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盛开的唐代诗歌园地,有一枝芳香浓郁的鲜花,那就是描写湖南茶叶的诗歌。带着诗人的温馨,伴着茶叶的清香,融在人们的记忆里,遗存在清康熙所辑的《全唐诗》以及其它许多诗集中。
唐代为湖南茶叶赋诗最多的,应推诗僧齐己。齐己系湖南宁乡人,早年出家大沩山国庆寺,后栖于南岳东井,并隐居种茶,潜心研究茶叶,在此期间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诗篇。如流传最广的《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睛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石垂 封题寄火前。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全唐诗》第24卷9571页)。作者想起一桩桩茶事,引起美好的回忆,那绿丛园中冉冉生长的茶芽,谷雨节边不断啼叫的杜鹃鸟;人们正忙着在山上凌露采茶,又在火前把盏煎饮。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茶叶由衷的赞美,使人有吟一诗览数十里春光之感。诗中那情、那景,使人如入画图,如临其境。
齐己的诗不仅茶味浓醇,而且乡情浓郁。请看他的《谢氵邕 湖茶》诗:“氵邕 湖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全唐诗》第24卷840页)。作者得到了友人赠送的家乡名茶氵邕 湖茶,非常高兴,予是便煎饮起来。不知是那扑鼻的茶香陶醉了诗人,触发了诗人的灵感;还是故乡的名茶激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使作者写出了如此绝妙的诗篇。
《全唐诗》第11册卷中载有刘禹锡的两首茶诗,也是吟咏湖南茶叶的。一首是《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据周靖民、王威廉考证,西山在朗州武陵郡,即今湖南常德市。刘禹锡于公元805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这首诗就是在被贬时所作。他的另一首佳作是《尝茶》:“生拍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这首诗是作者离朗州经岳阳时所作,诗人把清明茶与湘江月联系起来,虽然是写茶,却道出了作者饮茶时的心理,把被斥逐后的惆怅心理和怀才不遇的伤感隐约地流露出来。
与刘禹锡同时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也留有一吟咏湘茶的诗。如《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壁无纤瑕……”(《全唐诗》卷三五一)。据载,柳宗元在永州时,不仅喜欢饮茶,而且号召乡民种茶,后来他还写有“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的诗句,说明当时永州的茶叶有了很大的发展。
五岳衡山,旧称南岳。这里不仅是唐代文人墨客相聚的场所,也是湖南著名的茶区。曾弄墨描绘衡山茶的唐代诗人有齐己、李群玉、柳宗元等。如李群玉的茶诗《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客有南岳隐,遗予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仅仅20个字,就把名茶的产地,品质特色交代得清清楚楚。齐己有一首描绘衡山茶的五方排律《咏茶十二韵》,更是精心构思,着意求工,把当时衡山盛产的一种名茶“春无雁”写活了“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赋客秋吟起,裨师昼卧惊……”。对茶之产地,茶之采制,茶之品质,都刻画得非常细腻,不愧为茶诗中的上乘之作。
诗人也常常从不同角度来赞咏湖南的茶叶。如诗人刘言史就写有一首描写湘瓷的诗,诗曰:“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全唐诗》第14册卷5321页)。无独有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一段岳州茶碗的论述。“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唐代的湖南茶具都如此有名,茶叶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感谢诗人的生花妙笔,以诗词的形式把湖南的茶叶描绘得如此详尽,一千多年过去了,描写湖南的茶诗也不知有多少,然而,在诗歌宝库里,唐代的湖南茶诗仍然是那样光艳夺目,熠熠生辉;那样引人入胜,韵味无穷。
(原载《岳州茶叶》第14期 1993年)
(作者:赵丈田 中国文联出版社《茶海拾贝》2003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