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唐代的茶叶种类,并依据陆羽《茶经》及其他文献资料,进行了唐代饼茶的复原性试制,获得了几种方形与圆形的饼茶。
关键词:唐代、茶叶种类、加工
唐代是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陆羽对唐代及其以前的茶事进行了调查与总结,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根据陆羽《茶经》及其他文献资料,对唐代的茶叶种类及其加工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唐代饼茶的复原性试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论述如下。
一、 唐代茶叶种类
历史进入唐代以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仅陆羽《茶经•八之出》就记载了有43个州产茶[1],作者另又查阅了其它一些历史资料,还有30多个州也产茶,因此统计结果,唐代已有80个州产茶[2]。据此,唐代产茶区域遍及现今的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也就是说,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唐代各茶区茶叶生产的发展,各地生产出的茶叶据作者统计,有茶名的就有149种之多。这繁多的茶叶用现代茶叶分类法来衡量,绝大多数是蒸青绿茶,也有部分炒青绿茶。这些蒸青绿茶根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述,又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其中以饼茶数量最多,因此,陆羽《茶经》中重点介绍了蒸青饼茶制造方法。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3]中有“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证明当时已有炒青绿茶的存在。
对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论述的“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可以作如下理解:
所谓“粗茶”,是采摘较粗老的鲜叶加工成的饼茶。即陆羽《茶经•三之造》中将饼茶分为八等中的后两等:“有如竹箨者,枝杆坚实,难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所谓“散茶”,是采摘细嫩芽叶,经蒸青后烘干或炒干的松散状芽茶或叶茶。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述:“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麥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4]
所谓“末茶”,是采摘茶鲜叶,经蒸茶、捣茶后,将捣碎的茶烘干或晒干而成的细碎末状茶。
所谓“饼茶”,当然就是陆羽《茶经•三之造》中,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制成的方形、圆形或花形的饼状茶。这种蒸青饼茶是唐代贡茶的主要品类。
唐代的贡茶品目,据在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820年)为翰林学士的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5]
唐代贡茶产地有四川蒙山、江苏宜兴、浙江长兴、陕西安康等。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现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官府派要员上山督造贡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生产专供皇室饮用的“顾渚紫笋”贡茶。而且要求首批贡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制造好并快马加鞭送达长安,以便皇室举办清明宴时尝新茶。茶到之时,宫廷中一片欢腾,唐代吴兴太守张文规的《湖州焙贡新茶》诗,就写下了此情此景。诗云:“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