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句老话: “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在 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 前,茶已成为我国人民皆爱的举国之饮。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而且也可以算是 是一味中药,这个在许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 茶作为人类文明以来最古老的饮料, 在它浓厚的文化底蕴的背后隐含着的对 人类健康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 养心,五能修生。茶是确实可以使人长寿的,有例为证: “茶圣”陆羽活了 72 岁, “茶僧”皎然活了 81 岁, “五十斤茶”和尚活了 130 岁, “不可一日无茶”的 乾隆皇帝活了 88 岁··· ···茶对于人有如此重要作用,我们不得不好好了解一下 茶根本。 一、茶的历史 1、神农尝百草 相传在 2700 年前的一天,神农氏在森林中尝遍百草,某 觉得口渴,遍在一棵野茶树下浇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飘 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 煮开的水色微黄, 神农氏喝入口中, 顿觉神情气爽, 由此, 茶便被发现了。由此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做的《神农食经》载曰: “茶茗久服, 令人有力,悦志。 ”由此可见,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药”的身份出场。另一 个传说的例证是: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 ”
2、陆羽与《茶经》 当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由于民间和 陆羽与《茶经》 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唐代文人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 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低温大大提高,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其中以茶圣陆 羽的贡献最大,陆羽经过三十年时间,从初学茶啓蒙、品泉问茶、出游考察、潜 心著书、 补充丰富成书等几个阶段, 终于完成了 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 《茶经》 , 开创了茶文化先河,成为中国茶的鼻祖和圣人。基于他对中国茶叶发展做出的卓 越贡献,被后世誉为“茶仙” ,尊为“茶圣” ,祀为“茶神” 。 3、茶的分类 唐代的茶类主要是饼茶,是经过蒸煮杀青、压制成型的,也
有不压制成型的三茶,这是制茶工艺的打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六大茶类已 经形成,花茶在民间开始普及。同治年间《平江县治》载: “近岁红茶盛行,泉 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已悉种茶,茶市方殷···”说明红茶得到发展。另外,乌龙茶(青茶) 、黑茶也发展很快,最终形成了绿茶、花茶、红茶、 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六大茶类。 二、茶与中医药 1、茶为中药 在古代,茶即是药,并被医书所载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可见,茶的起源应该 是作为药用的。在饮茶习俗刚刚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却不简陋、幼 稚,反映了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 在药用领域里完成的。 从茶叶成为嗜好饮料开始, 在保持茶叶生物特征的前提下, 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这一阶段制茶技术发展的最受瞩目的目标。 茶在 嗜好饮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径,尽管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技术上却 没有根本的变化。 从中药炮制学的角度上看,制茶与制药的加工目的完全一致,都是爲了充分 提取有效物质, 提高服用效果; 改变原料本身的一部份性质, 使之适应特定需要; 便于保存等。制茶使用者制药技术,保证了以上加工目标的实现,茶的烹点方法 随着饮茶的嗜好化、 进而娱乐化而发生着变化, 在陆羽以前的早期的烹点方法中, 比较多的保存着茶成为嗜好饮料之前的原始要素,在茶叶以外加入其它材料。因 此从中药药剂学的角度,将魏晋南北朝乃至初唐茶的烹点方法与当时的中药汤 剂、以及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收录的茶的汤剂处方相比较时,就会发现当初的 茶汤是一剂复方汤剂。 从中药炮制学的角度看,中药炮制与茶叶加工从意图到技术都是吻合的;从 中药药剂学的角度看,茶的烹点就如同中药的煮散制剂,而茶汤的材料组合就像 一个中药复方, 从这几个方面综合来看, 茶的最开始应该就是作为中药来饮用的。 另外,在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2、茶的功效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 16 种古医书记载茶保 健作用的有 20 项,219 种药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腻醒酒等等。 《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四、少卧、轻身、明目。 : ” 《神农食经》中说: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广雅》称: “荆巴间采茶作饼···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 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 “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 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小宿食。 ”又称“下气消食, 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 “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 之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 : ··· 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 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对茶的研究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 有益成份,茶叶中大多具备。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体生理流行性活性。 目前已分析茶叶中的化学物质多达 600 多种, 包括生物碱类、 分多酚类、 矿物质、 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等。
3、茶与五行 茶与五行 古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如果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 可以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还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五 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 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木, “木曰曲直” ,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 于木。 火, “火曰炎上” ,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与火。 土, “土曰稼穑”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 “金曰从革” ,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与金。 水, “水曰润下”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 ,理所当然,茶首先 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 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属金;炉立于图纸上,属土;炉中沸水,属水;炉下 木炭,属木;用碳生火,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祛百 疾”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青(属木) ,经炙热铁锅(属金) “杀青” 、揉 捻后慢火(属火)烘焙成干茶。 “金”克“木” ,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 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 ,茶具(属土) ,也属五行之列。中医 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茶叶经过反 复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 功效的根源所在。
4、茶与四时 茶与四时 年有四季,各季气候各不相同,所以饮茶方面也要与四时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春饮花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 为分明。春天,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 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人喝花茶,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花茶甘 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 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 促进体内阳气生发, 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 珍品。 “花引茶香,相得益彰” ,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类毛茶的吸味特性和 鲜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将茶叶和鲜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为有名。这 是因为,茉莉花香气清婉,入茶饮之浓醇爽口,馥郁宜人。 夏饮绿茶。夏日炎热,骄阳似火,人在其中,挥汗如雨,人的体力消耗很多, 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 “寒可清热” ,最能去 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营养 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这种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 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 秋饮青茶。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 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 ,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 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冲泡后可看到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 红色,素有“青叶镶边”美称,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 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 然环境变化的作用。既能清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阳气。 冬饮红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 气渐弱,中医认为: “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 ,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 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 助消化,去油腻。
5、喝茶禁忌 喝茶禁忌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对茶还没有进行冷静思索,只是相信它是万能的药。茶五毒性的认识古今一致,但是茶具有自己独特的气、味, 因此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饮茶者来说,存在是否合适的问题。 《唐国史补》说: “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坊曲必有大署其门,以 烙黄为业者。灞浐水中,常有昼至夜去者,谓之浸黄。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 耳。疑其茶为之也。 ”此书作者,李肇,唐宪宗年人。其时唐代民众生活水平较 高, 因此肉食数量增加也不难想象。 由此导致内存湿热, 变现黄疸, “热黄” 所谓 , 盖即指此。茶性苦寒,苦可燥湿,寒可清热。饮茶后除去湿热,黄疸现象自然消 除。然而,苦寒虽可清热,同时也耗气。饮茶伤了阳气之后,使人脾胃虚弱,腰 部以及腰部以下易患疾病,这就是“患腰脚”之所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讲, 须慎重服用清热药,同样对于茶也较一般人更有节制的必要。因此,不仅在给中 药处方时需要因人而异,饮茶也是需要以因人而异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是很重要 的一点。 另外,冷茶,烫茶,浓茶,空腹饮茶,这些都是不好的,饮服了之后,不仅 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反而还会给人体的一些脏器带来损害,免得“偷鸡不成蚀 把米” ,因此在饮茶时也是应该慎重考虑的,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达到养身 长寿的效果。 三、茶道 陆羽对饮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精行俭德, 已将简单的品茶升华到了精 神层次。在后来的慢慢发展中,茶道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思想精华,使 得人在品茶之时,在精神与心境上都得到修养与升华。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 中的“保合大和” 。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和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 茶道中的“和”表现在:泡茶时,体现儒家“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待客 时,表现明礼之伦;饮茶时,表现谦和之礼;品茶时心境表现俭德之礼。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 儒、释、道三教都以“静”作为修行方法。中国茶道为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 的,延伸出“茶须静品”的理论。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国 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 愉悦的心灵享受—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怡”字含义深广,据《说文解字》注: “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 中国茶道体现于平常生活之中, 不讲形式, 不拘一格。 地位不同、 信仰不同、 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 茶事中所讲究的“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字画要 真迹;器具要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有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诚。茶事活 动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饮茶可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勤俭行事,达到 真、善、美的境界。 茶与养最大的价值就是养性。养性为本,养身为辅,两者合一,才算是真正 的养生。茶道与养生,就是一种内在的认同和本质的联系。 古人说茶为万病之药,茶能养生,延年益寿,这话没错,我们通过品茶不仅 可以解决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陶冶了我们的情 操,并使本身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如此一来,天人合一,百病又何能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