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肉料之味,却有肉料之功”。一句话,高评了油豆腐之功力。
说到油豆腐,不得不提它的兄长豆腐。
豆腐,溯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一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也是百姓生活的智慧结晶。
《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
据说,公元前164年,刘安承父封为淮南王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8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
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之后宋、元、明、清豆腐及其工艺广泛传承,豆制品分类日益丰富,也基本寻找到了一种养生食品了。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
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
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
这是明代苏平的《咏豆腐诗》,道出了豆制品的个中滋味。
豆腐好的地方,都在山里,例如桃林与张谷英。后来才知,要得豆腐好,一定得水好。依山有泉水,清澈无污染,冬暖夏凉自然汤,造就了这两
处豆腐的好品味。张谷英更是因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游人必品赏之独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而由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豆腐制品种类逐步繁多,古时便因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诞生了油豆腐。
岳阳炸油豆腐的多了去,但最出名的还是张谷英。油豆腐黄,油豆腐酥,油豆腐烧肉满屋香。精挑的豆腐,经油一炸,内软外酥,内空外实,或切丝炒肉,或一坨坨烧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在岳阳地区,听到卖油豆腐声音,都会问一句:“是张谷英的吗?”得知是的,那就啧啧声中称两斤。东西好了,造假的就多。大凡想油豆腐卖得好,摊主也是真真假假地叫着:“卖油豆腐啊,张谷英油豆腐啊。卖油豆腐啊,张谷英油豆腐啊。”
做成这样大的名气,也不是一朝一夕。张谷英村做油豆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累积。当初,张谷英产新鲜豆腐,新鲜豆腐水淋淋的不便保存和携带,又没有冰冻箱,两天就馊了。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油炸,以便保存更久。
没想到,炸出来后才发现,这个味那可不是新鲜豆腐可比的。勤劳的张谷英人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更好。旅游开发后,豆腐产业做得非常红火。豆腐炸得金黄,香飘几里,生意更是渐渐兴隆,飘到了大江南北。
油豆腐做得好,也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用当地的黄豆、渭洞茶油和龙涎井清泉来做,才足够外黄内白、外实内空,能最好地吸汁。豆腐里汁水超足,一口下去那才是味足实在。其浓浓的汤汁,浇在饭上,更是能吃几碗不舍放碗。
做一锅油豆腐,不是易事,头天晚上便得准备。
先精选豆子,将扁了的、有虫眼的、变色了的都得挑出来不要。再清洗。第一次浸泡除去夹杂在大豆中的杂质,然后第二次揉搓搅拌大豆,去除掉附着在大豆表面上的杂质。再浸泡12-16小时。待一粒粒饱满后,用磨石磨成豆浆。将豆浆液倒入锅中,再将豆浆液加热至沸腾,豆浆液在加热沸腾后仍然保持煮浆加热4-5分钟。
这时,做豆腐就从劳力换成技术了。将煮过了的浆加入食用碱,在添加过程中不停搅拌豆浆液。慢慢浆液会凝固成豆腐脑。如果点浆不成功,一锅豆子就没用了。
这时,就可以装一碗,放些糖,趁热吃下去,滑溜爽口。将豆腐脑倒入一块纱布中,包紧,上面紧压东西几小时。此时,揭开布,一块方方正正泛着香气的豆腐便做成了。再将油烧开,把豆腐切成小四方块,放入120-1400C的低温油锅中预炸3-4分钟,然后捞出放在摊盘上摊凉冷却。酥空金黄、内如丝肉、细致绵空、富有弹性的油豆腐做好了。一捏成团,放开还原,存放一月,不霉不变,又可做多种肉食的配料,是荤宴素席兼用的佳品。
走进张谷英,没一个人逃得过油豆腐。游人闻香识路,不由自主就找到了摊前。情不自禁掏钱,提着一包走了。乡里油的香加上炸出豆腐的香,两种浓香,谁能扛得住诱惑。
张谷英的油豆腐,每家一天做得也不多。每家一天就做二三十斤,卖完为止,几十年如一日。如果到了逢年过节或城里有哪家店大批要,那就是另外加码了。
油豆腐好吃,并不是谁都做得出其鲜美,也是要一点厨艺的。
例如油豆腐烧肉。这是一道荤中有素,素中带荤的菜肴,关键在一个“烧”字。急火猛攻,将肉中的香味逐渐烧出来,融入汤中,再中火缓炖,将融入各种香料的汁水缓缓地充盈油豆腐网状的体内,最后,将其盛入砂锅之中,小火一煨。
待到一声:“开饭啰!”喊起,上桌,夹一块饱含汤汁的油豆腐,送入口中,吃着素食材,吮吸着荤鲜汤,这真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超级享受。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像吃咱老岳阳饭店的小笼包子一样,一口下去,滚烫肥香的汁水满嘴口腔流淌!
油豆腐与别的菜不同的地方还有它的经炖。一顿吃不完,只要再用小火煨一下,即可继续食用,而且一顿更比一顿香。
油豆腐不但是百姓家常备菜,更是僧人们喜爱的食品。有高僧评论油豆腐变通之妙,仿如得到了“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的欣喜。
佛家认为豆腐成型是一种境界的转化。粒粒黄豆被放入石磨,历经研磨才能化作浆汁,是为一重境界;点卤成型,是为二重变化。其中磨豆成浆、水分添加、温度掌控、点卤时机,无不需要时时处处的精心与静心。这种精与静正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心性。
除却变化过程,豆腐的滋味也是清淡近乎无味,又甘中带苦,品一口“众生扰扰,其苦无量”。这样的味道,对修行者而言,也可以“平心性,生悲悯”。难怪唐代诗人沙张白咏叹道:“疮痍四海谁解铃,唯有食腐之人心怆然!”
如此说来,讲究孝德的张谷英村之油豆腐,不只是满足平常百姓生活所需,满足游人的美味享受,更有禅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