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写意》是丈田先生茶余饭店后的随笔,56个篇目,分为六辑,由著名作家陈亚先作序,团结出版社出版。《茶乡如画》《黄茶之冠》《黄茶珍品》是作者寄情“ 中国黄茶之乡”的力作。作者重点介绍岳阳黄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的岳州就有贡茶“灉湖含膏”,文成公主西嫁吐番曾带去“灉湖茶”。《茶区留迹》《茶人情怀》是作者探索名茶文化,写茶、写人、写景,从研究者的角度切入,描写茶区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深究名茶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让读者在文学品味中了解悠久璀璨的中国茶文化。该文以散文形式叙茶,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序 言
陈亚先
读到这部书稿,我不胜唏嘘感叹。因为我读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而是本书著作者赵丈田先生的大半个人生。说实话,对于赵先生的印像,我还停留在五十年前。那时,他初中毕业,考入我刚刚读完高中的学校——岳阳县三中。按理说,他进来,我走人,应该是参商二星,出没不相见的校友。但由于“文革”初始,我滞留学校成了红卫兵,他来报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大串联”的队伍。我们曾一道北上南下,即便是荒唐岁月,也曾有美好的青春梦想。数年后,他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成了高级经济师,尔后,走上仕途,曾任岳阳市农业局副局长、市农办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一连串的“副”字,说明他并不是一心经营官位的人物,而是个学者型的政府官员。公务之余,他曾出版茶学专著六部,在茶学领域,成了岳阳市无可争议的权威。
我读他的文章,回想他的为人,强烈地感到其人其文都一如他所研究的专业——茶,平实,清淡,却有无穷的回味。我是做文字工作的,深知文章要去尽烟火味实在不容易,一不小心,笔头就滑向矫情与浮躁。文章高下,到头来比的还是人品,为人质朴,文章也便朴实厚重。赵丈田先生并非文学专业人氏,但他的文章却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是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而然,雄辩地证明了文如其人是一个真理。
《茶乡写意》是丈田先生茶余饭店后的随笔,56个篇目,分为六辑,每辑各具特色,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真切的情感,他写茶,写的是他的人生感悟。通读《茶乡写意》,仿佛我们同作者一起,手捧一杯香茶,坐在淡淡的月光下,听他讲述“中国黄茶之乡”的来世今生,使人想起《红楼梦》里的诗句:“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丈田先生信手写来,无意间贯通古人,把茶和诗融进了他的文字里。
《茶乡如画》《黄茶之冠》《黄茶珍品》是作者寄情“ 中国黄茶之乡”的力作。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知道,岳阳黄茶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的岳州就有贡茶“灉湖含膏”,文成公主西嫁吐番曾带去“灉湖茶”。读至此,我不竟感慨系之,遥想当年,远走西域的驼铃声里,竟然有岳阳悠久的音符!
对于岳阳这片土地,我们如数家珍,洞庭湖、岳阳楼、君山岛、幕阜山、连云山、龙窑山、张谷英村……处处都很美丽神奇。 这应该是游记文章的题材。丈田先生独有一枝“雨夹雪”妙笔,他在写茶,偏把秀美岳阳写得那样令人神往。好山好水当然出好茶,丈田先生不着痕迹地告诉读者诸君一个道理。
《茶区留迹》展现了作者更为开阔的视野,他遍访祖国名茶产地,探索名茶文化,他以学者身份,茶人眼光,写茶、写人、写景,他从研究者的角度切入,描写茶区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深究名茶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出之以优美的文字,让读者在文学品味中了解悠久璀璨的中国茶
文化。
诚如丈田先生自己所言:“一生情趣融于茶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茶人”,也是一位云淡风清的诗人。我之所谓诗人,是指他的情怀,他的趣味,作为科普作家能把专业文章写出诗意,这与他醉心于茶密不可分。丈田先生已退休,蓦然回首,他把40年岁月与茶联在了一起。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学会将赵丈田先生作为著名茶学专家予以推介,是他四十年深情付出的小小报偿。
我不怎么懂茶,老实说,是硬着头皮读这部专著的,但是,一读就不能释卷,因为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我不宜为茶学专著写序,但我欣然写下了上面的文字,因为本书的文学趣味吸引了我。为此,我郑重向读者诸君推荐,本书值得一读。最好是在闲适散淡时,手捧一杯香茶,即品香茶又品美文,当是一件赏心乐事。
陈亚先,湖南岳阳县人,曾任岳阳市文联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第七届省政协委员。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文化部优秀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金奖等十余个奖项。并有小说散文,电视剧《乾隆王朝》等百余万言作品问世。代表作《曹操与杨修》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