通绿茶的主要企业;聂市永巨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临湘市茶叶公司、岳阳三湘茶厂等11家是生产优质黑茶企业,其加工量在全国是最大的,年生产能力近2万吨。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春意”、“中茶”牌等。红绿茶知名品牌有“白石毛尖”、“明伦”牌等。
相关链接>>>
悠久的种茶历史
一千多年前,巴陵东北部的临湘,就形成了山民靠茶为生、种茶为业的茶乡格局。由于产茶多,茶叶纳税多,且有龙窖山芽茶进贡,公元936年,朝廷就割巴陵东北部单独设立与县同级的王朝场(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以便人户输纳出茶、茶叶纳税、经营茶事,开创了朝廷直管茶叶专业县和以茶立县的先河。
朝代的历史贡茶
据《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再次延续520年之久。
主席的龙窖山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
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直到1973年10月杨开智老人逝世。
据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回忆:杨开智先生多次跟他提起毛泽东主席爱喝临湘的龙窖山茶(现在的商品名为龙窖山牌高山雀舌),并盛赞该茶:“味道蛮好咧!”1953年至1973年,龙窖山茶人把生产主席用茶作头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为荣。
文章来源:岳阳日报·岳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