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岳阳市政府副秘书长、科普作家赵丈田
文/王云华 张安良
【人物档案】
赵丈田,出生于岳阳县, 1972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之余,他伏案读书,潜心写作。十几年来,他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近200万字,出版科普书籍8本。他最钟情的是茶,对岳阳茶史和茶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出版茶学著作《君山茶文化》、《君山银针》《与陈奇志会编》、《茶海拾贝》。1996年评定为湖南省科普作家,1999年评定为高级经济师。现担任岳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湖南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岳阳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目前,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近赵丈田。
记 者:您是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有很多相当好的工作可以选择,是什么促使您坚守在农业部门,并且不断地进行科普创作?
赵丈田:主要是源于我对农业工作的热爱。我出身在农村,祖辈都是农民,深知农村迫切需要知识和人才。1968年我高中肄业,在村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后被推荐上大学,我很珍惜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大学里自学了未读完的高中课程,经常到田间进行实践训练,希望能用所学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即使是在市委党校工作期间,我也没有放弃专业学习,自学了四年英语,并通过了全省农业技术职称统一考习,评定为助理农艺师。
在农业部工作能发挥我的特长。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岳阳地区农科所从事科研工作,承担西瓜科研任务,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既当技术干部,又当工人;既要科研,又要生产。工作十分艰辛,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所组织参与的无籽西瓜栽培研究,获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杂交西瓜育种研究,获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大部分人都在想怎样跳出“农门”,可我却相反,1981年我在市委党校工作了四年后,就主动申请调回了农业部门。
期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在写作中扎实基础,是我在工作之余开始写作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工作需要。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中,需要用知识引导,技术指导农民,我通过写作不断积累知识,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工作之余,我开始进行岳阳农业史料研究,在《中国农史》、《中国茶叶》、《湖南茶叶》、《湖南棉花》、《湖南果树》等刊物上发表水稻、棉花、果树、茶叶等方面的农史研究论文近30篇,理论上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其三是农民需要。工作中常常遇到农民询问关于茶叶、蔬菜等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管理、加工等问题,深深体会到农民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坚定了我进行科普创作的决心。我平时注意收集农业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记录。1985年,我在汨罗大荆镇办点推广西瓜种植,白天在田间讲课、现场指导,晚上回来伏案写作,编写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书籍《杂交西瓜栽培》、《西瓜丰产栽培》,并由省农业厅印,免费发给农民,该地西瓜生产因此收到明显的实效。《湖南农业》连续6期刊载介绍大荆西瓜栽培成功的经验,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为大荆镇发展成为西瓜之乡打下了基础。
记 者:茶是中国的传统印饮品,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您是怎样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
赵丈田:我的出生地——张谷英镇,是一个古老的茶乡,山谷里长满了野生的茶树,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采茶,山里人都喜欢饮茶,“客来敬茶”是传统的礼节。逢年过节或喜庆时还要在茶中加花生米、红枣等。耳濡目染和亲身经历,使我在孩提时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970年,文革后的大专院校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我毅然报考了湖南农大茶学系。
1981年我在岳阳地区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常到茶场考察和指导,回来后注意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读了许多史书和茶书,开始进行茶史研究。我从省、市图书馆以及地方性的报刊杂志等处查阅资料,四处买茶书,分门别类,边读边记录边整理。几年下来,我记录了近30本超过100万字的资料。
我对茶叶了解多了,写茶文章和收藏茶叶资料、茶具等兴趣愈发浓厚。在我的书房中,有5个特制的书橱,都摆满了书,而茶书几乎占了一半。在我已经发表的近200万字的作品中,有10多万字的茶叶论文和100余篇茶叶科普文章。我还收集了许多有关茶的杂志、文章以及图片、以及包装。茶具收集有100多件。我还经常请画家为茶做画,请诗人为茶赋诗,请书法家为茶泼墨,家里已珍藏数十化作品,我在收藏中开阔了茶文件的视野。2001年岳阳电视台人物专栏把我作为“茶学专家”报道;2004年10月,岳阳电视台又以“如茶人生”为主题对我的茶具收藏作了专题报道。
记 者:中国文人都知道“岳阳楼”,中国茶人都知道岳阳产“君山银针”。岳阳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等一批茶叶知名品牌,您是怎样发挥岳阳这一优势的?
赵丈田:茶叶是岳阳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文化的高度来研究岳阳的茶叶,必定能提高茶叶的品位,推动岳阳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我逐步深入调查、了解和研究岳阳茶叶,对地方茶叶的生产、发展写出意见和建议,并在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
我以历史名茶君山银针作突破口,对岳阳茶文化进行研究。提出绿茶型君山银针茶课题,在平江三市镇设实验基地,组织茶叶专家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功,避免了黄茶型君山银针茶制作难度大、时间要求长、不易形成大面积生产等缺点,适应了人们对绿茶的消费需求。这一突破性成果在2001年通过审定,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花了3年的时间,做君山银针异地栽培的可行性研究,联合市气象部门在沿洞庭湖、汨罗江一带定点进行气象观察、土壤分析、茶树生长情况分析等,找到了相似于君山的气候、土壤,扩大了君山银针茶的栽培。
为了增进交流,我每年举行1-2次茶的知识讲座,茶友听课累计达1000多人。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曾到日本和国内著名茶区考察学习。特别注重用文化的形式宣传君山银针茶,结集出版了《君山茶文化》、《君山银针》、《茶海拾贝》,让地方名茶和地方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2001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君山银针的生产、开发状况。
记 者:您生于茶乡,长于茶乡,学的是茶,管的是茶,爱的也是茶。作为一个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学养甚深的学者型干部,您的收获是什么?
赵丈田:爱茶激励我不断学习,是我的收获之一。为了写茶,我收集了大量资料,阅读过许多书籍;为了研究茶学,我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各方面进行探讨。收藏是一门学问,例如收藏茶壶,我要从形状、款式、色泽、印章上人物的年代等方面仔细推敲。我在科研中不断写作,在学习中不断写作,在不断地学习中积累知识。
收获之二是,爱茶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在农业部门工作,在农村服务的时间长、面广、量大。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茶便成了我的最佳伙伴。工作中我以茶为友,在我浮躁时,“茶可清心也”,使我进入一个“静”的境界;在我消沉时,“一杯清茶解忧愁”,使我振作精神;在我工作顺心时,杯中茶汤依旧,淡淡的水,微微的香,告诫我不要骄傲自满,在外出差时,我还去逛茶市、买茶书、访茶人,把出差作为一种茶学考察的最好机会。
爱茶使我追求平谈如茶的人生,这是我的又一收获。我常常自谓“茶痴”,慰叹“两杯茅台我不罕,一壶春露几欲仙”。我不抽烟,不喝酒,而追求在品茶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健身利体。逢双休日邀三五知已,择清幽之处,沏几杯香茗,一面品评,一面娓娓谈心。一家四口也常在一起品茶聊天,互相鼓励。我知足常乐,职位虽然不高,但工作勤奋,因为是组织给了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经济不够宽裕,但勤俭节约,营造了一个温馨充满活力的家。我患痛风伴肾病近40年,饮茶代药,至今保持着健康的体魄。
文章来自《自学出人才》[2005.9],中共岳阳市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岳阳市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