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区以东约70公里的笔架山下,有一个神秘的民俗古村——张谷英村,由于他地处偏远山区,但却有着无法抵挡的明清民间古建筑群独特的魅力,而引起了人们探幽访胜的兴趣。
汽车从京珠高速公路或107国道岳阳县段向东行驶约半小时,便进入张谷英境内的入口——大墩坳,隔窗相望,顿觉面前豁然开朗,只见五百里幕阜山支脉绵亘至此,于东南西北四方绵延起伏突起四座大山,其中央隐现出一大片绵延达数里之遥,屋脊相接的庞然大屋,犹如巨幅画卷展铺于群山环抱之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张谷英。
初探古村 寻访张家后辈
沿着一条由石板铺陈的古驿道,走进张谷英村,牌坊两边“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的石刻对联醒然入目,好像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路边清澈的溪水于桥下淙淙流过,恍如一本厚厚的史书,似乎诉说着五六个世纪的历史巨变。
一进村,在一畔溪长廊边,我找到了张胜利老先生,他是一名退休老中医,为张谷英的第二十二代孙。谈起老祖先,他立刻显露出了一种绝对自豪的表情。他悠悠扬扬的声音开始讲述着,从张谷英优美的自然景观、传奇的神话故事,到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说张谷英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屋大欺邻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故以“孝友家风”著称。
他说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
关于张谷英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据后人墓碑记载推测,约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族谱上面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今军区司令),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寄情山水,并有传世百代的规划。他安排了可传三十四代子孙的派谱:“文单志有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其深入精髓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激励和期望,从派谱中可见一斑。日久,张氏家族日益庞大,于是地以人名,称为张谷英。
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余者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房屋1732间。
站在龙形山头,张胜利先生指给我看,张谷英大屋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屋选址四面环山,北倚龙形山,为风水上所谓“龙脉”集结之地。大屋建筑不失为依山傍水、因地制家的典范之作。
我一边同他讨论关于民居与风水的话题,一边举步向村子里面走去。我惊叹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是那样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大屋如古堡般幽静而美丽,就像一座迷宫覆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安详惬意的微笑,一如屋前的小河平静地流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世俗的纷争,五六百年来依然故我,人们过着哲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着。
深入古村 惊叹建筑之巧妙
整个张谷英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一个庞大的单姓家族民居大院,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两代建筑的不同风格。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方砖面地,青瓦盖顶,十字穿堂,巷道相通。
也许是受龙文化的影响,八世祖思南公于明万历年间(1593—1600年),择倚龙形山而创建了主体建筑当大门。现在保持得很完好,飞檐和斗拱明显地异于其他地方保留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保持了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喻龙眼),既可防火又壮观瞻。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喻龙须),桥下溪水淙淙不绝,与周围星罗棋布的水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
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喻龙珠),与大屋后的龙形山构成一幅“巨龙戏珠”的天然立体图画,象征吉祥如意。当大门前两侧有狮、象两山(风水上称狮象把门),喻聚风聚气。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此对联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楷书“当大门”三个大字,第二进门楣上书“文魁”金匾,为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所赐。
跨进高高的石门槛,迎面是天井,沿大屋中轴向里是一个很宽敞的厅堂(正堂屋),四井五进(四个天井,五个堂屋),雕梁画栋,最后一进厅堂,庄严威武,为祖先堂,神龛上有始祖谷英公塑像。东西两侧依地而建,呈对称地伸出3—4个横向分支,呈“丰”字形结构,即横堂屋(侧堂屋),由3—5进组成,厅堂宽敞,天井对称。每一组堂屋都有明显的功能,或祭祀、或婚嫁喜庆、或集会议事、或休闲娱乐。
更为惊诧这里建筑的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屋子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正堂屋及其两侧的厢房居室供长辈使用,侧堂屋由家族里各房晚辈的每个小家庭居住。
室内外窗户、门梁、屏门等用中国传统的木石雕刻工艺装饰,有的是明万历年间的旧物,虽经岁月的风霜,仍然完好如初。建筑群的木石雕刻中镂刻着许多民间传说,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如牌坊上的舜耕历山,挂角攻书;大梁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屏门上的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窗户上的喜鹊梅花、蝙蝠(福)松鹤(寿);案台上的鲤跳龙门、麒麟送子;天井石面上的福禄寿喜等等,技艺娴熟、造型生动。其中当大门接官厅旁边堂屋的八骏图最是大气淋漓,可以认为是木石雕刻中的代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画面上的八匹骏马膘肥体壮,栩栩如生,或引头长嘶,或相互嬉戏,或昂首奔腾。表现了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和这大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
所有建筑全部有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独具特色的62条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总长达1495米,把整个屋场连成一片,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另外,巷道又成为若干条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使火苗上窜,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解放前,石大门正堂屋失火被烧毁,幸好有两旁巷道相隔,才使相邻的房屋幸免于难。
从天井上直射下来的光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效果,更加使这里的一切变得古远朴拙,幽雅宁静。大屋共有大小天井206个,大的有22平米,小的也有2平米,平均每个天井的造价在3000元以上。天井由四块花岗岩条石打磨后按矩形砌成,底铺青石板,侧有排水暗道,历经数百年,多少次滂沱大雨、洪水倾泻,大屋从未因渍水受灾,至于水排向何处,更是一个难解之谜,实属奇迹。除排水外,天井还有采光、通风等功能。晴天可沐浴阳光,夜晚可把酒邀月,极具舞台艺术效果。足不出户即可体会外面世界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
张胜利先生很神秘地告诉我,张谷英的墓冢高居于东南面的山头上,这座山头宛如一个巨大的牛头,两边的高山恰似两个高挑着的卫士,如“狮象把门”,面前正好是两条涧水交汇处的深潭,整个地形构成叫做“金牛探海”,是一块风水宝地。张谷英的墓地修在这金牛的牛脑门上,寓意着子孙有福呐!
走进张谷英村,踏着铺满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走廊,走进一扇扇高高的大门,触摸一根根重逾万斤的石柱,探访一处处阳光直射的天井,环视一个个雕刻图案的窗口,寻求一种思古的幽情,想见其昔日的辉煌昌盛,追溯其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不知不觉中,大屋周围的雕刻人物和神仙们恍惚退隐到了一片神秘的虚幻世界中,你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而现实似乎离我们更远了,这也许就是张谷英村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人置身于这个繁衍了二十多代人的庞大古宅时,使人感觉到处处都有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故事,一种源远流长的田园文化的呼唤。你一定会为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惊叹不已!似乎桃花源的故事又在耳边回响,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范希文公所描述的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先忧后乐,此乐何极”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使人感到人生短暂,更应珍惜今天,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大自然!
张先生告诉我,古建筑群这种形离势合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忠孝悌信的家训,诠释了齐家济世的伦理观;其凝练厚重的风俗,折射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观。质朴的风韵,聚于一居,深邃的文化,钟于一村,构成了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的外景基地,美术界师生们的写生、创作的好去处,学术考察、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山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2001年8月,这里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将会完好地保留下来,留住一个完整的明代建筑群,留住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留住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
2002年8月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中,张谷英村名列首批1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是的,无论城市生活如何现代化,但安全、安静的生活,舒适的自然环境仍是人们基本的社会需求,久居闹市的人,去古村看看,感受一下“山绕一环穿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的田园风光,品尝一顿乡土文化的“精神快餐”,捎回一点古村的土特产品,这也许会成为您和朋友们难得的享受。在这人与自然融合的地方,可以过滤您因激烈的竞争、繁忙的工作而造成的身心紧张和疲惫,还可化解您精神上的困惑与焦虑,从而激发您的创业灵感,增强您的自信和活力,也许可以助您走向事业的成功!
我满怀欣慰,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个宁静的村落,还有那些淳朴的村民们。(作者:张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