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联盟 >> 内容阅读

今昔君山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赵丈田 

 

  君山产茶历史悠久。解放初期,在君山岛上的崇圣寺旧墙上,有一块大石碑。这块石碑是明朝嘉靖年间中宪大夫孙继鲁所立(此碑1954年被毁)。他在督学湖广时,曾登临君山,并写了《登山记》碑文,文中记述了君山茶的来历。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是舜帝南巡时,由娥皇和女英亲自播种的,经过培育,在白鹤寺长出了三蔸健壮的茶苗,这就是君山茶的母本,君山茶树最早只有三蔸的传说来源于此。

    唐代以前的君山茶只有一些美丽的传说,然而,唐代君山产茶是有书为证的,据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有邕湖之含膏”。(在《唐国史补》中还有邕湖茶带入西藏的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日:‘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解渴’所谓茶也。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邕湖者’”。据查,常鲁于唐建中2年,即公元781年出使西藏。(《唐国史补•因话》,李肇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岳州邕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寮。”裴汶《茶述》中载:“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寿阳、义兴、碧涧、邕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

    据宋代《岳阳风土记》(范致明撰)载:“邕湖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谓之干湖,水经渭之翁湖。”州南即指岳州之南,由于邕 湖系洞庭湖的一个小湖叉,春冬因洞庭湖水位低而干涸。邕湖即今岳阳市南湖,南湖修筑大堤后成为了今天能调控水位的内湖。涨水季节水面与君山相连,邕湖沿湖之山与君山近在咫尺。可以推断,邕湖茶即包括今北港龙山、龟山、君山在内的邕湖诸山所产之茶。上述文献说明,唐代初期,中期君山就已产茶,而且是名列前茅的优质茶,中唐已成为宫庭皇室中的贡品。 唐代不仅邕湖茶名盖天下,岳州茶具也蜚声中外,名躁一时。唐•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陆羽这段关于茶具的论述,把唐代瓷器的发展和瓷器的品质概括地反映出来,唐代有著名的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把岳州窑放在第四位,

    据考古学家多次调查,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南境窑头山、铁角嘴一带,是隋代湘阴窑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岳州窑从东晋,南朝直到隋、唐都烧造青瓷。唐代岳州茶碗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先进的匣钵装烧,底足有釉,无支钉痕,器物制作精细。1972年-1973年,省、市文物部门发掘了岳州窑遗址,出土了大批的青瓷茶具。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对岳州窑的考证,湘阴铁角嘴窑是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岳州窑”。该窑址可分为上、中、下自然区。上窑与中窑主要烧制唐代茶具等青瓷器。上窑南起电排站,北至洪桥埠,东临湘江,西至藉塘。中窑位于白骨塔,主要分布区,南靠洼池水库,北抵田边,东临湘江,西至石婆塘。常见的青瓷有玉壁底碗,碗口的以圆形为主,卷沿或凸沿,也有呈菱花形的。此处还有圆饼底罐,玉壁底擂钵和窑具。青瓷胎壁粗厚,胎色灰白,施化妆粉,以半釉为主,也有施满釉的,釉色青中偏黄,而类似枣皮黄,少量呈虾青色。目前,岳阳市博物馆和湘阴县博物馆收藏了大批的唐代岳州窑烧制的青瓷器,其中包括10多种茶具。(岳州窑源流考,周世荣《金石瓷币考古论丛》岳麓书社出版)。

    宋代为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盛期,当时宫廷宦府乃至平民百姓。饮茶盛行,不少茶区设置贡茶院,钻研制茶工艺,评比贡茶品质,从而名茶迭出。当时的邕湖含膏已演变为白鹤茶和黄翎毛。宋代《岳阳风土记》载:“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邕湖茶,李肇所谓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据载,当时的白鹤僧园在今君山岛上,白鹤茶由氵邕 湖茶演变而来,即君山茶。对岳州黄翎毛的记述则见于无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书中载:“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续茶经》清陆延灿辑)。

    又据《宋史》载:“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荆湖则江陵府,潭、澧、鼎、鄂、岳、归、峡七州,荆湖二百四十七万余斤。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其出虔、袁、饶、池、光、歙、潭、岳、辰、澧、州。”又据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从上述文献推断,黄翎毛则是黄茶类名茶君山银针和北港毛尖的前身。

    清代的君山茶已有“尖茶”和“蔸茶”之分。把茶叶采回后进行“拣尖”,把芽头和叶片分开。芽头如箭的称尖茶,白毛茸然,纳作贡品,称“贡尖”;拣尖后剩下的叶片叫蔸茶,称“贡蔸”,色黑少毛,不作贡品。清代的君山茶,无论从面积、制作、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有许多记述。如江昱《潇湘听雨录》载:“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袁枚《随园食单》中也记述了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同治《湖南省志》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

    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氵邕 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背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这段记述不仅说明君山产茶历史,进贡时间及数量,同时也说明了邕湖诸山包括今君山,邕湖茶即今君山茶和北港茶。

    从清代末期起,由于官场的腐败,君山茶业露出了衰败的端倪。清同治《巴陵县志)〉所引吴敏树《湖上客谈》,更有生动具体的描写:“贡茶。君山岁十八斤,官遣人监僧家造之,或至百斤。斤以钱六百偿之。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向时买者可得四千。近以军事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斤率九千六百,多则十二千,僧利害略相当。然事平,军船日少,茶已不售,而官供如故,则败茶之道也。”

    民国年前,君山茶业有兴有衰,以衰为主。民国后的头两年,经邑绅方朝桓等人禀请,被辟作县农场。因用人不当,开办不久而中止。由县长曹作弼牌示,将君山所有田地、庙宇、房屋、竹木暂归山僧海修看守。其间,因兵匪为患,茶业破败不堪。民国19年7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考虑到“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向产名茶,只因制法不良,以致无甚起色,拟于该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并业经省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决定,将经费准予列入年度预算,并开始“物色是项专门人才,积极筹备进行”(见民国19年7月14日《大公报》)。

    民国27年9月,岳阳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君山亦同时为日军侵占,山民全部逃亡外地,茶园荒芜7年之久,濒临灭绝。抗战胜利后,茶叶生产渐有起色,昔日“一座庙宇一块茶园”的情景有所恢复。老庙、裤裆园、石岩坡、北湾、酒香亭、喉咙丘、流水沟、罗家园、一横冲、二横冲等地有14块近2公顷茶园,年产毛尖约2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君山茶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独立团派遣直属连(君山人称“生产连”)来君山种植茶叶和其他农作物;1952年,湖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接替“生产连”开办茶叶示范场,从农业厅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和几百名劳力在君山新辟茶园31.33公顷(470多亩);1958年交岳阳县经营,改名君山茶场;1979年君山茶场辟为君山公园,并保留茶场。

    1954年君山茶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4年5月15日《新湖南报》以“我省名茶——君山茶恢复生产”为题进行报导,并介绍了将该年生产的毛尖茶在会上参展(作者:李昌庸)。1956年5月22日《新湖南报》再次以“君山白毫茶将再次出国展览”为题进行报导。全文如下:5月17日,从长沙运出5斤今年新制的名茶‘君山白毫’运往北京,准备出国展览,从1954年起,“君山白毫”曾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