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岳阳黄茶究竟始于何时?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脉络。
唐代“灉(读yng)湖含膏”是岳阳黄茶的前身。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谢灉湖茶》诗,诗中记述了“灉湖含膏”是一种团茶,有蜡面香味,碾碎后冲泡出来的汤色如夕阳一般黄亮。作者描述的茶汤色泽类似现代紧压黄茶,由此可以推测,这种团茶不是绿茶类蒸青团茶,而是最原始的紧压黄茶。根据对唐代制茶工艺分析,在制作过程中又正值江南气温回升快的春夏之交,这种工艺与气温的配合,形成了茶叶轻发酵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成了黄茶,这便是岳阳黄茶的萌芽期。
有关唐代“灉湖含膏”的记述很多。据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中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载:“岳州灉湖茶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寮。”裴汶《茶述》中载:“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寿阳、义兴、碧涧、灉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
宋代宫廷官府乃至平民百姓,饮茶盛行,不少茶区设置贡茶院,钻研制茶工艺,评比贡茶品质,从而使得茶类丰富,名茶迭出。当时的灉湖含膏已演变为白鹤茶和黄翎毛。
宋代《岳阳风土记》载:“灉湖诸山旧出茶,谓之灉湖茶,李肇所谓岳州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灉湖诸山”范围覆盖今岳阳的康王、北港、龙山、君山在内的南湖一带,灉湖茶是今日君山茶与北港茶的前身。
宋代的岳州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区,宋代茶区十二州,岳州(今岳阳市)为其中一州。岳州除当时巴陵(今岳阳县)、临湘产茶外,栽培区域已扩展至平江和湘阴。据《宋会要辑稿·茶号》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湖南八州、府三十四县产茶1180吨,其中岳州府所辖平江、临湘、华容、巴陵4县产茶501吨。
明代岳州茶已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的记载。据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从上述文献推断,白鹤茶和黄翎毛则是今天岳阳黄茶。
清代的岳阳黄茶有君山茶、北港茶、龙窖山茶。君山茶又有“尖茶”和“蔸茶”之分。
清代的君山茶,无论从面积、制作、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有许多记述。如江昱《潇湘听雨录》载:“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袁枚《随园食单》中也记述了:“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同治《湖南省志》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产灉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这段记述说明了君山产茶历史,进贡时间及数量,还进一步阐明了灉湖茶即今君山茶和北港茶的前身。
民国年间,岳阳茶业逐步走向衰落。民国十九年七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希望振兴湖南茶业,在“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岳阳北港茶事试验场,从事茶叶栽培和黄茶工艺制作技术研究,后因战事中断。
尽管民国时期全省茶业衰退,但岳阳茶叶无论面积和加工都居全省第一位。据民国二十六年《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载:“全省共有茶厂184家,平江最多,计84家,临湘次之,计36家,安化又次之,计34家,其余长沙15家,湘阴8家,新化4家,浏阳3家。”
1952年,湖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接替“生产连”开办茶叶示范场,新辟茶园31.33公顷(470多亩);1954年君山茶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6年5月22日《新湖南报》再次以“君山白毫茶将再次出国展览”为题进行报导。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5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