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福林 来源:岳阳网
文/段福林 图/张峥嵘
站在金鹗公园东大门广场前,仰望矗立在金鹗山东麓顶上的文昌阁,高耸云霄,金光灿烂。109步厚重条石依山铺就的阶梯,层层叠叠,直通山顶。登上文昌阁的第三层顶楼,整个岳阳城尽收眼底,使人顿生“扩我胸怀,壮我胆魄”之气势。苍莽叠翠的龙山携裹着南湖中的“九龟”迤逦游向洞庭。洞庭湖中,那君山一点,在浩淼的烟波中若隐若现。洞庭大桥向西连缀着无尽的公路,像一条彩练抛向远方。沿湖古朴雄壮的岳阳楼与沧桑漫溢的慈氏塔协和着现代的高楼和城市的大道向东不断延伸。
现在,金鹗山上的文昌阁不仅是金鹗公园最大的景点,而且已经成为了当代岳阳城内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它凝聚了岳阳人自古就已经形成的文化自豪感。
●巴陵“文昌”耀古城
所谓“文昌”,即指“文运昌盛”的意思。“文昌”文化的起源本出自楚文化之中。到了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皇帝敕封晋蜀将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之后。于是张亚子遂被历朝历代帝王和民间尊奉为“文昌帝君”,成为了北斗七星之左“文曲星”的化身。按照民间的传说,玉皇大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世间的科举考试和官员的甄别、推荐,以及官员服饰的颜色和式样,乃至文人官员们的封赠奏予等,都属于文昌帝君管理的职责。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文昌帝君对一个朝代的兴旺,对一个地方的兴盛,乃至对每一个读书之人及一个家族的兴亡命运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因此,不仅民间祭祀文昌帝君。到了明洪武年间,皇帝还正式以“御旨”的形式规定京城及各州府地必须尊奉祭祀文昌帝君。整个清朝仍沿袭明制不变。
明洪武年间的巴陵内城(即今洞庭路以北三五一七工厂以西一片区域)面积过小,无法创建文昌阁。洪武初巴陵知县郎子文奉诏建立县学后,在城南梅溪桥东南一处突兀的山岭上(旧时称“学道岭”,后改称“学坡街”)建了一座文昌祠。弘治年间,知府张举将城南五显庙改建成天岳书院时,对文昌祠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清初,文昌祠经历战争兵燹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内再无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乾隆元年,岳州府通判李寿瀚捐献自己的俸禄在金鹗山东麓山顶之上修建了一座很小的“文昌亭”,以延续原来城南文昌祠的香火。乾隆14年,州、县知府对其做了一次较大的维修。
直待光绪十二年巴陵知府刘华邦在金鹗山创建书院时,将残破的文昌亭进行了大的改造,建成了两层阁楼式建筑。大门正中上挂“文昌阁”的牌匾,大厅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天聋”、“地哑”两童子侍立两旁,煞是威严。当时,知府还规定文昌阁内不能断香火。每到“乡试”期间,即八月初一到九月初十大殿内必添设大灯一盏,通宵明亮。其油灯钱皆由县府公款承担。每到“乡试”前,知府亲率金鹗书院及州府学宫的所有学员及本县生员来文昌阁虔诚膜拜,以祈求文昌帝君的庇佑。凡取得功名的禀生、秀才、举人皆在知府、知县的带领下恭拜文昌帝君。因为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的诞辰之日,因此,当日知府和县衙还经常组织当地文人学士在此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那时,金鹗山上的文昌阁和金鹗书院熏染着整个岳阳城的翰墨之香。
●再造文昌贯古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此处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演变和战争的洗礼之中。到了“史无前例”时期,此处连文昌阁的残砖瓦砾已荡然无存,整个金鹗山荒草杂树丛生,人迹罕至。
上世纪九十年代,古城换新颜,文运始中兴。1995年,岳阳市政府将金鹗山辟为公园,专项拨款240余万元,在原址上重建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文昌阁建筑面积达1040平方米,楼高24米。建筑者设计者为了使文昌阁再现宋代文运时期的繁华,烘托出北宋时期滕子京修造岳阳楼的文化氛围,特意采用了宋代的建设风格,与岳阳文庙的大成殿南北呼应。同时,又及大地突出了江南楼阁的特色。
现在,我们看到的文昌阁,其内部的门窗雕刻工艺精细,屋内楼顶的彩画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彩画”制度,以蓝绿红三色为主,“其色之深浅,则用退晕之法”,极富变化。廊柱之间错落有致,三层房檐曲直相合,伸展自如。在楼阁周边山坡之间,大树环绕,生机盎然。夜幕之下,彩色的霓虹灯将文昌阁勾勒得美轮美奂,熠熠生辉,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古朴典雅。
我曾听一位老者对我说过:“一个古老的城市在恢复古建筑上,如果没有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那么,必能唤起人们沉睡已久的纯净心灵,必能达熔万化于一炉,纳众妙于一门,诚宇宙空前绝后之大文章。”中国著名建筑大师老前辈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在城市街心如能保持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而岳阳文昌阁的重建,正是在岳阳经济腾飞的时期展现给人们的最佳珍品,也是当代岳阳文化中兴时期的代表作。
今天的岳阳人,正不断在用自己的传统习惯和情趣在追忆过去,在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文昌阁矗立在金鹗山东侧之巅,处在繁华的南湖大道旁。古老的建筑融合在现代城市之中,显得十分的祥和。他像一位巨人,北携火车站,南接邕湖水,给岳阳城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足以显示出岳阳人的文化身份。
●文运昌盛待后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昌阁重建后,就一直成了岳阳人及全国各地游客瞻仰留恋的风景胜地。虽说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保留和修葺了自己的“文昌阁”,而且,都成为了本地人的精神支撑。但,岳阳的文昌阁自古至今却独具风格。在整个城市的西北,岳阳楼独领风骚。瞻岳门东侧,古老的岳阳文庙熠熠生辉。金鹗山巅,文昌阁雄踞东南方。它们三点正好在一个中轴线上,它们同时都在无限地彰显出北宋时代的特征和湖湘文化的精髓。这些,无论是在古老的巴陵城还是在今天的岳阳市都是如此地相生相契,源远流长。这样独特的画卷,在其他城市是难以企及的。
今天,当我们站在文昌阁楼顶,远眺岳阳城,湖山相连,清风习习,浮云翩翩,王安石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则不得不让你油然而生。此时,你一定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涌动着的勃勃生机,也能感悟出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承载。这里的人们正在传承着历史文化的辉煌,并将它带到更加灿烂的明天。
然而,当你离开文昌阁时,心中总有那么些许的困惑和遗憾。
走进一楼的大厅,由王自成老师撰高树槐老先生书写的《文昌阁记》巨大雕屏增添了文昌阁的气势和韵味,给人以震撼。但雕屏下错乱的坐椅和风牛马不相及的货物柜台,却彻底地破坏了文章深层的内涵,更无法使人明辨岳阳的“文运”之气。
登上楼阁的第二层,空荡荡的大厅里,一幅残破的国画下,摆放着两张毫不相间的“太师椅”,让人不知所以。
自古以来,凡有文昌阁的建筑内,祭祀的应该是“文昌帝君”,自皇城至乡间别无他例。然而此处三楼“神龛”里端坐的塑像却是“素王”孔子,“神龛”的上方却张挂的牌匾为“孔子先师像”,而不是按照正规的称谓为“大成至圣先师”。自古,人们按照“北孔子南文昌”的格局来为城市或地区祈祷文化的兴旺。岳阳自古至今都是依据“北孔南文”的格局建筑而成。但现在的文昌阁内部的这些设置,给人有些难受之感。同时,在神龛屋顶的正方描绘的是一幅八卦太极图,更显得离奇难懂。这些,不知今天的“文昌帝君”将情何以堪?如此的布局,给来此瞻仰者传送的是一股莫名的感觉。
尊重历史,就是恢复古代建筑的基本原则。雄伟的文昌阁就应该给它正其名,归其位。在文化复新的当代,岳阳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们,在精神上都有对文昌阁有着无限的情怀。因此,在金鹗山这片风水宝地上,应该让文昌阁和金鹗书院重新昭示出岳阳文化的风采,让更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引领岳阳的文化创新,更应该让我们的后代在它们的熏陶下传承湖湘文化的精神。
“文运中兴待后人”。我们期待岳阳的“文运”更加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