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语堂主人徐燕与西施壶
我手中收藏着一把紫语堂主人徐燕在2004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作品--“倒把西施”壶, 带着对壶喜爱, 2015年5月16日, 我与湖南省茶馆协会副理事长、爱壶人肖茂洲等一行数人来到宜兴, 慕名访壶。
五月的宜兴,正是绿染江南的夏季,突然,“哗啦啦”地下起了滂沱大雨,大雨像倒了一盆水似的,哗哗的响着,徐燕得知我们来访, 打着雨伞, 在原紫砂一厂办公楼下等候我们。
我是初次见到徐燕, 只见她身材高挑 , 衣着朴素, 一头乌黑柔软的头发, 一双发亮有神的眼睛, 举止文静透出几分灵气, 谈吐大方显露出她的才华与真诚。在我想象中她是-位活泼伶俐的商界女强, 但现实中的她, 却更是一位追求执着、勤奋勇毅、端庄秀丽、谦逊坦诚的知识女性。
她的工作室, 前台有几个精致的陈列柜,柜里摆着她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 柜前有一茶台, 是用于接待客人的, 我们围台而坐,主人为我们沏上一壶香茶, 高兴同我们聊了起来。她首先回答了我的“壶为何以西施命名”的提问:西施壶就是美的化身,壶和西施一样美,壶嘴是西施的口,把手似西施的的腰,壶身又像西施的乳,所以又称“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是入们心灵中的美好形象,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叹咏和感慨,是世代宜兴艺人生动的艺术创作题材,西施壶丰富宜兴的紫砂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
她还介绍了西施与范蠡的传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决心复仇。大夫范蠡深知吴王夫差好色,欲设美人计,以乱其政。便到民间选美,选中苎萝山鬻薪者之女西施。越王便命范蠡赴吴献美。吴王大悦,迷惑志政,后来果然被越所灭。越灭吴后,范蠡以勾践难以共安乐,便挂冠不辞而去,改名易姓,隐居在宜兴丁山,潜心制陶。自从范蠡弃官逃走后,西施日夜思念他,便浪迹天涯寻找范蠡。当西施在太湖边找到范蠡,抱头痛哭,诉说别后之情。从此范蠡和西施长期隐居在宜兴,帮助丁山的百姓制陶。后人把西施与范蠡相会的地方命名为“施荡村”,在西施停泊船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为“施荡桥”,并作“西施壶”流传,现陶都路南端建有范蠡与西施的雕塑。
在工作室, 她把当年的获奖作品拿给我们欣赏:那是一把温婉圆润、小巧玲珑、清新若莲的西施壶。壶盖与壶身结合为圆球体,壶盖上有圆球形壶钮衬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与小短的壶嘴,就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主人告诉我,西施壶看似简约,实为严谨,需要一气呵成,是紫砂壶器众多款式中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壶型之一。博览会上评价此作品之妙,在于形神兼备,其壶钮、壶身、壶流、壶把无一不具西施形韵,特别是壶体线条简练俊美、娟秀圆润、舒缓柔和,展现出少女般的至纯至清。把她说之所以爱做西施壶, 是为了以另一种形式去再现西施的美丽, 传承西施的故事, 把西施化身成一只茶壶留在陶都宜兴,铭刻在制壶人的记忆里,融在爱壶人的心目中。
晚上,徐燕得知我们第二天一早要离开丁蜀镇, 又从宜兴赶到我们的住处, 与我们谈起了她的工作经历, 她的工作设想, 也回答了我们一些提问。我们问及泥料问题,她说黄龙山确实是被封了,但好的泥料也是有的,好的泥料存在老板们或做壶人的仓库里, 真正的艺人是讲诚信的, 不轻易使用化工泥。只有极少的人用氧化锰和铁红粉做成化工泥,或从外采购一些相近的泥, 这些泥制成的壶表面光滑,沙粒感很差。她告诉我们,真的紫砂泥有一个特性,表面沙粒感很足,而且包含有铁质、沙粒、云母、石英、鸡眼等。
我作为一个才入门的紫砂爱好者, 当着制壶人问起全手工壶的话题。徐工告诉我,全手工壶是不借助任何模具来完成的一把壶,其艺术价值确实存在,值得收藏。由于市场的需求, 全手工壶、半手工壶都有存在,不能说内壁有印章、有接头的就是全手工壶,这要多看、多学习、多实践, 全手工壶往往有着拍打留下的痕迹,壶身的线条、弧度上不会十分完美,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茶壶里面,有泥条的接头痕迹;身筒的泥门比较松,有泥凳的木纹痕迹,还会有一定的皱褶;还有整体的造型,嘴和把的搭配,作品表现出的韵味和意境,这些只能靠自己的亲身体会,但不管怎样,当你接触多了,了解了真正的全手工壶,你会眼前一亮、心有灵犀。
制壶人的如此坦诚, 使我对这位江南女子产生一份敬意。于是,我回家后在网上搜索徐燕其人。徐燕,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美术设计专业,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高建中,学习造型设计和制作,后又经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建翔等多位老师指点,制壶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作品多次被无锡市选定为文化交流礼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紫砂博览会并获得大奖和多家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先后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江苏陶艺》、《中国紫砂工艺博览会会刊》。2003 年”获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创新奖”, 2004 年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2005年获第六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荣银奖,2006年获上海浦东紫砂文化博览会金奖,2007 年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凌云”获得国家专利。
我把宜兴一行写成此文, 一方面是为了弄清家藏西施壶的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也是遇到徐燕这样一位老师而高兴, 灵感予壶,壶如其人, 老师的心灵与壶一样美丽!
(作者:赵丈田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副会长, 湖南茶学家、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