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弘历深爱香茗,几乎尝尽天下名茶,这位不可一日无茶的皇帝留下许多茶事轶闻,又写下不少咏茶诗篇.在历代嗜茶帝王中堪称第一。
一、乾隆帝杭州作诗
乾隆好茶有癖,每到一地自然忘不了访茶问泉,最令他欣赏的是西湖龙井茶,他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次到西湖茶区观看采茶制茶,即兴挥毫写下茶诗,至今传为佳话。
十六年(1751),他南巡到杭州,专门去观看龙井茶的采制过程,颇有感受,写下《观采茶作歌》,诗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对制茶火候的了解和体会颇为深刻。又云:“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这是警醒自己,也是告诫群臣,要时时体恤茶农辛苦。
二十二年(1757),他第二次南巡到杭州,又观看采茶,再作《观采茶作歌》,对谷雨前茶农忙着采茶制茶的艰辛发出感慨,如果茶农敝衣粝食都没有保障,就是品饮到最好的茶也索然无味,对茶农的艰辛深有同情。
二十七年(1762),他第三次南巡到杭州,又游览了龙井八景等名胜,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的龙井茶,咏《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表达对龙井新茶的喜爱之情:“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三十年(1765),他第四次南巡杭州时,依然对龙井茶、龙井泉记忆犹新,就在离开杭州的前一天,又专程幸游龙井,作《再游龙井》诗:“清跸重叫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二、乾隆帝封十八棵御茶
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座狮峰山,山上的狮峰龙井茶天下闻名。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说起这十八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相传清乾隆皇帝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洲,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这一来可忙坏了地方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花香鸟语,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的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头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品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
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可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乾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茶来,太后接过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采来的,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了!”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
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三、乾隆帝爱茶也会烹茶
乾隆八十五岁提出要让位给太子,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却悠然地接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退位后,他常常到设有茶亭的御花园中煮泉品茗,悠闲自得。乾隆享年八十八岁,是历史上非常长寿的皇帝,除了他有独特的养身之道外,一生嗜茶,以茶修身养性是主要因素。
乾隆不仅善于品茗,还非常讲究沏茶的水质和茶具。他曾用银斗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品评天下名泉的优劣,得出天下泉水数北京玉泉、镇江金山寺泉、无锡惠泉三处泉水最佳。茶具则最欣赏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他认为用紫砂壶沏茶,香醇芬馨,韵味无穷.赞之为“世上茶具宜兴称为首”。
乾隆还是沏茶能手。传说他微服私访时为随从沏茶,令随从手足无措,下跪按茶吧,怕暴露身份,要是不下跪,又有违君臣礼节,大为不恭。这时,有位学士伸出右手,弯曲中食指,朝着微服的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圣恩。其他随从心领神会,立即仿效。乾隆见状大喜,轻声夸奖道:“以手代跪,诚意有加。”
四、乾隆帝“荷露煮茗”
“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缶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这首诗是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时写的。
乾隆几乎每年都要来此,一般是五月来,九月返回北京。喝着用荷露烹煮的上等“御茶”,惬意有余,的确是一件人生“韵事”。然而每天清晨,仆役们在澄湖、银湖等处,捧着瓶缶,为他一滴一滴地汲荷叶上的露珠,那可是一桩极苦的“差事”。
为什么乾隆帝要用荷露煮茶?《荷露煮茗》诗前有小序云:“水以轻为贵,尝制银斗较之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水尚可相埒(相等),济南珍珠(泉)、扬子中泠(水)皆较重二三厘,李山、虎池、平山则更重,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云。”水质以轻为贵,越轻就越宜于烹茶,饮了可以“蠲疴益寿”。
乾隆创造了荷露煮茗,并纪之以诗,给后人许多启发。当今茶文化学者陈奇志撰《荷露烹茶》一诗:“披星戴月到荷塘,集露烹茶一阵香。独叹相知人世少,亭前慢饮水风凉。”
五、乾隆帝封君山茶为御茶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湖南岳阳,饱览了江南的美好春色,登上千古名楼,只见古楼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气势雄伟,那三层飞檐,掩映在茫茫雾色之中;楼中四根朱红楠木大柱冲天而立,直贯楼顶;那造型奇伟、曲线流畅的黄色琉璃瓦楼顶,宛如武士头盔;还有那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富有浓郁的江南风格。乾隆十分高兴,当即泼墨挥毫,赋诗一首,“百尺高楼雉堞临,洞庭胜概目前寻。临风把酒自怡性,去国怀乡熟苦吟。尚觉蝇头易为笔,竟如蚁目细标针。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真先获我心。”诗中字里行间,也反映出一代帝王的忧国忧民之心。
次日,乾隆又乘一艘民船泛舟洞庭,登上君山,并品尝了君山茶,当他看到用柳毅井水冲泡的君山茶,水色清冽,幽香四溢,乾隆喜笑言开,赞不绝口,当即封银针茶为御茶。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但同治《巴陵县志》对君山贡茶进行了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
乾隆皇帝是一位品茗斗茶的行家,晚年他更是嗜茶如命。在乾隆做满六十年皇帝传给嘉庆之后,他就到御花园度晚年去了。在御花园里有他专门饮茶的亭阁,并有纳贡的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铁观音等。他也常去静心斋(今北海公园内)品饮君山银针,那里有幽静的书斋,烹茗的茶室,乾隆在皎洁的月光下,清爽的秋风里,挺拔的长楸树边,苍劲的古柏枝前,朝听潺潺流水,悠闲煮泉烹茗。君山茶产于唐代,而君山银针盛名于清朝,恐怕与乾隆皇帝纳君山茶为贡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巩志《中国贡茶》,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2、赵丈田、陈奇志《君山茶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资料来源:www.zgmcw.cn 中国名茶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