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爱茶人赵丈田与君山银针的情结
湖南理工学院 蔡燕娣 楚煜 盛桑 林依婵
旧小区的楼房,掩映在两排高耸的绿树中,使本来就窄的楼梯通道更显灰暗了。拾级而上,走进赵丈田的家庭收藏室,正对房门的桌上摆着十来个大小不一的茶碗,旁边的木漆柜子里还有条不紊地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茶壶,或古色古香,或小巧玲珑,或典雅精致。
“这些就是岳州窑正品了,这个碗是唐代的,那个杯是宋代的。”已过花甲之年的赵丈田指着桌面上年代久远的瓷器,如数家珍,“柜子里的茶具是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这些多印有蓝色花纹的是清代的茶具,这边有明显革命色彩的茶具是七十年代的,民国的茶具更注重山水写意,那些从日本买来的茶具,上面印着富士山风景。”在他看来,透过一个茶器可以看到当时别样的风景与文化。
茶缘•初识君山银针
几十年来收集的各类茶具,囊括了从唐宋到现代的壶、罐、杯、盏,在赵丈田眼中除了“好玩儿”,更多程度上是为了研究茶文化,这也是他收藏茶具的初衷。
赵丈田系何方人士?岳阳县张谷英人。从小在茶乡长大的他,与茶有着一生的不解之缘,出版过茶学书籍11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关于茶的文章有300多万字。其著的《君山银针》曾被人认为是“解读银针第一书”。
赵丈田研究“君山银针”,还要追溯到三十几年前。“我在导师朱先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初步了解君山银针,我当时就对它非常感兴趣。”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农业部门工作。 1983年,农业部领导来到岳阳考察水稻、棉花和茶叶。他按局里的安排,写了一篇介绍君山银针的文稿,后来发表在《农业科技通讯》杂志上。从此,他开始真正地接触君山银针,并一发不可收拾,乐此不疲地研究君山茶文化。
茶,是赵丈田小时候就结下的情缘。“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最开心的是跟着祖母串户蹭茶喝。”赵丈田说道,眉目间跳跃出喜悦的神色,“当时连茶渣子也不放过,如果喝的是芝麻豆子茶,每次祖母都会将杯中的豆子留给我。”
张谷英镇是一个古老的茶乡,山谷里长满了野生的茶树,母亲常常到山里采茶以补贴家用。“从小在茶乡长大,我有时候也会跟着母亲去采茶。”忆起母亲,赵丈田想到了另一件“母亲和茶”的故事。
有一次,赵丈田患了痛风,几天不能下床。母亲为此很担心,听人说拿茶叶到庙宇虔诚祈祷跪拜后可当“妙药”,就瞒着家人带上一包茶叶奉于佛前,在寺庙跪拜了三天.“得知老母亲这一行为后,我深感不安。”昏暗的光线下,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但不知怎的,我喝了母亲拿来的这些茶叶以后,病情真的有些好转。”
对赵丈田而言,茶慢慢地成为寄托了母爱情感的重要载体,后来,他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喜好清淡口味,开始 “一生闲情尽在茶”。
他爱茶,尤其对君山银针的喜爱,如痴如醉,用他自己的话说:“也许就是今生有幸,前世有缘。”
茶趣•丰富闲情生活
但凡已寻得生活乐趣之人,皆幸。茶既已成了赵丈田的生活成分,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乐趣。
踮起脚尖,挺立腰板,赵丈田从他书柜的最顶层取下一摞发黄的报纸。“我所找到的关于君山银针的最早报道是在这里。”生怕会揉碎纸张,他小心翼翼地摊开了一张1956年5月22日的《新湖南报》,手指马上就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定位到了描写君山银针的语句。还有1959年的《茶讯》和1961年的《工人日报》,里面也记载着有关君山银针的报道。”随后,他又展示了其他自己珍藏的报纸和杂志。
因喜君山银针,就想探寻其前世今生,赵丈田从唐代茶史开始研究君山银针,在查到文成公主带灉湖茶入藏后,他亲自到西藏进行考察研究。“只要知道哪里有关于君山银针的记述,哪怕是一首诗,一句词,我都会去翻阅考证。”他身后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史籍、茶学专著、地方志,也有各类杂志。他说:“搞茶文化研究,自己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还要自身消化吸收后,才能获得研究成果。”
为证实君山银针的获奖情况,赵丈田曾奔走四方查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君山银针的精辟记述:“君山银针于1956年国际莱比锡博览会上,因其质量优良,被誉为‘金镶玉’,并赢得金质奖章……”赵丈田因撰写了《中国名茶君山银针》一书,想在书中附上“莱比锡金奖”的实物照片,以便读者参考,为此,他先去到君山岛。
君山岛的负责人告诉他:50年代的档案没有完整保留下来,根本找不到奖章和证书。赵丈田又去了岳阳市档案馆,经工作人员同意后,调出了有关君山的全部档案,在1954年和1956的《新湖南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并证实了1954年、1956年君山茶均有出国参展。
但档案馆还是没有找到证书,君山岛上也没有原件,赵丈田继续追寻真相的脚步。考虑到岳阳是1964年从湘潭地区分出设为行署,他就去了湖南档案馆,还翻查了近十部权威书籍,终于找到了有关君山银针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参展和获奖的记载,这时,他才作罢。
至今,赵丈田已“搜刮”了近百部用于研究君山银针的史籍资料,并“顺便”把岳阳当地有两千年历史的岳州窑也细细考究了一番,撰写了《岳州窑与君山茶千年并肩》的文章发表在《岳阳日报》上,虽考察过程艰辛,但他享受这个过程。他向我们介绍岳州窑青瓷茶具时,还拿起一个南瓜状的茶壶,“这个壶我还没有找到具体信息,当初是看它雕刻的形象逼真就收藏了。”橙黄色的茶壶,壶体像熟透了的南瓜,杯盖跟切出来的南瓜顶部一样。“我也喜爱收藏与君山银针相关的字画、书籍、图片、茶具,有时也请人为君山银针写诗撰联、题字作画。”
因茶结缘而交友,是茶带给赵丈田的另一大乐趣。岳阳市教科院高级教师、著名科普作家胡兆谦已是耄耋之年,一直关注着赵丈田的书,并坚持为他写书评。“我常常会到先生家中作客,他今年年满90岁,却还在为我写书评,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震撼。”为表感恩,赵丈田曾在他的文章中写下:“厚谊长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赵丈田在《君山银针写在新世纪第一页》一文中写道:“我的愿望是在退休后能有一个宽敞的家庭茶室,在茶室里静心品茶,阅读茶书,研究茶文化,写点茶文章,在对君山茶的热爱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这也是他一直想实现的一个愿望。
茶志•推广茶事业
绿树成荫的小区,背阴面儿的室内显得有些昏暗,开灯细细往里瞧,本来空间不大的地儿,陈列的书柜挤得只容许单人通过,上面全是茶具、茶书,旁边一张办公桌贴墙摆着。这就是赵丈田工作室的全部,平常没事他就在这里研究茶文化。
“现在退休了,基本上每天都付出一二个小时在网站上。网络监管很严格,交给其他人运营,我不放心。”赵丈田说道。8年前,赵丈田创办了“中国黄茶网”,专门介绍和推介岳阳黄茶与君山银针。
远景是山,近景是竹,四五个白发老人在谈笑风生,一个瓷壶里缓缓倒出茶……这是中国黄茶网首页里跳出的一张动态图片的场景。至今,网站共发布了近6000条消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仍在坚持天天更新文章。
一直以来,赵丈田为了推广君山银针做了诸多努力,写下百余篇关于君山茶的文章。 “早些年我写的文章主要是科普君山银针的相关知识,比如描写君山岛,让人们了解种植君山银针所需要的环境。”后来,他写的文章多偏重于研究类,如考证君山茶在各个朝代的变迁,通过专家对君山银针“三起三落”进行探密。到了近两年,他更喜欢将对君山银针的情感写进散文里。今年上半年,他的著作《茶乡写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唯美的词句,优雅的文风、真挚的情感,将他对茶的满心热爱以及睹物思人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前两天,赵丈田受邀参加了一个品茶会,他还通过授课、开有关茶学的讲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后辈。他说:年轻人对茶文化感兴趣,我会倍感高兴和欣慰。”此外,他还将君山银针带出国门,2015年君山银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关注,意大利茶协会主席马可先生看后赞不绝口。
从1983年写了第一篇关于君山银针的文章到现在,三十余年已过去,赵丈田仍笔耕不辍,继续为在君山银针打开知名度做努力。事实上,普通大众对君山银针的认知仍很欠缺,“如果说‘西湖龙井’是五谷中的‘水稻’,那么君山银针就是‘黍’,稻为南方之最,稷为百谷之长,我们不能因为它数量少就否认它的地位。”他用通俗的比喻评价君山银针。
“不过,就像人人都可以用‘大宝’,却只有少数人喜欢用‘兰蔻’一样,目前,君山银针因采摘标准高、制作难度大、市场份额小而视为“贵族品牌”,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珍稀产品的使用也会逐步增加。”在我们的采访中,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用旅游来带动君山银针的推广,通过互动环节如采茶、制茶来增加游客对君山银针的认知。”
入口清醇,过舌回甘,余味长存。茶,得天地以滋培,汇自然之清气,赵丈田与茶结缘几十载,用他的话说:“爱茶就是爱生活,爱茶就是爱自己,爱茶就是爱人生。”
“一生爱茶一生乐,一世为善一世修” 这是一位茶人送给赵丈田的一副对联。茶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以茶丰富自己的生活,以茶描述自己的人生,不为名不求利,如此方为赵丈田,一个地地道道的爱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