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联盟 >> 内容阅读

茶学论文:弘扬茶祖文化 做响神农福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1年02月2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侨联界别  贺湘平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株洲市委员会网站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作为饮料被发现就发生在茶陵境内,国内对“茶祖神农氏,茶源始茶陵”已有共识,茶陵也是国内唯一以茶命名的县。茶为国饮,株洲有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责任、有必要弘扬茶祖文化,做大茶产业,打造神农福茶这一品牌,把独一无二的茶祖文化优势变为现实财富。
    
    一、依托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外地有经验    

    云南思茅的普洱茶过去没有名气,近年来围绕文化创意做强产业,现在普洱茶已风靡全球,思茅地区也因茶改为了普洱市。我省益阳安化黑茶原是茶马古道上的边销茶,没有什么名气,近年来通过实施标准化体系建设、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建设、科技支撑、营销网络建设、茶文化引导等六大工程,实现了“十亩富一户、千亩富一村、十万亩富一县”。2010年,益阳黑茶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综合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其地方公共品牌“安化黑茶”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还和“白沙溪”品牌一起跻身“湖南十大茶品牌”,益阳被授予“中国黑茶之乡”称号。     
    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陕西打黄帝牌,山东打孔子牌,河南打扁鹊牌,打的都是文化牌,唱的都是产业戏。     

    二、做响神农福茶,我市有底气     

    之所以讲有底气,有条件,主要基于“三有”:     
    一是有好茶。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六大茶系株洲生产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四种,品质口感不错,多次在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也曾走出国门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     
    二是有需求。贵为国饮和全球三大饮料之一,茶叶的市场需求旺盛,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和品位提高,茶因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需求量将出现大的飞跃。株洲可供选购的旅游产品如釉下五彩瓷、唐人神或好棒美食品等等,或体积大、易碎,或难以保存。只有体积小、便携带且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最为适宜,茶祖福地买福茶理应成为游客的首选。     
    三是有条件。近年来,湘茶受到了空前关注,出口创汇跃升全国首位,湖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茶产业列为了全省五大农业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做响神农福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做响神农福茶完全有可能。

    三、打造神农福茶,措施要有力    

    1.文化扬名,活动造势。文化是产业与品牌的灵魂,只有结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建议深度挖掘茶祖文化内涵,规划建设茶祖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应集茶史、茶文化、茶科技、品茶于一体,为市民、游客与茶结缘、以茶会友、弘扬茶文化的去处。尽快规划建设一个有档次、有规模的专业茶叶市场,主打神农福茶,兼销各地名茶。每年的谷雨节是中国茶业协会、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学会等五家国家级茶叶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4月10日在我市炎陵县联名确定的“茶祖节”,我们建议作为我市的重要节日长期办下去,坚持高起点策划,举办茶祖文化论坛、茶展、评茶会、谈茶经、唱茶歌、出茶书、茶乡游等系列活动,以文化催生市场,以市场提升人气,以人气汇聚财气。     
    2.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面对普洱、铁观音、龙井、黑茶等国内名茶白热化的竞争态势,株洲茶要从众多的茶叶品牌中强势突围,打造“神农福茶”地域公共品牌,实施品牌营运是必然选择。可以考虑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组建神农福茶茶业集团,统一按“神农福茶”公共品牌营运,在质量、包装规格和广告宣传方面凸现生态绿色主题,突出茶祖文化特征,将“神农福茶”打造成地域公共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积极把握消费者对茶叶要求便利化、安全化、保健化、精美化的变化趋势,依托“神农福茶”品牌,开发礼品茶、保健茶、生态茶等系列产品。     
    3.内联外引,扶持龙头。打造现代化的茶叶龙头企业,是实现株洲茶业复兴的关键。建议加强招商引资,打造一批规模大、辐射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茶业火车头。建议制订茶业招商引资的单项奖励政策,重奖在茶业招商引资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突出“招强引大”,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国内大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参与神农福茶开发。鼓励和支持现有骨干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原网页:http://www.hnzzzx.gov.cn/article/162102103/2011110221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