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专家团队 >> 专家讲座 >> 内容阅读

武夷岩茶标准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07月0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武夷岩茶的术语和定义、原产地域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武夷岩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t3/T 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 8302  茶取样
GB/T  8304  茶水分测定
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
GB 14876  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 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NY 5017  无公害食品  茶叶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武夷岩茶  Wuyi rock—essence tea
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4  原产地域范围

4.1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根据原料产区的不同划分为两个产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武夷岩茶丹岩产区,见附录A。
4.2  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 km。,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
4.3  武夷岩茶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的其他地区。

5  分类

5.1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传统品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
5.2  武夷岩茶名枞分类
名枞包括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
5.3  武夷岩茶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6  要求

6.1  自然环境
6.1.1  地理与气候特点
武夷山西北地势高,且群峰耸立,能阻挡北部寒流的侵袭,气候温暖,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四条溪流和峰峦、丘陵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空气湿润、多雾。
6.1.2  日照
年可照时数4 425 h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左右。
6.1.3  气温
年平均温度18℃~18.5℃,无霜期长。
6.1.4  降水
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
6.1.5  土壤
武夷山土壤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土壤,大部分茶区的土壤为火山砾石、红沙岩及页岩,土壤中许多植被残体遗留土中,日益堆积,使表层腐植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为4~6。
6.1.6  植被
植被繁茂,常见的植物群落如杉、苦槠、白栋、马尾松、芒箕骨、蕨类。
6.2  茶树种苗繁育
茶树种苗应采用无性繁育
6.2.1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
6.2.1.1  母树的选择
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
6.2.1.2  母树的培育
a)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
b)供夏秋插的母树在春茶萌芽前、供冬插或翌年春插的母树在秋茶萌动前轻修剪。
c)幼龄茶树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树,结合树冠培养进行定型修剪。
d)定型修剪后施追肥。
e)冬季喷施石硫合剂,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f)铺草覆盖,蓄水防旱。
6.2.1.3  剪穗扦插
6.2.1.3.1  插穗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茎枝红棕色半木质化、粗壮、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6.2.1.3.2  剪穗
a)当新梢出现红棕色、半木质化时进行剪穗。
b)对不同品种分别剪穗,去除杂种穗。
c)插穗应带有一片叶一个腋芽。
d)剪口要平滑,斜面与叶向相同,上端剪口距叶柄处3 mm~4 mm,应随剪随插。
6.2.1.3.3  扦插
a)春插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夏插在6月初至7月上旬,秋插在9月至10月,以夏梢秋插为宜。
b)将苗床充分喷湿,待稍干不粘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插。
c)扦插行距、株距合适,叶缘叶尖以不重迭为宜。
d)直插或将叶片稍翘起斜人土,叶面应顺风向,叶柄、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能粘土,插后即遮荫,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6.2.2  出圃规格
扦插苗木出圃规格按GB 11767执行。
6.3  栽培技术
6.3.1  划种植行
a)梯面宽1.5 m的梯层茶园种一行,距梯埂外沿80 cm~90 cm平行划种植行。
b)梯面宽2.7 m以上的梯层按行距1.2 m~1.5 m划种植行,种植行可与梯层不平行。
6.3.2  挖种植沟与施基肥
a)根据划出的种植行挖深、宽各40 cm的种植沟。
b)重施有机肥,增施磷肥,与土拌匀,施沟底,再复土。
6.3.3  定植
6.3.3.1  定植时间:在茶苗休眠期定植,以雨后或阴天最好,若发生干旱忌栽。
6.3.3.2  品种配置:早、中、迟芽比例以1:3:2为宜。
6.3.3.3  种植密度
a)小乔木型品种株距30 cm~35 cm,行距1.3 m~1.5 m,穴种2株~3株。
b)灌木型品种株距30 cm~35 cm,行距1.2 m~1.5 m,穴种2株~3株。
6.3.3.4  种植
a)茶苗的根茎部入土深2 cm~3 cm,品字型种植,茶根要自然伸展。
b)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有10 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3.4  茶树修剪
6.3.4.1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在春茶芽梢萌动前、夏茶后(长势旺盛的茶树)和秋茶后进行定型修剪;其中定植后,树高35 cm,主径粗0.5cm以上,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次数为3~4次;剪去主干枝,然后平剪。每次剪后要加强耕锄,肥培管理,防治病虫害,严格留养。
6.3.4.2  茶树轻修剪
成龄茶树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轻修剪采用平剪或略带弧形剪,剪去树冠表面的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枝。
6.3.4.3  茶树深修剪
把茶树表层的所有枝条剪去10 cm~20 cm,刺激切口下部骨干枝潜伏芽头新梢,更新树冠,修剪时一般安排在立春前或春茶后15日内完成。
6.3.4.4  台刈
对良种茶树树势严重衰老,多枯枝、病虫枝、细弱枝、白化枝、披生地衣、苔鲜、芽叶稀小细弱、夹叶多、产量严重下降的老茶树应在离地面5 cm~10 cm进行台刈,将枝干粗的锯除,若根基部有更新枝的应留数枝枝梢。
6.3.5  铺草覆盖
夏茶采后,应用杂草(种籽成熟前)、作物槁杆等覆盖。
6.3.6  茶园施肥
a)施肥时期:在2月中下旬施催芽肥;在6月下旬到9月下旬期间施追肥;在10月~11月上旬,结合冬季深耕施基肥。
b)肥料种类:基肥主要为有机肥与磷、钾肥,追肥主要为氮肥。
c)施肥量与配比:幼龄茶树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采叶茶树增加磷钾肥,适当使用氮肥,提倡使用有机肥,茶园一般氮、磷、钾肥按3:2:1比例配施。
6.3.7  病虫害防治
按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适量适度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采剪、耕作、施肥等农艺技术的综合运用,增强树体抗病虫能力,清除病虫发生源;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好病虫测报,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6.4  采摘技术
6.4.1  采摘条件
a)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以中开面最适宜。
b)2叶至4叶嫩稍及采摘层上的幼嫩对夹叶。
6.4.2  开采期
春茶在谷雨前后开采;夏茶在小满前后开采;秋茶在立秋以后开采。
6.4.3  采摘方法
a)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水准从树冠中往外采。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应全部采摘;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应全部留养。
b)投采茶园一般控制树冠高度为80 cm~120 cm。
c)严格留养采摘面以下的侧枝、低梢及树冠稀疏处的芽梢,待每季采摘后,再轻度摘去留养新梢的顶芽。
6.5  茶青
6.5.1  基本要求
合格的茶青应肥壮、完整、新鲜、均匀,每梢为二个“定型叶”,且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a)小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30﹪~40﹪)采四叶;
b)中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50﹪~70﹪)采三叶;
c)大开面(顶叶面积为第二叶的80﹪~90﹪)采二叶;
d)一芽四叶(壮树带芽采四叶)及对夹叶。
6.5.2  茶青质量分级
茶青质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指标见表1。
表1
 
等级 质量要求   
一级 合格青质量占茶青总质量≥90﹪   
二级 合格青质量占茶青总质量≥80﹪   
三级 合格青质量占茶青总质量≥70﹪ 
6.5.3  茶青的运输、贮存
a)  茶青应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得压紧,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与有毒有味物品混装。
b)  茶青采摘后4h内送到茶厂,不能及时送到茶厂的茶青应注意保质保鲜,合理贮存。
c)  茶青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
6.6  制作工艺
6.6.1  武夷岩茶初制工序
茶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
6.6.2  武夷岩茶精制工序
毛茶→归堆、定级→筛号茶取料→拣剔→号茶拼配→干燥→摊凉→匀堆装箱→产品茶
6.7  感官指标
6.7.1  大红袍产品感官指标见表2。
表2大红袍
 
6.7.2  名枞产品感官指标见表3。
表3名枞
 
6.7.3  肉桂产品感官指标见表4。
表4肉桂

 
 

 

 

 
6.7.4  水仙产品感官指标见表5。

表5水仙
 
6.7.5  奇种产品感官指标见表6。
表6奇种
 
6.7.6  产品应洁净,不着色,不得混有异种植物,不含非茶叶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
6.8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7规定。
表7理化指标
 
项目 水分 总灰分 碎茶 粉未   
指标/﹪       ≤ 6.5 6.5 15.0 1.3 
6.9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NY 5017的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抽样
抽样按GB/T 8302规定执行。抽样以“批”为单位,在生产和加工拼配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规格一致。
7.2  感官指标
按SB/T 10157规定执行。
7.3  理化指标
7.3.1  水分按GB/T 8304规定执行。
7.3.2  灰分按GB/T 8306规定执行。
7.3.3  碎茶、粉末按GB/T 8311规定执行。
7.4  卫生指标
7.4.1  铅按GB/T 5009.12规定执行。
7.4.2  铜按GB/T 5009.13规定执行。
7.4.3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规定执行。
7.4.4  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按GB/T 17332规定执行。
7.4.5  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按GB 14876规定执行。
7.4.6  乐果、敌敌畏、杀螟硫磷和喹硫磷按GB/T 5009.20。

8  检验规则

每批产品应按本标准规定进行常规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和销售。
8.1  茶叶等级以实物标准样或合同成交样为依据。
8.2  检验在装箱或仓库现场进行,检验数量不少于该批总件数的2﹪。
8.3  检验分类
检验分常规检验和型式检验。
8.3.1  常规检验
常规检验项目包括感官品质、外观、非茶夹杂物、水分、总灰分、碎茶和粉末茶。
8.3.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周期每年一次,型式检验的项目包括感官品质、外观、非茶夹杂物、水分、总灰分、碎茶、粉末茶和卫生指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料、工艺、机具等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8.4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中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理化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或感官指标经综合评判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可从同批产品中加倍随机抽样进行复检,复检后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加倍随机抽样复检。重新抽样应由交接双方会同进行。对有争议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标签
9.1.1  获得批准的企业,可在其产品外包装上使用原产地域保护专用标志和产区名称。
9.1.2  标志、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9.1.3  经销单位进行分装或小包装,应标注分装或包装日期。
9.1.4  运输包装箱的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的规定。
9.2  包装
9.2.1  包装容器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毒。
9.2.2  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符合SB/T 10035的规定。
9.3  运输
运输时应轻装轻放,防潮,避免剧烈撞击、重压。
9.4  贮存
9.4.1  贮存仓库应满足通风、干燥、清洁、阴凉、无阳光直射的要求,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气)、潮湿、易生虫、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9.4.2  在上述贮存条件下,产品自生产日期起保质期不超过1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