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主编专栏 >> 专家点评 >> 内容阅读

林治:湘灵烹雪调琼液,满杯春意邀再来 ——岳阳问茶记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1年05月31日   作者:林治   来源:《神州问茶》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神州问茶》作者: 林治  

 

      中国文人都知道“岳阳楼”,中国茶人都知道岳阳产“君山银针”。“君山银针”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醇爽的茶味,在中国十大名茶中独树一帜。

       1998年秋,我曾专程去岳阳市考察茶文化,当时就品饮过君山银针,并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些资料原本也够写一篇“君山问茶记”。但是,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在告别20世纪之时,君山银针的生产情况及岳阳茶文化发展的水平,我于2000年11月24日与杨琪先生和陈华英小姐一同重访岳阳。 到了岳阳市,我们首先去拜访赵丈田先生和陈奇志先生。事前我与赵、陈两位先生虽然素未谋面,但我们却是神交已久的茶友与文友。我早已拜读过他们的的大作《君山银针》和《君山茶文化》。他们也曾看过拙作《中国茶道》和《中国茶艺》,所以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赵丈田先生出生于岳阳县,毕业于湖南农大茶学系,现任中共岳阳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任岳阳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岳阳市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他生于茶乡,长于茶乡,学的是茶,和的是茶,爱的也是茶,是个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学养很深的学者型干部。

        陈奇志先生1981年毕业于湖南农大茶叶专业,现任岳阳市茶叶学会秘书长。

       据赵丈田先生介绍,君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如李肇的《唐国史补》载:“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邕湖含膏。”(邕湖,今岳阳市南湖)在唐代,南湖乡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湖叉,水面与君山相连。当时所说的邕湖含膏包括了今之君山、龟山、龙山、北港等地所产的优质茶。相传唐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她喜欢的书籍、日用品、工艺品之外,还带去了“邕湖含膏”。在历史上,君山茶曾为加强民族团结,丰富和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做出过贡献。无独有偶,1971年10月,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在举行招待茶会上,请各国朋友喝的也正是君山银针,君山茶真可谓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使者

      唐代著名诗僧齐已(863-937)曾写了《谢邕湖茶》一诗来赞美君山茶。 邕湖惟上贡,何以惠平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该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邕湖含膏”是蒸青团茶,而非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散茶类的“君山银针”。 从蒸青团“氵邕湖含膏”到散茶“君山银针”,经历了一个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巴陵县志》所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遗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白毛茸然的白毛尖,这才是“君山银针”的雏型。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的君山银针茶,使与会的各国专家为之倾倒,因而荣获了“茶盖中华,价压天下”的极高评语,以及“金镶玉”的美称,并获得了金质奖章。1957年,君山银针名扬四海。

    君山银针有黄茶类银针和绿茶类银针之分,以黄茶类银针为主。 黄茶类银针在加工工艺上保持了“岳州黄翎毛”的传统风格,经过采青、摊凉、初烘、复烘、摊凉、复包、干燥等八道工序,从开始加工到成品包装要历时72个小时才能完居,其中初包是关键性程序。 初包即将经过摊凉、初烘之后的芽坯每1-1.5公斤用双层牛皮纸包成一包,装入箱中,放置40-48小时,让茶坯自然发酵,目的是使茶芽呈黄色并具有黄茶物有的醇和香气。成品君山银针芽色金黄,大小匀齐,肥壮重实,紧实挺直,满披银毫,香气清纯,十分美观。 绿茶类君山银针还是绿茶类君山银针,对原料的品种,老嫩程度和采摘工艺都极讲究。

       经过长期的比较,最适用于生产君山银针的茶树品种有槠叶齐12号和君山群体种,其次为福云6号。20世纪末推广的良种为银针1号。制作君山银针的传统品种为君山群体种。 生产君山银针以单1芽头为原料,生产1公斤干茶约需5万个芽头。芽头的采摘要求极其严格。为了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的竹篮内要衬以白布或牛皮纸。采摘的最佳季节为清明前三天至清时后十天。芽头要求25-30毫米,宽3-4毫米,芽蒂长2毫米,并且要肥壮重实,披满白茸毛。

       在采茶实践中,君山的茶农总结出了九不采的经验,即: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或过短的芽不采。这样一名采茶女工,辛苦一整天最多也只能采到斤把茶芽,足见生产君山银针之不易。直到1999年,正宗君山银针的产量仅1.5吨,加上岳阳市其他地方生产的优质银针,产量也不过40吨左右。

       在动身神州问茶之前,我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茶叶生产的资料,数据显示,湖南省茶叶产销形势相当严峻。1980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277100吨,湖南省为573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7%,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1990年全国生产茶叶为534876吨,增长了80%,而湖南省为79962吨,虽然仍居第二位,但增长率仅为39.4%,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占比重也降到了14.9%;到了1999年,全国总产量为665003吨,增长了24.3%,而湖南省的产量仅58496吨,反而比1990年下降了26.9%,落到了福建省、浙江省、云南省之后,降为全国第四位(如果重庆市没有从四川省中分离出来,湖南的茶叶产量实际上是降到了全国第五位),而且经济效益很差,仅为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的湖北省的一半。

    虽然,湖南省茶叶产销的本形势不佳,但是赵丈田先生对岳阳市茶叶生产的前景却充满了信心。他告诉我,岳阳市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产量约19万担,是湖南省茶叶主要产区之一,同时还是湖南茶叶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是岳阳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岳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所以,1999年市委、市政府正式行文,将茶叶产业化建设确定为全市中心三十项重大产业之一,由市委常委、市纪检书记张治雄主管,成立了岳阳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目前他们正在抓紧组建茶叶集团,建立良种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立茶叶市场等四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在新世纪里,岳阳茶叶生产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赵丈田先生很健谈,但遗憾的是陪我吃过午饭要赶到长沙去开会。下午由闻讯赶来相会的岳阳市工商局副局长王星耀以及陈奇志、吴茵雅等茶友,陪我参观了岳阳茶叶市场之后就一同去君山品茗。 君山,古称湘山、有缘山、洞庭山,号称小蓬瀛,面积仅0.96平方公里。它小巧玲珑,秀美而神奇。在八百里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中,它时而揽一湖浩气,使人感到如临蓬莱仙境,似幻似真;时而披楚云湘雨,宛若一幅水墨丹青,让人觉得如品诗赏画。难怪陈奇志先生告诉我:“潇湘之美在洞庭,洞庭之美在君山。” 关于君山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有水妖作怪,常常兴风作浪,使渔民桅断船翻,家破人亡。王母娘娘路过洞庭,看到后令七十二仙螺一齐下凡除妖。水妖很快被仙螺姑娘们制服了,但是七十二仙螺却再也舍不得离开美丽的洞庭湖,于是就变成了君山。不信你去数一数,君山恰好七十二峰,而且峰峰都有灵气,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仙螺;有的说君山本是昆仑山上的一块石头,是被仙风吹到岳阳来的。程贺有诗为证:“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上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而我却认为君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积堆砌而成的。你看这里有黄帝射蛟台,有柳毅井,有飞来钟……一座小小的君山堆积着无比厚重的中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