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聘礼,唐代就有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陶器、纸、酒还有茶等物品作嫁妆,其中茶叶就岳州的 “灉湖含膏”。
《红楼梦》这部小说之所以流传甚广,并且深受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宝黛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作者以茶作为媒介,阐述了中国古代茶与婚姻的紧密联系。
宝黛初见是书中一个非常温馨浪漫的经典场面:林黛玉弃舟登岸,乘轿来到荣国府,拜见了外祖母和舅母邢夫人、王夫人等,王熙凤布让果茶招待黛玉。忽见进来了一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睛若秋波,项上金螭璎珞,系着一块美玉。对似曾相识、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来说,是一幅唯美之画面。
在诸多的情节中,宝玉这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梦游太虚幻景尝过“千红一屈”,因“枫露茶” 事件而恼怒,对龙井茶、女儿茶、 暹罗茶都一一品尝;黛玉,一个江南才女,天生丽质,多愁善感,偏喜“龙井茶”, 在他们那情窦初开、红豆相思的生活中,常常与茶联系在一起。
第52回中凤姐送茶,其实是《红楼梦》中以茶为媒的方式刻画宝黛的爱情。书中描写:“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只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第82回写黛玉用龙井茶招待宝玉,其实以茶传达黛玉对宝玉最真实的情感。贾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黛玉,黛玉忙吩咐丫鬟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龙井茶是清代贡品,浙江名茶,也是这位江南女子最喜爱的茶,从中亦可知宝玉在黛玉心中的位置。
在红楼故事里,也有一段宝玉与妙玉以茶传情的描写。在41回中,贾母携众人游到栊翠庵,妙玉请黛玉宝钗去喝“体己茶”,宝玉见了便跟着去,妙玉见了宝玉,把自己平时用的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分瓜>爮斝与点犀乔(乔皿)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
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
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因为自幼多病而入佛门,她美丽聪慧、气质如兰、才华馥仙、孤僻高傲,但心恋红尘、热爱生活,有学者认为,宝玉、妙玉也是一对恋人;也有人评价妙玉“天子不朝,诸侯不友,壁立万仞”,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知识女性,为世俗所不容,而对宝玉却是钟情的人。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也是一个才貌卓绝的少女,冷清清地在庙里独守青灯古佛,春心萌动,暗恋宝玉,既符合情理,对自己本身来说也是一份温馨与慰藉。
《红楼梦》中因茶相遇爱情的还有小红,小红原名林红玉,因一杯茶错过了宝玉,却遇到了贾芸的爱情。小红给宝玉倒茶的机会是自己筹划得来的,她设计支走了宝玉屋里的丫头,正好宝玉要喝茶她就给宝玉倒了茶,还借机让宝玉认识了自己,可是还没等她做更多的事,宝玉的两个大丫头秋纹和碧痕就来骂她,这一通辱骂让小红放弃了攀附宝玉的想法。恰巧这时,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贾芸谋得了在园子东北角植树种花的差事,小红得以与贾芸相见。贾芸日日在里面监工,小红每每出来,总能看到他,却不得说话。这期间,也许是心思乱,竟把手帕丢了,梦中都想让贾芸拾了去,可见相思已深。红玉和贾云最后走在一起,并且俩个人经营的日子非常不错。
第77回也有宝玉与晴雯以茶叙情的描写,那位“心比天高,身为下的晴雯,在“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在宝玉去看过她的时候,向宝玉索茶喝,说:“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提起沙壶斟了半碗,自己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已。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这便是宝玉与晴雯的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