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陆松侯”
如果不是见到那批茶书上的签名和盖章, 从“百度” 查找“陆松侯”条目,恕我孤陋寡闻,我是不了解陆松侯这位知名的茶学专家的。那是去年秋天一个周六的上午,我的好友长沙商周书店的周老板指着一袋书对我说,刚从旁边的书摊上收过来的,肯定你会喜欢(我托周兄帮我收集茶叶资料),我随手翻了一本,是5、60年代的茶叶书籍,觉得不错,全部拿下了。回到家里,全部取出一看,几乎每本书上都写有“陆松侯”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陆老”。陆老是04年过世的,后来听说他的书刊是08年陆续散出来的。这批书籍我还没来得及整理编目,只记得有:1949年出版的上下两册的中国茶叶研究社从书《茶叶全书》、著名茶叶学家陈椽50年代出版的《茶叶制造学》(第一、二、三册)和《茶树栽培学》(上下)、中国茶业公司1951年编印的《茶叶教材》、50年代的高校教科书《茶作学》(上下)等。
因为湖南不止我一人收藏茶叶史料,在收到那一袋书后,我以为陆老的书刊与我无缘了。没想到今年7月的一天,我在“孔网”搜索,无意中发现了一册《中国园艺学会1962-1963年年会茶叶论文选集》,马上下了订单,同时通知长沙的周兄替我去交割(店主马先生在长沙),这下可好,周兄不但替我买来了这册“茶叶论文选集”,还给我顺藤摸瓜,找来了数本茶叶书刊,其中有《茶业通史》、杭州茶厂编写的《制茶技术》、目前孔网卖到了100元的《中国制茶工艺》(仅印1350册)等等,等书到我手上一翻看,全部有陆老的签名、印章,有的还有他的批注。特别是那册《茶叶论文选集》,里面有一篇陆老的文章《黑茶传统初制技术的研究》,是研究安化黑茶重要的资料。这是我第二次遇到“陆老”。
今年9月一个周六的早上,我在长沙清水塘古玩市场淘书,运气不佳,几乎没有买到一本满意的书,在场里转了无数圈后,我走到大门外,准备去吃早餐,门外人行道边上也摆了一线的旧书和旧物品,我一个个看过去,在一个摆旧书的摊子上,我见到了一本老笔记本,随手一翻,见到一行字“赠给—陆松侯同志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落款是盖的印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农产品采购部支部委员会”,心里一喜,我又遇到“陆老”了。问老板多少钱,老板答到5块,我心头一惊(古玩市场5块就是500元),我不紧不慢再问,原来是5元人民币(古玩市场场外不是按行规标价),于是,我以5元的价格买回了这本陆老50-60年代的笔记本,里面几乎写满了茶叶资料。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8 18:24:04
手册扉页上写的字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8 18:25:20
陆松侯-生平简介
陆松侯,别名陆雨,1914年10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原吴兴县)俞家田乡。祖辈务农。父亲陆锦章勤劳一生,善织丝绸,1919年迁居上海,陆松侯成长在上海,1920年启蒙于上海务本公学,并在此学校续念中学。1932年秋至1935年春就读于上海博习外文学院(大专性质),主习英文。1934年3月经冯和法介绍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共地下党员薛暮桥主持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出版社,协助办理《中国农村》(月刊)。该刊物实为中共的地下刊物,1935年被迫停办。陆松侯上海博习学院毕业时,恰逢当时上海商品检验局招考茶叶检验员,陆松侯应考,以优秀成绩录用为练习生,从事茶叶检验工作。1936年8月,经当时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蔡无忌介绍,陆松侯被调往广州商品检验局任检验技术员,检验待出口的荸荠等果品。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广州,同年10月他随该局部分成员撤退到香港,任职于富华贸易公司茶叶部,从事茶叶检验工作。从此他便一直耕耘在茶业这个园地里。
1939年4月,陆松侯被分配到浙江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部,先后任技士、产制股股长等职。为了规范和促进茶叶生产加工、管理等工作,他于1940年撰写了约20万字的《浙江茶叶管理》,用作培养茶叶干部之教材。1941年,浙江油茶棉丝管理处撤销,陆松侯便移职于浙江茶叶公司并先后任技术科长、厂长等职。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他供职于吴觉农与孙晓村开办的上海兴华制茶公司遂安茶厂,任厂长,从事浙江等地的茶叶收购、精制等业务。1949年10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成立,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兼任总经理,1950年5月吸收陆松侯为该公司职员,任二级技师、科长,具体负责全国茶叶生产的有关管理业务。1953年3月,陆松侯被升为中国茶业公司技术处副处长,任高级工程师。1956年,任国家农产品采购部副处长。1957年,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处长。1958年2月至1959年7月,陆松侯任商业部副处长,主管茶叶生产、加工和采购工作。1958年,陆松侯代表商业部茶叶总公司出口公司与湖南省茶叶公司、湖南农学院等有关专家组成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制组,他任组长。1959年,经当时已在湖南农学院任教数年的陈兴琰副教授提议,陆松侯从北京调往该院,参与刚设立的茶学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任茶学副教授和制茶教研组组长,具体负责茶叶加工、审评等课程的建设,并主讲这两门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陆松侯组织编写了湖南农学院使用的《制茶学》和《茶叶审评》两门教材。此外,陆松侯参编的校际协作讲义《制茶学》于1961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制茶学》,于196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0年和1975年,他两次参加《茶叶制造》编写工作。到1975年止,陆松侯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有85万余字。1978~1979年,陆松侯受命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该教材于1987年被国家教委组织评审为首批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1988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陆松侯主编其中的茶叶审评与检验篇,其编写质量受到同行专家和出版社的好评。陆松侯195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委员、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91年10月增补)、商业部全国茶叶职称考证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协会茶叶评委、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荣誉理事等职。1986年4月,陆松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 年底被评聘为教授。陆松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敬业精神强,绩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与嘉奖。
陆松侯-主要论著
1 陆松侯.浙江茶叶管理.浙江油菜棉丝管理处,1940
2 陆松侯.红茶初制新工艺研究.茶叶通讯,1962(2):31~39
3 陆松侯.粗绿茶涩味转化的研究.茶叶通讯,1963(2):48~51
4 陆松侯.黑茶传统初制技术研究.茶叶通讯,1964(3):39~48
5 陆松侯等.制茶学(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协作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6 陆松侯等.制茶学(参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7 陆松侯主编.茶叶审评与检验.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 一版,1987年 二版
8 王泽农,陆松侯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陆松侯-主要贡献
1949以前,我国的茶叶生产零星分散、生产水平极低,不仅茶叶初制靠手摇脚踩,精制厂也都以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产品规格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事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农业部的领导、组织全国的茶叶产、制、运、销业务。陆松侯积极投身于祖国茶叶事业的复兴与发展。在中茶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他经手兴办了机械化初制茶厂15所和精制茶厂66所,主持制订了茶叶企业各类产品的技术规程、茶叶收购、加工和内外销系列标准样茶,为茶叶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作出了贡献。
为了适应国际茶叶市场的需要,增加茶叶经营效益,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南部茶区掀起了一个扩大红碎茶生产的热潮。当时已年过6旬的陆松侯常应邀赴省内外茶叶产区指导红碎茶生产。他考虑到湖南红碎茶质量不高,品级只符合四套样水平,障碍湖南茶叶效益进一步发挥这一关键因素,指出湖南红茶品质不高主要与湖南栽培品种大多为味道不浓的中小叶群体品种有关。江华苦茶栽培在湘南江华一带,是茶多酚与有利于红碎茶品质形成的生化成分含量特高的茶树类型。陆松侯于1976年带领校内外茶叶科技人员和有关同志,赴江华、兰山、江永等县,利用江华苦茶试制红碎茶。通过反复试验,完善工艺,成功地制出了符合全国二套样水平的红碎茶,填补了湖南二套样的空白,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励。这一试验研究成果的推广使湖南江华等地成为我国红碎茶新的出口商品基地。1984年暑期,应宁夏农林科学院之邀,古稀之年的陆松侯不远数千里到该院枸杞研究所作具体指导,并终于开发出枸杞叶茶,为发挥枸杞这一物种的保健功能,提高枸杞生产价值和总体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茶区逐渐出现了名优茶开发热潮。为了提高其开发效果,省内外许多茶叶生产、经营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聘请陆松侯教授当顾问、现场指导或当评委等,他严格把关,确保名优茶的规格品级,特别是确保了名优茶评奖活动的健康进行。他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聘为全国名优茶评选委员会评委;同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为国家级茶叶评委;1992~1993年受河南信阳行署邀请,参加中国信阳茶叶节并担任河南全省名优茶评选组组长;1994年担任亚太国际博览会茶叶主评委。他对省内外许多名优茶,特别是新创制的名茶,如东山秀峰、安仁毫峰、兰岭毛尖、凝香贡茶、信阳毛尖系列名茶等,多次指导,使其顺利开发,形成品牌,产生实效。据不完全统计,近十余年来全国各地寄茶样来请陆松侯鉴评和征求改进意见的就有上千个单位或个人。对这些他都做到有求必应,一一作答。
陆松侯-技术成就
1958年以前,中国出口的红碎茶为精制过程中的轧制碎茶,即将红条茶轧碎,经筛分、风选、拼和等获得相应的碎茶。这种碎茶的内质仍是工夫红茶的内质,但与国际型红碎茶所要求的浓、强、鲜等品质风格相距甚远,外形上亦达不到颗粒紧结、重实的要求。只有初制过程切(或揉)碎而成的红碎茶,才可达到国际红碎茶应有的品质特征。为此,作为商业部茶叶加工处副处长的陆松侯,赴湖南安化茶叶试验场负责主持了国际型分级红茶的试制工作。当时参加该项试制工作的还有湖南省棉麻茶烟贸易局副局长马川、湖南农学院陈兴琰和阮宇成,以及安化茶试场场长方永圭等。陆松侯为组长,领导试制组周密设计方案,亲自控制关键性工序,终于使颗粒型红碎茶生产成功,随即在湖南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等县推广和安徽祁门等地开展试制和推广。首批产品远销伦敦市场,质量达国际水平。为了进一步探讨提高红茶品质的加工工艺,生产更多的优质红碎茶,满足外销市场需要,陆松侯又于1960~1962年为主进行了以“热处理”为主的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取得了丰富的系统数据资料,形成了以“热处理”为特色工序的红茶新工艺的理论和工艺标准、技术体系。采用新工艺制出的茶,经当时的湖南省商业厅棉麻茶烟局和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鉴定,认为比传统制法香高、味厚、汤浓,加牛奶后汤色仍泛红,优于一般用传统工艺制出的红茶。陆松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所主持的这两项红茶试验研究,对湖南省和全国的红茶生产起了较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作者:hycirin 提交日期:2009-10-08 19:32:44
学习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8 22:07:11
一沓定“乾坤”
我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着手茶文化史料的收藏,一开始求胜心切,很想得到一批好的史料,以此鼓舞自己的信心,巩固自己的地位。几个月下来,除了零零星星收到几本书、几张资料外,没有大的收获,我都有点心灰意冷了。8月份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接到长沙周兄(我托周兄帮我收集茶叶资料)的电话,说在长沙清水塘市场上见到一沓茶叶资料,全部都是老文件,但要价很贵,要几千元。下班后,连妈妈做好了的晚餐也没来得及吃,匆匆赶往长沙,对方见我求之心切,咬住不肯减价,我只好表示放弃。回到招待所,我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心里老是想着那一沓老文件,最后,确定请两位书友帮忙,请他们轮番去买,第一个去砍价,不要货,第二个过段时间再去砍价,待价格合适后再把它买下来,幸亏当时收藏茶叶史料的人不多,正好那天没有人与我PK,到中午收摊的时候,我的书友终于帮我把这沓老文件买了下来。这是从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湖南省农产品公司散出来的一批文件,全部是关于茶叶生产、收购、销售等方面文件,时间跨度从1960年到1974年,共16册,其中有大量关于安化茶厂、益阳茶厂的史料,如从这批文件中见到了1972年湖南省革委会商业局农产品公司《关于征求砖茶包装商标意见的函》,该文发给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征求对益阳茶厂特制全黑毛茶茯砖包装图样的意见,附有设计图案。这批文件的入藏,鼓舞了我的士气,坚定了我的信心,为茶文化史料的进一步收藏奠定了基础。
作者:爱书族 提交日期:2009-10-09 11:23:23
坚持就是胜利。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9 19:54:25
二失“彭先泽”
说到安化黑茶的崛起,我们自然会想到我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一个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重量级人物。1939年,彭先泽回安化,创办“安化砖茶厂(现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大量收购茶叶,压制黑茶砖,开创了安化黑茶压砖的历史。他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等著作,在世界茶叶领域享有盛誉。我第一次见到彭先泽的作品是在2005年的夏天,长沙湖湘文化市场召开交流会,我在安化小姜的摊位上见到了《安化黑茶》,薄薄的一本,16开大小,封面和封底都没有了,《安化黑茶》全书分十五章,章前为弁言,然后依次为概论、产地、种类、品质、栽培、采摘、初制、复制、茶业人、贸易、运销、茶市积弊、捐税、茶谚、改进意见等章节。由于是熟人,我没花多少钱就把它买到了手。中午,在清水塘参加一位朋友古玩店的开店仪式,见到柜子里有一盒包装精美的黑茶,我取出那本《安化黑茶》,心想黑茶书配陈年黑茶是一件绝妙的事情,于是将书顺手送给了这位朋友。后来听说这盒带茶书的黑茶卖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高价,我从此失出了彭先泽生的那本黑茶专著,要说后悔,是在我从事茶叶史料收藏,想方设法寻访但无法得到后。第二次遇到彭先泽先生的书籍是2007年秋天在益阳金桃苑古玩市场上,仍旧是安化的小姜,他摆了一小堆旧书,我去翻看,见到很大一部分是日文书,顿时失去了兴趣,转身到别的摊位去了,没过多久,就听人议论,今天市场出现了彭先泽的书,是一批日文书,彭先泽在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时的书籍,后来捐给了安化茶业试验场,每本都盖有“安化茶业试验场”的印章和彭先泽的名章,许多页面有彭的批注和学习心得,糟糕,我又一次与彭先泽失之交臂。自从两失“彭先泽”后,我十分注意收集彭先泽的东西,几年来,我收到了彭先泽的族谱,得知其父彭国钧为湖南省内名士,由他在安化小淹成立的湖南茶叶讲习所,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学校。1928年,他又在安化创办了湖南茶事试验场,为我国最早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我还收到了他的《安化黑茶砖》以及刊载他的文章的《中国茶讯》等。
作者:yidingye 提交日期:2009-10-09 20:30:09
安化黑茶我在朋友处喝过,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我们这里黑茶不多。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9 20:32:57
欢迎到益阳来,我请您喝陈年黑茶。
作者:yidingye 提交日期:2009-10-09 20:35:21
恩,黑茶和普洱一样,也是陈年的醇厚,茶色也漂亮,有空一定去喝老兄的茶,哈哈。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09 22:03:29
四战“西士瓦”
民间和古玩市场收来的东西毕竟有限,通过网络进行收藏是重要的补充,全国在网络上收集茶叶史料的人不是很多,大大多实力雄厚,特别是某茶叶博物馆,他们安排了专门人员在网上采购,全面征集茶文化相关文物及史料,我不是他们的对手。自2007年以来,我们有很多次的交锋,印象最深的有四次。《制茶学习》(合订本)是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制茶干部训练班编印的一本重要的茶叶资料,是大多数茶叶史料爱好者渴望拥有的工具书,我在朋友家见过,属于他的非卖品,我很想得到一册。在旧书网上只要它一露面就被书友们热捧,我和“西士瓦”第一次火拼就是因为这册书,当时,这册书从160元起拍,到我出价时已是400元,在快要结束时这位“瓦”兄出现了,从410、420……我们一路PK下来,到1500元后,我有点坚持不住了,硬着头皮继续拼,最终,我选择了放弃,他以2680元胜出。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册,以远远低于那次拍卖的价格买了下来,满足了我的一个心愿。我们的第二次争夺战是由《茶声半月刊》引起的,该杂志创刊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安徽办事处主管,自创刊到1940年7月终刊共出了二十四期,是比较珍贵的史料。我们争夺的《茶声半月刊》共10期,包含创刊号,拍卖开始后,网上几乎所有的茶文化史料爱好者都参与了竞价,到即将结束时,只剩下了我和这位“瓦”兄了。已经几次输给他了,这次我好像斗红了眼,步步进逼,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他抵挡不住我的进攻,败下阵来,最后我以1850元的高价拍下了这批资料。第三次争夺是为了《安化黑茶》,不是民国版的,是2007年安化县人民政府茶叶办翻印的,我没有这本书,于是跟他争了起来,几个回合下来,一本市价10来元的书到了30元,最后,我让给了他,我相信自己能够收到这本书,本地出的嘛。俗话说,梁山的兄弟不打不相识,到我们争夺民国24年初版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一书时,我们已经变得很平和了,只一、两个回合,他就让给了我。现在,我们仍在网上争夺史料,但我们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火药味,毕竟我们热爱的茶文化主张以和为贵。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12 22:13:41
修竹书苑藏部分茶叶史料目录
1、安化县革命委员会1977年编制的《安化县地图》(内部用图),该图有专门的“公社茶场”标志将全县所有的茶厂所在地进行了标记。
2、《茶之化学》,石印本,费鸿年译,32开本,78页。
3、《怎样搞好茶园扩建与改建》,湘阴县人民政府农林水利局编,64开本17页。
4、《中国农报增刊.茶叶特辑》1956年,32开40页。
5、《怎样使茶叶丰产》,湖南省农业厅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一版一印,32开31页。
6、《湖南农业通讯》(农业生产技术要点 茶叶、柑桔)1956年增刊(6),湖南省农业厅办公室编32开22页。
7、《茶叶跃进增产典型经验》,农业部经济作物生产局编,农业出版社1958年一版二次,32开44页。
8、《夏天采制红茶应注意的几点》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红茶厂1951年印,32开8页。
9、《茶虫》(农林浅说第七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编印,32开存8页。
10、《怎样建立茶叶园》,1957年编印32开12页。
11、1971年《预购茶叶定金合同》,带“最高指示”(桃江县大栗港供销社板溪份社)一份。
12、1968年度《茶叶派购合同、送售登记卡》一册,安化县中砥区文溪公社。
13、《茶叶派购合同、送售登记卡》一册,安化县乐安公社。
14、《售茶证》一册,文革期间,空白本。
15、《为革明种茶、为人民造福》(桃江县革委常委、人武部付部长王道平同志在全省茶叶生产、收购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6开9页,1970年10月湖南省茶叶生产、收购现场经验交流会印。
16、《中国的茶叶》(新中国农业丛书)庄晚芳著,上海永祥印书馆印行,1950年初版32开97页。
17、印有“安化德昌和监办”字样的茶叶包装纸共5张(民国年间)。
18、“五好证书”(奖状)二张,在采茶劳动中被评为学农五好战士,1971年。
19、“芜州采茶戏”《秧》(曲谱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65年一版一印,32开38页。
20、“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曲谱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65年一版一印,32开36页。
21、1974年“全国茶叶会议参考材料”(二十)《茶叶高产优质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16开10页。
22、《茶叶科技简报》1973年第三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16开22页。
23、《湖南省高桥茶业试验站茶业试验工作总结》,1959年湖南省高桥茶业试验站编,16开84页。
24、民国25年手抄本《赞茶书》,第一节“茶是安化茶,水是美杨花,小人干大事,弄出嫩娃娃”。
25、《福建省1955年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纲要》,福建省农业厅编,32开24页。
26、《福建省1956年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纲要》,福建省农业厅编,32开17页。
27、“福禄居”主人题词“品味普洱之同时,亦是感受生命的开始”(16开纸,墨笔书写)。
28、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70年代《中国茶叶》宣传折页一张。
29、50年代铁路“茶券”二张。
30、彩色科教片《茶叶》完成台本一册,16开15页,峨眉电影制片厂。
31、中国茶业公司长沙红茶厂、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生产茶叶联合互助组、金盆茶叶初制所的“收购凭单”、“售茶证明簿”“发条”等200余张。
32、《茶叶》(知识丛书),庄晚芳张堂恒著,1966年一版一印,小32开本112页。
33、《湖南茶叶采购人员学习资料》(第1-7号),1957年元月,湖南省茶叶采购人员训练班编,32开70页。
34“从事茶叶工作三十年以上”《荣誉证》一本,授予人马川,湖南省茶叶学会1985年。
35、《为革命种茶》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1年一版一印,64开220页。
36、《茶叶生产与收购》,湖南省《茶叶生产与收购》编写组1974年编,32开299页。
37、《为革命科学种茶》湖南省益阳地区农副产品收购公司、益阳茶厂1971年编印,32开25页。
38、《友谊茶》连环画1974年一版二印,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64页。
39、《茶叶手册》益阳地区茶叶工作人员学习班编印,64开236页。
40、《怎样扦插茶树》,西康省农林厅1955年编印,64开16页。
41、《内销茶采制技术》安徽省茶叶生产改进委员会1957年编印,32开17页。(连环画)
42、《绿茶采摘制造法》安徽省茶叶生产改进委员会1953年编印,32开4页。
43、《怎样整理与培育茶园》(参考资料),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林厅1953年编印,32开14页。
44、《皖西第二届茶叶会议决议》(内部文件,不得遗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区专员公署1951年翻印,32开35页。
45、《桃江县茶叶分布图》一幅,文革期间印刷,8开大小。
46、《中国茶叶复兴计划》,吴觉农、胡浩川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再版,大32开布面精装本。
47、《中国茶讯》(第二卷1951年第5期),内有“湖南安化试验茶场上书毛主席”一文。
48、《中国茶讯》(第二卷1951年第6),此期为《庆祝上海土产展览交流大会开幕特刊》。
49、《陆羽学术讨论会题词纪念册》1986年湖北天门,16开41页。
50、《茶业道报》(1955年第二期),中国茶叶标准研究会中南分会编,其中有《湖南安化茶叶生产情况简介》一文。
51、《茶作改良讲义》,林家齐编著,大16开本156页,国立中山大学刊印。
52《红茶精制之理论与技术》,黄奠中先生遗著,1950年10月16开油印本116页。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12 22:18:24
修竹书苑所藏茶叶书籍、史料目录
1、《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厂史》(内部资料),白沙溪茶厂厂史编写办公室编,1988年8月印刷200册,32开202页;
2、《茶叶通史》(中国农书丛刊茶叶之部),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1版1印4000册,32开514页;
3、《中国茶叶制造工艺》,张堂恒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1版1印1350册,32开494页;
4、《茶叶技术》,湘阴县革委农林局、供销合作社合编,1976年3月印刷,32开332页;
5、《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中国农学研究工具书),农业出版社1985年1版1印3640册,32开412页;
6、《茶叶加工》(中等供销学校试用教材),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1版2印12500册,32开372页;
7、《名茶制作》,江光辉编著,安徽科技出版社1986年1版1印4300册,32开143页;
8、《名优茶加工技术》,刘勤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版1印20000册,32开77页;
9、《湖南茶叶技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1版2印,32开263页;
10、《湖南名茶》,彭继光主编(签名本),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1版1印3400册,32开245页;
11、《湖南茶叶大观》,朱先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版1印1000册,32开791页(精装本);
12、《红碎茶制造》,周靖民等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79年1版1印2200册,32开218页;
13、《茶树的特性与栽培》,刘宝祥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1版1印8000册,32开170页;(有三册)
14、《茶叶栽培与生理》,陈兴琰译,农业出版社1981年1版1印6200册,32开270页;
15、《江西茶叶》,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版1印10000册,32开171页;
16、《茶叶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情报资料研究室1980年编译,32开96页;
17、《茶树病害及其防治》,叶正凡编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0年1版1印10000册,32开158页;
18、《茶树病虫害防治》(中专教材茶叶专业用),,农业出版社1980年1版1印4000册,32开449页;
19、《茶化浅析》,程啟坤编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情报资料研究室1980年编译,32开296页;
20、《花茶制造技术》,农业出版社1986年1版1印3500册,32开104页;
21、《茶用香花栽培与花茶窨制》,朱先明编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1版1印13700册,32开124页;
22、《熏茶花卉栽培》,蒋芸生编著,农业出版社1980年1版1印28000册,32开108页;
23、《茶用香花志》,李孝铭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1版1印22000册,32开208页;
24、《茉莉栽培》,向学极编著,湖南省茶叶学会1985年3月1版1印6000册,32开164页;
25、《甜茶》,徐位坤等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年1版1印10000册,32开88页;
26、《茶史漫话》,(日)森本司朗著,农业出版社1983年1版1印6200册,32开38页;
27、《茶经语释》,蔡嘉德、铝维新著,农业出版社1984年1版1印5370册,32开73页;
28、《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农业出版社1988年1版2印4600册,32开387页;
29、《一代茶师》,中共湖南农业厅直属机关委员会编1993年,32开325页;
30、《鄂南茶文化》,万献初等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1印3000册,32开422页;
31、《世界茶俗大观》,吴尚平、龚青山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1版1印,32开229页;
32、《茶与茶文化概论》,简伯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1版1印,32开438页(签名本);
33、《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徐德泉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1版1印,32开397页(签名本);
34、《西湖茶思录》,凯亚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版1印10000册,32开207页;
35、《品茶诗选》,周雷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版1印3705册,32开197页;
36、《茶叶评审与检验》(茶叶专业用),湖南农业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2版1印2000册,16开201页;
37、《茶叶评审与检验》(同上),农业出版社1979年1版1印5300册,16开211页(有2册);
38、《国外茶叶资料》(矿质营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7年1版1印,3400册,16开64页;
39、《国外茶叶资料》,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8年1版1印,50400册,16开110页;
40、《茶叶贸易》(试用本),朱先明编写,湖南农学院制茶教研室1986年印刷,16开154页;
41、《制茶学》(高校茶叶专业用),安徽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1版1印12000册,16开385页(有2册);
42、《茶树育种学》(高校茶叶专业用),湖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年1版1印3400册,16开237页;
43、《茶树栽培学》(高校茶叶专业用),浙江农大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1版1印6500册,16开272页(有3册);
44、《茶叶试验分析方法》(茶叶专业用),浙江农大茶叶系1985年编写,16开252页;
45、《茶树育种学参考资料汇编》(一),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树栽培教研室1983年编写,16开171页;
46、《茶叶农业机械化》(高校茶叶专业用),安徽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年1版1印3600册,16开300页;
47、《国际及国家茶叶标准汇编》,李斌汇编,华南农大农学系茶树栽培育种组1993年,16开;
48、《茶质量检测标准汇编》(上下册),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1989年编,16开354页;
49、《茶叶生物化学》(高校茶叶专业用),安徽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8年2版1印2700册,16开302页;
50、《世界茶叶产销统计图表》(《福建茶叶》资料附刊),丁俊之编,福建省茶叶学会1984年,16开60页;
51、《茶树原产地-云南》,陈兴琰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版1印2000册,16开143页;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12 22:18:50
52、《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及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1印,16开534页;
53、《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1版1印1500册,16开620页;
54、《湖北名茶》,李传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版1印1000册,16开154页;
55、《有机茶生产原理与技术》,李星辉、黄启为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1版1印327页;
56、《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04年第4期,江西省社科院、文物局主办,16开306页;
57、《茶叶通讯》(贵州省湄潭茶科所、茶叶学会编),1981年第1、2、3、4期(总25-28期);
58、《茶叶通讯》(湖南省茶叶学会主编)1965年第2、3、4、6期,1966年第1、2期;
59、《茶叶通讯》(湖南省茶叶学会主编)1979年第1、2、3、4期,1980年第1、2、3、4期,合订成一册精装本;
60、《中国茶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1年第1-6期,1982年1-6期(双月刊),合订成一册精装本;
61、《中国茶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3年第1-6期;(双月刊),合订成一册精装本;
62、《中国茶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4年第1-6期;(双月刊),合订成一册精装本;
63、《国外茶叶动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75年1-4期(季刊);
64、《茶业通报》(安徽省茶叶学会)1989年第4期,1981年1、2、4、5、6期;
65、《茶叶通讯》(湖南省茶叶学会主编)1988年第2期,《中国茶叶加工》1988年第1期;
66、《湖南省益阳茶厂工会志》,湖南省益阳茶厂工会1989年编,16开97页;
67、《茶叶区划研究》(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区划课题组1982年编印,16开252页;
68、《广东茶文化经典》,黄建璋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版1印3000册,16开213页精装本;
69、《安化文史资料》第3辑,安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6年编印,(内有安化茶叶史料三篇);
70、《创造了茶叶丰收新纪录-介绍湘潭县群锋社茶业高额丰产经验》,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1版1印,32开13页;
71、《茶叶收购业务知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畜产茶茧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1版1印32开83页;
72、《茶叶加工技术手册》,于观亭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1版1印3000册,32开273页;
73、《湖北茶叶贸易志》,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省茶麻分公司编,1985年内部发行3000册,32开375页;
74、《福田茶场志》(零陵地区志之一),福田茶场志编辑委员会1993年编印,32开157页精装本;
75、《吴觉农选集》中国茶叶学会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1版1印6000册,32开549页;
作者:爱书一生 提交日期:2009-10-12 22:19:12
76、《中国名茶》,庄晚芳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版1印15000册,32开188页;(有2册);
77、《茶叶生产与收购》,湖南省《茶叶生产与收购》编写组1974年编写,32开299页;
78、《陆羽茶经校注》,周靖民编,湖南省茶叶学会1987年1版1印4000册,32开142页,(有4册);
79、《制茶工艺学》,(苏联)霍卓拉瓦 著,吴觉农校阅,科技出版社1958年1版2印2000册,32开322页精装本;
80、《红碎茶制造》(试用本),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省茶叶分公司1978年内部发行,32开84页;
81、《茶树良种选育与繁殖》,王融初编著,湖南省茶叶学会出版,32开57页;内部发行;
82、《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舒玉杰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1版1印4000册,32开619页;
83、《中国茶文化》,王玲著,中国书店1997年1版4印21000册,32开349页;
84、《爱茶者说》,王旭烽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版1印10100册,32开296页;
85、《神州问茶》,林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版1印10000册,32开320页;
86、《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军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1印5000册,32开409页;
87、《茶缘》,秦浩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版1印10000册,32开290页;
88、《茶艺》,秦浩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版1印2000册,32开232页;
89、《茶艺辞典》,叶羽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版1印,32开282页;
90、《茶艺实践指南》,陆尧编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1版1印,32开337页,(作者签名本);
91、《茶叶甄选与鉴别》,李爱国等编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年2版1印,32开310页;
92、《茶与文化》,“茶人之家”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1版1印4200册,32开151页精装本;
93、《茶人茶话》,陈平原等编,三联书店2007年1版1印10000册,32开368页;
94、《爱茶者说》(茶博览丛书)浩耕、梅重编写,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1版1印3000册,32开179页;
95、《茶的历史与文化》(9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年1版1印4500册,32开197页;
96、《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靳飞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版1印7000册,32开245页;
97、《中国茶文化研究》,曹进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版1印,32开354页(者签名本);
98、《茶文化与品茶地图》,严英怀等编著,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年1版2印,32开433页;
99、《普洱茶》,邓时海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版1印,32开470页;
100、《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版1印,3000册,16开312
文章来源: 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60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