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黄茶联盟 >> 内容阅读

茶学论文:以线性文化遗产理念加强对茶马古道的保护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0年09月05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木基元

 

来源:《中国民族报》 原发布日期:20100820

 

 

  茶马古道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共存、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也是古代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青藏(甘青)三条大道,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连接川滇藏青等6个省区、20 多个民族地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并延伸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沿岸。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干线,大约形成于公元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古镇,途经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滇藏川三角地带,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肃,和北方丝绸之路重合,向东可延伸至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区,向西可通过西藏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向南和东南可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由文化线路衍生并发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分布范围广、遗迹种类多,保存情况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其重要表现形式。目前,中国已建成由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和长城等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万公里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由茶叶产地、储藏地和消费地串联起来的茶马古道,有5个组成方面:一是古茶园(茶树)、古茶号、老茶厂;二是古城镇、驿站和集市;三是古道;四是古寺院;五是桥梁、水井、摩崖石刻等其它遗存。茶马古道是沿线各民族超越时空的伟大创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奇迹。因此,茶马古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候选名单。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开展对茶马古道上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驿道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该省目前已公布的60个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中,位于茶马古道上、具有马帮文化背景、遗迹遗物较为丰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古城镇和古村落达46个,已有近100处与茶马古道相关联的文化遗址被推荐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6月,普洱茶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也于20106月进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
 
  加强对茶马古道保护的四点建议
 
  由于缺乏对茶马古道的深入研究,且存在着认识不足、家底不清、机构不全、资金匮乏等实际困难,所以茶马古道的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茶马古道分布范围广、遗迹种类多,保存情况复杂,保护管理难度非常大。另外,岁月流逝、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都在无情地吞噬着茶马古道的文物。沿线各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如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特色手工艺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随着区域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丧失、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交通路网的纵横穿行,大型水电站的投资上马,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与原有环境与脉络相脱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缘由,笔者认为,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茶马古道的基础研究。应建构高层次的管理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各省区应通力合作,要在抓住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特征,力争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应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有利契机,做好各省区、各州市、各民族地域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并积极征集茶马古道文物,不断充实各级文物机构的藏品。同时,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保护,还应将保护范围延伸至积淀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等等。
 
  其次,编制科学的保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应结合各地区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制订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的保护规划;并配套出台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按照地域关系、历史层序、文化品类,应选取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区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保护核心区。
 
  第三,合理开发,造福人民。应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打造川滇青藏大香格里拉这一品牌的过程中,茶马古道与藏彝走廊可相辅相成,成为这一地区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以科学审慎的态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同时,茶马古道所经地区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必须以保护文化生态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树立适度开发的科学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人造景观破坏茶马古道的原真性。
 
  第四,长远立足,再谋新篇。申报世界遗产是向世界宣传遗产价值、展示遗产保护成果,并主动接受国际监督的一种途径。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将大幅度提升遗产的国际知名度,并能整体规范和完善相关保护管理工作,进而获得鼓励支持,使之得到良性互动与发展。要依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关于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要素的要求,评价茶马古道的保护状况,评估茶马古道的遗产价值,做好舆论宣传,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提供科学翔实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献】

 


 
关注线性文化遗产

 

——推进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
 
 
作者: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 
 
来源:光明日报 原发布时间: 2006-06-09

 


  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线性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其中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大多代表了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地区文化的发展历程,法国的杜米第运河、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和我国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也是贯穿南北流动的血脉。运河沿岸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沿河兴起的城镇及其各类建筑,有码头、仓库、船闸,有桥梁、堤坝等,形成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罕见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既是线性文化遗产,也可作为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和广义的工业遗产”,在保护方面均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是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也必将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和填补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
 
  我们注意到,京杭大运河在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方面的有其特殊性。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有血、有肉、有灵魂。大运河本体是它巨大的身躯,流淌的运河水是它的血脉,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村镇是它的骨肉,而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则是它不灭的灵魂。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众多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的保护有着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我们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加以不懈的探索。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一次所谓的打造工程,而是一次科学严谨的文化实践。无论是全面调查、勘察测绘、遗产登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规划,制定专项法规,还是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编写申报文本以及文物本体保护等各项工作都需要明确目标、明确计划、明确分工、明确责任,都需要立即开展大量艰苦细致的实际工作。在这个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细致的求索过程中,各级文物部门必须尽心竭力地做好应当承担的各项工作,责无旁贷。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也是一项庞大的、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大运河连通五大水系,跨越众多省市,更需要统筹和协调。设立一个有权威的、协调有效的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的领导协调机构,促使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省市政府更加紧密的通力合作,以及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动员都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既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可能带来积极的贡献。我们要只争朝夕地做好工程实施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本体保护;同时谨慎考虑、周密部署南水北调工程的每一步实施,在工程中努力增加文化含量,延续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脉,使今日这一造福社会的国家重点工程,成为明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联接着沿线众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维系着沿岸千百万民众的记忆与情感。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要有利于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维护沿岸城市的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要使沿岸民众在保护工作中真正受益,这样才能使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持续支持。
 
  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长河,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加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步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世界遗产申报存在着限额制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但是预备名单排名没有先后。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规律,切实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克服一些地方出现的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把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变为加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京杭大运河就一定能够及早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