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联盟 >> 内容阅读

君山银针茶研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建国后,围绕君山银针茶的栽培品种,制作方法以及加工贮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2年,原君山茶场杨来 监、高杨文、伍世雄、侯运鸿、李水生等人对君山茶的群体品种进行了普查,选出了若干个品系。1963-1965年连续三年进行观察鉴定,选出了银针1号、2号、6号,绿茶22号等4个品系,1974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议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979年省茶叶研究所将上述品种保存在资源圃中,自1965年起,君山茶场对上述品种进行扦插试验,1978年受到岳阳地区科学大会的奖励。 1953年对君山银针的生产技术开始改进。1952年以前,茶农从茶园采回一芽二叶,回家后把芽头扳下,俗称“拣尖”,尖子做成银针,称为“贡尖”,采摘贡尖后剩下的部分叫“蔸茶”。从1953年起茶农直接从茶树上按一定标准采下芽头,省去“拣尖”程序。

    在加工方面,1952年前只闷黄一次,历时两昼夜,干茶外形欠黄,香气较低闷,1953年以后,闷黄分两次进行,效果较好。 谭述高采用不同的品种和加工技术制成银针茶探讨各品种的芽头特性和加工方法对银针茶产品观赏性和内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君山群体种和槠叶齐12号的芽头适制银针茶,福云6号其次,水仙6号和湘茶1号较差。适制银针茶的品种芽头技术参数为:百芽重8.5克,芽长2.5-3.0厘米,芽宽>0.3厘米,芽柄长0.5厘米左右,芽重与芽长的比值为30毫克/厘米。干燥方法对银针茶的品质和观赏性均有影响,采用半烘干燥工艺能有效提高银针茶的香气和滋味浓度,改善品质,但也会适当降低冲泡时芽头竖立比例。

    湖南农学院林金沐、张杨珠、冯敏等人在陈兴琰教授的指导下,对君山茶场茶树生长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君山不是高山大川,却有胜似高山大川的生态环境,要极大地珍视君山独特而优崐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快发展银针1号等良种。 君山银针茶的包装设计始于70年代初期。1971年,原岳阳地区革命地区委员会商业局副食品采购供应站印制了君山毛尖和北港毛尖两种长方体纸包装盒,水粉画彩稿。这种包装设计简陋,印制粗糙,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印制包装是一大进步。岳阳包装设计师郑协平、阳光、胡正中等曾为君山名茶和岳阳各种茶叶设计过不少包装,为商品促销发挥了较大作用。

    湖南省岳阳君山银针茶叶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君山银针的包装设计,1999年至2000年聘请设计师宋应祥(封面设计者)设计了数十个包装,封面大多以岳阳楼与君山岛为背景,古色古香,包装中既有古楼、茶岛的底蕴,又富有浓郁的江南茶乡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1998年,岳阳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吕明、杨全莲等人对君山的小气候环境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从而弄清了君山岛独特的自然条件,对君山银针茶的异地栽培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岳阳地处江南水乡,许多地方有着与君山岛相近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有着易地栽培的前景。

    1996年-1999年,赵丈田、陈奇志对君山银针的历史、栽培、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1999年两位作者合作编著了《君山茶文化》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针对目前市场上既有黄茶类银针和绿茶类银针的现状,1999年10月,岳阳市人民政府邀请了湖南农大朱先明、施兆鹏、王融初、谭济才教授以及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茶叶研究所、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省茶叶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就君山银针的发展进行商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保留原有黄茶类君山银针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绿茶类君山银针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要制订企业标准,在包装上标明茶类。 为了加速君山银针茶的研究,1999年成立了岳阳市茶叶研究所。研究所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君山银针有机茶开发”的科研课题,力争3年内建成3万亩君山系列有机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