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问茶》是一篇优秀的艺术散文(或称审美散文),诗意、情趣、哲理是它不可缺少的三要素(许自强:《艺术散文三要素》),这篇散文三者兼备,而以诗意、哲理取胜。
中国茶道重视品饮环境,适宜的品敬环境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不断讨论着的重大问题,各家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天人一致或天人合一,认为人生在世与大自然(天)息息相关,并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美学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找寻美,它高度肯定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运动的力量的美,赞赏大自然在时空上的宏伟、永恒和无限,孟子所谓“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茶道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烹茶品敬都要讲究协调,都应有和谐的美学意境。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寥寥数语,道出茶道真谛,如家常闲聊,又似智者教诲。
早在唐代,茶人就已认识到品茗环境的重要。杜甫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名句,钱起《与赵莒茶宴》一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首诗描绘的一幅竹林茶宴图,绿荫蝉鸣,日影光斑,香茗涤除尘烦,美景添上茶兴,日影西斜,兴犹未尽。
君山品茶富有诗意,品茗环境不是完全静谧,而是静中有闹,不过这种“闹”不是闹市的“闹”,没有喇叭长鸣,没有人声鼎沸,而是林泉叮咚作响,涛声深沉而又凝重。品茶人的视野异常开阔,虽然“茶庄一律掩映在绿荫丛里”,但因为茶楼位居山顶,与岳阳名楼和岳阳城的摩天大厦隔水相望,品茶人一边品茶,一边可以欣赏洞庭风光,可以倾听洞庭湖的涛声,由此生出许多感慨,连作者自己也不敢相信“品茶居然也有这等陶醉的境界”。
作者边品茶边听涛,慢慢进入到一种凝神的境界。根据审美距离说,一个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人们生活在一个实用世界里,通常的思维定势是看到稻田就想到吃饭,看到波涛就想到刮风下雨,想到乘船的安全,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就要在物我之间分隔一段距离,将物我关系由实用变成欣赏性质。
用“审美距离”理论来审视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我们看到作者通过两方面加大美与生活、意象世界和实用世界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听涛以后联想的是遥远的故事,不让审美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作者联想的是非凡的人物,如吕洞宾、屈原、周瑜、杜少陵、范仲淹等,这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审美内容使审美者不可能和自身生活相比照,作者在自身和主人公之间又插入一段“距离”。时空的遥远性将人们的审美视点推到了遥远的年代,人物的非凡性又使审美者去掉了“小我”的贪欲,二者互相作用,共同营构了一幅远古感伤图。
作者在结尾处通过凭吊古诗魂英灵,思考着生命的哲学意义,探寻着天人合一的奥妙。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这篇散文将这种品茗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了《君山问茶》,真想马上去君山岛上品茶,就像读了《岳阳楼记》,想立即登楼看洞庭湖一样。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1版赵丈田、陈奇志著《君山茶文化》选段)
【附录】 君山问茶(散文)
华之
一到岳阳,我就无法抵挡君山茶的诱惑。
第一次上君山问茶,记得是1982年的秋末,那时我们同学一行在岳阳市的一所铁路中学实习,忽有一天,蓄一头雄狮长发的咆哮派诗人对我说:“啊!朋友,还是去君山吧,那可是皇帝的贡品哩。”我经不起他的鼓动便去了。
那天我独个儿驾着一只小船在波峰浪尖上凌虚御风,远远望去,君山似在烟水苍茫中漂浮。刘禹锡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来描摹君山的秀丽风姿,即便是“天寒翠袖薄”的季节,我的渴望也不由自主地沦落在它那深深的诱惑里。
上得君山,峰回路转,何处是茶庄?于是借问路边的渔人村姑。在望湖亭边,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纯正的茶楼。刚一坐定,白衣服务员迅捷地迎了上来:“同志,喝茶吧?用涎水泡的,正宗哩。”虽不是古时那种“客官”的恭请抑或现在流行的所谓“先生”式的港化称谓,但那声音用塑料普通话一包装,而且轻声细气,照例来得亲切和蔼,仅仅冲着他的殷勤态度。你的屁股就大抵不想挪动了。
于是驰名中外的银针茶旋即端了上来,虽说是古代朝廷的贡品,但并不贵,收价才五毛一杯,而且包括押金。眼前的茶,淡黄中略带一些绿意,杯子的周边还浮动一圈圈黄绿色的轻雾,馨香四溢,一闻便让人口角流涎。尤其是那一根根尖细的茶叶居然不沉,齐唰唰地都倒立于水面,而且仅隔着那么薄薄的表层,并不探出头来,这种奇观,我是见所未见的。
浓郁的茶水沿着喉壁缓缓流下,只觉得五脏六肺是一节节地备受浸润,那韵味清香甘醇,继而一种莫名的惬意便向每一个神经末梢蔓延,冲淡着你的脑海,于是你的心灵出现了一片空明,奔突的血液舒缓了,燃烧的欲望熄灭了,隐匿于内心深处的孽瘴被驱赶逃离,躁动的灵魂似乎变成了一种流体注入了宁静的港湾,生命仿佛化为一抹炊烟落照的风景,庄严而静穆。
君山问茶,我最喜欢那里的氛围。茶庄一律掩隐在绿荫丛里,脚下林泉叮咚,四顾是苍茫的烟水,茶楼就座落在悬崖峭壁上,汹涌的湖水就在它的檐下激荡着,满载希望的行板,托出凡夫俗子的难以注释的音符,凭栏远眺,岳阳楼遥遥对峙,与火柴盒似的摩天大楼在一方蓝天中碰撞古今文明的协和曲;八百里洞庭来眼底,衔远山,吞长江,拥抱了湘、资、沅、澧五个蓝色的梦。白色的风帆、白色的鸥鸟将水天融和的景观点缀得无比俊美而壮阔。在这里品茶,杯里的人生将变得博大精深,你的心志也将沉淀得清朗豁达,也许什么荣辱宠失都将随波而去。
金灿灿的秋日抚抹着碧森森的湖水,水天交融形成奇妙的构思,将一切生命渲染成一个个色彩斑澜的梦;一阵阵风帆像插上了梦的羽翼,呼应天上的一片片白云,在这秋天的坦荡里静静地追寻属于它们的色彩。于是在你白茫茫的视野里,脚下的君山也似乎在漂浮,自己的精灵好像随着缓缓袅动的荼雾融入浩渺的水魄,我不知道品茶居然也有这等陶醉的境界。
至于一边品茶一边听涛,那更来得雅致。洞庭的涛声有别于钱塘,那一阵阵波鸣,要比钱塘江的涛声显得深沉、凝重,似乎发自天簌,又好像源于鸿蒙,它似乎能将雄性的粗犷与豪迈、骠悍与冷峻渲泄得淋漓尽致,又好像是那一声声暮鼓晨钟无时不在向人们撞击出一个个历史的回响。于是我想到了那丰神朗秀、飘逸倜傥的潇洒仙子吕洞宾,想到了三国周郎赤壁,想起了“老病有孤舟”的杜少陵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一阵阵涛声在徐徐升起的茶雾中摇曳成古老的旋律,激烈而苍凉,是那水的精灵在你心海的回音壁上闪现绕缭。
凭吊古诗魂英灵,我在思考着生命的哲学意义。时空都在小小的茶杯中凝固成一个粒子,人的卑微与庄严,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也在这里澄沏一清,此时天人合一的奥妙已不再是难解的方程。
好久不曾去岳阳了,但君山的茶我无法忘怀。这次国际龙舟节我决计去走一遭。
(原载《湖南广播电视报》199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