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联盟 >> 内容阅读

茶学论文:以擂茶文化为主导 深掘桃源茶叶潜值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0年11月2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千百年来经世人品饮,蕴藏其独特的文化,成为了一种附加值极高的农产品。桃源产茶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就盛产茶叶,形成了以桃源擂茶为主流的茶的品饮文化。桃源擂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传诵,从汉代马援平南溪蛮,乌头村老妪献茶除疾的传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茶文化学会上天下擂茶桃源正宗的结论,充分说明了桃源擂茶文化之渊源,体现出了桃源茶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桃源这片茶香飘溢之沃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独特、绚丽多彩的桃源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并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为此,如何将桃源茶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提升桃源的对外知名度、做强构大茶叶产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掘桃源擂茶的文化底蕴

 

    喝擂茶是桃源南部山区特有的风俗。无论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百姓一般是喝擂茶替代午饭。如果家里来了贵客,也往往要摆上一桌丰盛的擂茶,以示热情,客人往往也以能喝得一餐好的擂茶为荣。

 

    擂茶由来已久,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大将司马措攻楚,屯兵沅水之南(今湖南桃源、沅陵一带),当时有一种苦羹得以流传,这种苦羹即是擂茶的前身。东汉建武23年(公元47年)马援出征五溪蛮,奉命进击武陵壶头山,路过乌头村(即桃花源一带),时值盛夏瘟疫流行,将士病倒了数百人,马援下令在山边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寻医问药。这里的一位老妪见马援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便自愿献出了祖传秘方:用生姜、大米、茶叶擂制成桨,然后冲上沸水让士兵每日饮用。染病的将士服此汤后,病情大减,慢慢就好了;健康的将士服用此汤后,也避免了瘟疫的传染。后有马援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之佳话(康熙年《桃源县志》、《辰州府志》均有记载)。有马石(室)、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山水名称可作佐证。

 

    相传,三国时张飞率军取武陵郡,兵至乌头村(今桃花源一带),军中中暑者诸多,酿成大疫,土人献三生饮(擂茶,俗称三生汤)治之便愈。喝擂茶的习惯也就世代相传下来。

 

    现在擂茶配方仍然遵循古方,主要成分是生姜、大米、茶叶。但其功能得到了创新,配方根据不同季节辅以花生、芝麻、陈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银花等。喝不同配方的擂茶,保健效果有所不同,春天能生津止渴,夏天能去热解暑,秋天能壮阳补肾,冬天能驱寒提神。

 

    桃源擂茶倾倒了中外茶道行家,1992年5月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会上,在桃花源喝擂茶时,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秦人擂茶是对世界茶道的特殊贡献。与会专家学者称桃源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并一致认定桃源擂茶是我国正宗擂茶发源地,有天下擂茶桃源正宗之说,其他擂茶亦本源于此。因擂茶主料中茶叶可以提神去腻,生姜能散寒温胃,大米等能润肠去火,故即使吃得过饱,亦无大碍。日本友人多田侑史先生在饮过擂茶后曾深有感慨: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并说:我终于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

 

    桃源有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如擂茶文化、桃源大叶茶、乌云毛尖、桃源杉针、川陵银毫等系列名茶文化,还有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 野茶王文化,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然而酒好也怕巷子深,以桃源擂茶文化为主流的茶文化有待于得到系统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

 

    二、用擂茶文化助推桃源茶业发展

 

    以桃源擂茶文化为主流的桃源茶文化资源,已被世人所公认。挖掘和整合擂茶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桃源茶品牌,将有力助推桃源茶产业经济发展。

 

    1、挖掘桃源茶文化内涵。由县政府组织茶叶专家、文人学者,深入桃源南部茶区走访,收集民间茶故事、茶传说、茶技术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创新,以进一步完善以擂茶文化为主体,情节独立、相互关联的系列精品典故,编成册子,制成碟子进行宣传推介。

 

    2、创新桃源茶文化特色。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后,总结提炼创新出独具桃源特色的擂茶、名茶品饮方法,使其茶文化深度渗入茶产品之中,达到桃源茶叶产品既是优质的农产品,又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馈赠礼品,更是桃源的文化产品。使各届人士以喝桃源擂茶、品桃源名茶为荣。

 

    3、普及桃源茶文化知识。一是搞好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县茶业协会会员,茶区乡镇干部,茶区中小学生,职业枝术学校师生,茶馆、茶楼、茶社服务人员,以及茶叶销售人员等。让茶区人人会喝茶,会讲茶,会宣传桃源茶。培训办法是将桃源茶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纳入职业技校的职教课程,纳入阳光工程就业培训的必学课程。茶业协会会员,茶区乡镇干部,涉茶服务人员等人手发放一本桃源茶文化的小册子。二是组建桃源茶艺表演队伍。县城内规模较大的茶社(馆)要配备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窗口,展示桃源茶文化魅力;乡土文人要为民间艺术说唱团写出更多更好的茶业剧本;职业技术学校、茶业协会和涉茶企业联合打造出一流的茶艺表演团队,在全省乃至全国宣传桃源茶文化,展现桃花源里种茶人的精神风貌。三是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茶文化不仅需要经常挖掘,而且需要不断培育和不断创新。借助互联网整合桃源茶文化资源,把独立的、零散的、无序的茶文化整体打包,用统一的主体对外宣传;借助电视台名人效应,嫁接包装品牌茶,放大茶文化效果;县委、县政府和县茶业协会要充分利用桃花节、茶博会、农博会、展销会等公共会场,组织专门力量推介桃源茶,为桃源茶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桃源茶人始终坚持以桃源擂茶文化为主导,在充分挖掘文化对茶业经济促动潜力的前提下,把桃源茶叶打造成深含文化的产品,积极向市场推介,扩大市场知名度,为提高茶叶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培植特色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胡宗清  仙境桃源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  1996

 

贺益娥  弘扬湖湘文化 促进湘茶经济发展茶叶科学2008(4)4849

 

李文杰  道家与茶文化资源研究茶叶科学200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