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它贯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它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谐。它使儒释道在中国共同发展。
一、茶文化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
中国文明的创建要追朔到五千年前的我们的祖先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所以中华儿女称炎黄子孙。首先是炎帝他开创了中国的农业和中医药,从而中华儿女繁延生息。据传说神农是公元前2700年前的一个部落首领,出生在陕西姜水边,生下后牛头人身。三天会说话,五天能行走,七天齿全。长大后勇猛机智,做了部落首领,由于部落发展很快所受猎的食物不夠用,神农就开始尝百草创建中华农业和医药。在尝百草中每日多次中毒,后发现了茶能解毒。神农才能解毒而不死,尝出了可食的五谷(黍、稷、菽、麥、稻),尝出了百草的寒、温、辛、平、热之性,能治疾病的中药。《神农本草经》中载:“神农尝
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后得荼解。陆羽也在《茶经》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正确的说应该是“茶之为药发乎神农"。茶叶长时间当做药用,后来由于医药发达了,茶叶发展了,才逐渐成为饮料。茶叶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国、恢复于建国以后、繁荣于改革开放。它隨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而发展。唐代国富民强,茶文化高度发展,不但有丰富的茶物质,全国建立了八大茶叶产区,年产茶10万吨。而且茶文化极为丰厚,诗僧皎然提出了茶道。他在诗中说:“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脑。"“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陸羽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制订了一套茶道养生的方法,创制了蒸青团茶,发明煮茶法,提出饮茶可以使人“精行俭德"。
茶叶到了宋代,宗徽宗赵佶写了《大观茶论》,提出饮茶可以“致清导和",大兴斗茶之风。茶叶创制了龙团凤餅,开创了“点茶法"。茶成了国家贸易和边疆安定团结的重要物资。茶与茶文化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
茶叶到了明代,朱元璋倡散茶,推动了茶叶的发展,名茶倍出。皇子朱权在他的《茶谱》中提出飲茶可以“清心神而出尘表",使人清心而养生。这时的茶叶可以全叶冲泡,更使人赏心悦目,开创了我国茶叶的冲泡法,为后来创立各种茶艺奠定了基础。
茶叶到了清代有了更大发展,1886年茶叶产量达到34.4万吨,出口达到13.4万吨,为国家換取了大批白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茶叶已成为人们精神文明物质需要不可缺少的必须品。乾隆皇帝曾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也说:“就茶而言,是最为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飲料。"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日本提出通过饮茶(茶道)可以使人“和敬清寂";传到倝国,倝国人提出通过饮可使人“和敬清真"。
在我们当代,茶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小康,茶是农民的致富路;和谐社会茶是润滑剂;倡导和平茶是和平的使者;提倡亷政清茶一杯。“正清和雅”成了我茶文化的核心。正,就是儒家的浩然正气,敢担当,为社稷;清,就是道家的清风飘逸,看的开;和,就是家的众生平等,放的下;雅,就是茶的“活甘请香",高雅而朴实。
二、茶为人类带来健康长寿。
茶,从诞生起就是治病救人,先是为神农解毒,尝百草创建中华农业和医药,后又成为人类的养生仙药。日本荣西禅师在他的《喫茶养生记》中说:“茶,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唐代名医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茶为万病之药"。茶,传到西方,荷兰医生尼古拉.德克写文章说:“茶乃治万病的长寿药"。所以历代养生家都离不开以茶养生。如唐代一僧人130岁仍红光满面,步履轻盈。宣宗皇帝知道后问他:“你有何仙丹妙药?"和尚答:“性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唐百林寺僧从谂逢人就说:“喫茶去"以茶养生,活120岁。孙中山的卫士长孙墨佛终生喜欢饮茶书法,106岁时还为我书写“茶寿"。现在还健在的茶学专家,业界泰斗张天福104岁,101岁时喜结良缘。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组织了30名长期饮茶而长寿老寿星参观世博会,最小的是著名电影演员秦怡。
茶叶养生主要是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可从九个方进养生:
1、強心、提神、助消化(主要是咖啡碱的作用)。
2、降压、降脂、抗氧化(主要是茶多酚的作用)。
3、降糖、消炎、防辐射(主要是脂多糖和茶多酚的作用)。
4、美容、抗衰、能长寿(主要维生素c、E、B的作用)。
5补硒、防癌、氟坚齿(主要是微量元素硒、锌、氟的作用)。6、营养、美味、防郁闷(主要是氨基酸的作用)。
7、低脂、多维、能瘦身(主要是低脂低热多纤维)。
8、静心、益思、除凡尘(茶主静)。
9、和谐、和平、保安宁(茶主和)。
前七条是物质养生,后两条是精神养生。茶主静,静能养生。庄子曰:“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定意,静则养生。”胡锦涛说:“茶事高雅,茶味清香,以茶结缘,以和为贵。”
三、茶容儒释道。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很深的渊源,几千年来三教与茶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中国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仕大夫阶层。以至于“儒"字成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论语》、《中庸》、《易经》、《孟子》、《荀孟》等成了重要的国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创始于释迦牟尼。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年)从西域大月国使臣伊存来汉始传中国。当时正是西汉没落,需要一种助力,得以接收。到南北朝时期南天竺僧达摩来到梁国,当时梁武帝的南朝重道教,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就跑到北朝传播禅学,使北方的禅学逐渐发展起来。达摩禅宗在中国传到第五代弘忍,门徒已达到5000多人,弘忍想选继承人,门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语说:“身是萻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说:“你到了佛门门口,还没有入门,再去想来"。这时有位臼米的行者慧能过来说:‘’萻提本无树,明镜已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有尘埃"。弘忍认为这空无的观点更高—筹,慧能应该成中国禅宗第六代传人。但神秀不让,慧能只好去了南方,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到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形成了多种佛教宗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起源于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根本。他认为道不仅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修养要体道得道,实现与道合一的至道境界。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皆,以太一(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政治倫理原则。到西汉黄老学派和《淮南子》以道家为宗,提出了道同太虚的思想,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本源和自然规律。淮南王刘長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就是汉初道家的理论。魏晋玄学实际上就是新道家学说。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经典,讨论有无、本末为中心。玄学家们即继承了先秦道家里的自然无为及初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关于道为自然、社会规律和仁义道德的含义。魏晋以后道家合于道教,不再以独立的学派而存在,成为统一的道教。
三大教派在中国会合,如何能够长期共存,相互包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茶,在茶文化中得到认同。茶是怎样把儒释道联系到一起呢?茶有四大特点吸引了他们。
1、茶以”静"统合儒释道。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虚静之态作为人的自然沟通智慧渠道。儒家提倡以茶励志,以茶品味人生。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能使人親而不乱,嗜而敬而之。品茶的结果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的面对现实。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仁"、“礼"思想吻合,这些都是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点就是“闲和、严静、趣远",这里的静与和就是儒家的“静"。茶恰恰是儒家追求静的平台。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讲:“茶之万物”“冲淡闲洁““致清导和",这些都是儒家品茶致靜的理念。
静在禅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禅字为梵文的音译,其意是“靜滤"。禅宗追求的就是在“靜滤”中顿悟,,以静坐的方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默诵佛经,直到领悟佛法真谛。淨空法师曾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大智大觉"要怎样才能恢复呢?一定要静,才能恢复。"品茶能定心致静。历代僧人都以饮茶坐禅,赵州和尚从谂就有“喫茶去"的禅语。
靜更是道家的规范,他们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靜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靜,所以道家主张去杂念而得内在精微。如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以,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靜,靜曰复命"。庄子曰:“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定意,静则养生。"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看作是一种功夫,是一种修养。道家不论是养生还是修炼都离不开以茶致静。著名道人葛玄就在天台山植有茶园。品茶取静养生。
茶有静的特性,她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求出人头地,静静的生长,默默的奉献于类。品茶能使人去烦致静。儒释道静需要这种静,所以都喜欢饮茶。
2、茶性以和统领儒释道。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中"就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和"就是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界万物,其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和平、和易、和乐、和缓、和煦、和蔼、和畅、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气、和洽、和善、和悦等等。“和"在儒家文人脑中根深蒂固,儒家认为只有“中庸"“和谐"国民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五行"和谐。恰恰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如“正清和雅”、“和敬清寂”、“致清导和”、“廉美和敬”等都是茶文化的核心。
“和"在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禅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和诚处世的伦理。主張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人人平等,一团和气。《无量经》中讲:“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親属当相敬爱,无相憎疾,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茣相违戾。"《五燈会元》中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还有赵州和尚从谂的“喫茶去“,都反映了僧人离不开茶,于是就形成了“茶禅一味"。
“和”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互而生,本为一体,其性必然親和。道家的“和"注重強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法天顺地"将自己容于大自然中,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的阴阳五行说也正巧与茶文化的金(烧水的壶属金)木(烧水的火为木)水(泡茶要用水)火(烧水用火)土(烧水用灶)相对应,相统一。
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茶本身就是绿色和平的飲料。茶生长在深山,与世无争。人们常说酒是英雄好汉的饮料,咖啡是绅士的饮料,茶是君子的饮料,只君子才热爱和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讲饮茶可以使人“精行俭德"。宋代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饮茶可以.使人“致清导和"。茶叶传到日本,日本人提出飲茶可以使人“和敬清寂”,茶传到倝国他们提出饮茶可以使人“和敬俭真"。茶文化中的“和"正是儒释道所追求的。
3、茶性以“清"聚合儒释道。
茶性主清,绿色、清香、清雅、清新,清汤绿叶。清茶一杯。清,代表俭朴、清廉。饮茶“五碗肌骨清,这些都是儒释道所迫求的。
儒家提倡的清正廉洁,它的核心是“清",清才能正,才能廉,自能洁身自好。这与儒家提倡“中庸”、“仁”、“义”、“礼”、“智”、“信”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视茶为“清心”、“清醒”、“清廉”之物。以茶品人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
僧人历来以茶清身,以茶清静、清醒、清心,所以僧人坐禅诵经都离不开茶。以茶躯睡,使神志清醒,以茶清心悟道。唐代高僧皎然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恩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道家更是把“清”视为道家修养的核心。老子曰:“天得一清”。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谓之清。"所谓清风道骨,清风飘逸都是道家所修炼的成就。道家把饮茶当做“轻身换骨”养生成仙的灵丹妙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学家陶弘景在他的“杂录”中讲:”苦茶轻身换骨,昔日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天台记》中也载:“丹丘山出大茗,服之化羽。"
4、茶以雅吸引儒释道。
雅是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她在静与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气质,一种神韵,这就是茶的雅。雅包含着高尚、文明、美好、规范和正确。
茶是一种高雅之物,洁身、包容、能屈能伸,志坚不移。品茶为雅,视为君子。国家主席胡锦涛说:“茶事高雅,茶味清香。以茶结缘,以和为贵。”所以儒释道都以茶修身。
雅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所以儒家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以“雅”取名。如《广雅》、《尔雅》等。也喜欢用“雅”形容人和事。如将文人称“雅士",将高兴的事称“雅兴",将品茗艺术称“雅尚"等。唐代刘亮的《茶十德》中就有“以茶雅志”一德。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也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儒家的雅志是为人处世要励志图強。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修身就是要诚其意、正其心、格其物。也就是说人要成才,做大贡献要有志向,要有道德,要有远博的知识和强健的身体,顽强的意志。茶中正蕴藏着这种儒家的追求。茶,生长在深山大树下,有顽强的生存机能。鲜叶被采下经揉搓、火炒,被卷曲、拍打,精血耗尽(炒干或烘干),打入冷宫不见天曰(冷冻儲藏)。一旦出世,泡在热水中就立刻现出青春,芽叶伸展,飘游在人世中,放出芳,惠泽人类。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吗?所以儒家提出“以茶励志,品茶悟人生。”
寺庙多在深山中,僧人以茶为伴。不唱酒,不吃荤,。酒乱性,荤杀生,视为不雅。僧人生活的地方要静雅,环境美,室内素雅,这样才能清修。所以僧人多雅士,琴棋书画名人辈出。唐代名僧玄状,博古通今,大雅士。皎然、陆羽都是儒僧,处世高雅,知识远渊。所以不少名诗曰:“深山藏古寺,神僧育佳茗。”“俗人多泛酒,雅僧爱品茶。”“书香门第出雅士,山寺茶香有高僧。”也正如大诗人元稹的诗写的那样:“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道家的“清”所呈现的风韵就是雅。道家隐居在深山,避尘世,品茶修炼,都认为是一种雅事。他所创立的阴阳五行,太极修身术都为雅士所追求,都为茶人所喜欢,今倡太极者,多崇尚品荼。不论是白云观的道士,还是武当山的羽客无不喜欢饮茶,都以品茶为雅。
中国的儒释道三大教派都与茶结缘,都以茶为自己的修身、养生、求智的伴侣。茶推动了三大教派的发展,儒释道丰富了茶文化,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于观亭,山东潍坊昌乐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伴夏茶网顾问。曾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国内贸易部等部委工作,先后出任过茶叶加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茶叶加工处副处长、处长、商业部农副产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茶叶产销企业集团董事长、中国农副土特产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商业部技术进步奖评委会农副产品加工组组长、全国茶叶加工检验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全国商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兼茶叶机械分会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长期在高层从事茶叶科研、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茶业管理等工作,跑遍了全国各大茶区,走访了世界主要产茶国和消费国,对于国内外的茶叶产销情况十分了解。他集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叶机械于一身,对茶叶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有独到见解,在茶叶加工工艺改革和茶叶标准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就茶叶加工、茶叶科研、茶叶贸易、茶叶管理等方面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上百首茶诗和书法题词。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播讲中国茶文化。还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茶叶加工技术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中国茶膳》、《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本书》(台湾出版,台湾命名,该书2004年得台湾行政院国民健康局“健康好书”奖)。并主编了《中国茶文化丛书》,该“丛书”分10册,160多万字,同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影响较大。2008年5月主编出版了世界上第4部《茶经》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