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赵丈田
一、唐代贡品“?湖含膏”
“娥皇女英播茶种”“一只白鹤上青天”都是传说。但在唐朝初期、中期,陆续有关于君山茶的记载。
据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南有衡山,岳州有?(读yng,与灉通用)湖之含膏”。
晚唐诗僧齐己《谢?湖茶》诗。
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书籍、陶器、纸、酒、茶叶和很多能工巧匠,这其中带去的茶叶就有岳州名茶“?湖含膏”。《唐国史补》中还有?湖茶带入西藏的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州者,此?湖者’”。
上述文献说明,唐代初期、中期君山就已产茶,中唐已成为宫廷皇室中的贡品。
?湖即今岳阳南湖,“?湖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谓之干湖,水经渭之翁湖。
“?湖含膏”是唐代的一种蒸青团茶,也是贡品名茶。对“?湖含膏”最早的解析属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1964年发表在《茶业通讯》第一、二期《湖南茶叶史话》,“?湖含膏”属于饼茶。据同治《巴陵县志》载:“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从古籍对?湖茶和?湖地名记述推断,“?湖含膏”是君山茶和北港茶的前身。
唐代不仅?湖茶名扬天下,岳州茶具也蜚声中外,名噪一时。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二)宋代、明代的 白鹤茶和黄翎毛
宋代为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盛期,宋代发展的茶区十二州,岳州(今岳阳市)为其中之一。?湖含膏已逐步演变为白鹤茶和黄翎毛。
宋代《岳阳风土记》载:“?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据载,当时的白鹤僧园在今君山岛上,白鹤茶由?湖茶演变而来,即君山茶。
对岳州黄翎毛的记述则见于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续茶经》,明代张谦德《茶经》《事物绀珠》《隆庆岳州府志》《茶谱》《通考》。
(三)清代记述中的君山茶
君山毛尖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代广陵江昱所著《潇湘听雨录》:“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也记述了洞庭君山茶:“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同治《湖南省志》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
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产?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背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
清《洞庭湖志》载:“茶,出君山,每岁入贡。”(《洞庭湖志》卷之五,货属)
中国四大名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多次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其中“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即君山银针茶。
清代末期,君山茶业露出了衰败的端倪。清同治《巴陵县志》所引吴敏树的《湖山客谈》。”
民国年间,君山茶业有兴有衰,以衰为主。
1930年7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考虑到“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向产名茶,只因制法不良,以致无甚起色,拟于该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见1930年7月14日《大公报》)。1938年9月,岳阳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君山茶园荒芜7年之久,濒临灭绝。抗战胜利后,茶叶生产渐有起色,恢复了近3公顷茶园,并生产银针茶与毛尖茶。
(四)新中国成立后定名“君山银针”
新中国成立后,君山茶的生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0年,湖南省军区独立团派遣直属连来君山种植茶叶;1952年,创建君山茶场,开辟新式梯级茶园近千亩,其中300多亩种植了茶苗。
1954年,君山茶中的芽头茶定名“君山银针”,制作方法为黄茶工艺(晚清提到的君山银针属绿茶类型),同时制作毛尖茶定名“君山
毛尖”。
1959年,《茶讯》第2期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建立了国营茶场,从1952年起,先后扩建新式茶园487亩,1955年产银针8斤,毛尖800斤;56年产银针28斤,毛尖900斤。”
1954年5月15日,《新湖南报》以“我省名茶——‘君山茶’恢复生产”为题进行报道,并介绍了将该年生产的君山茶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会上参展(作者:李昌庸)。
1956年5月22日,《新湖南报》再次以“君山白毫茶将再次出国展览”为题进行报道:“5月17日,从长沙运出今年新创的名茶‘君山白毫’往北京准备出国参展”。“君山白毫出产在我省岳阳县的君山,这种茶嫩芽肥壮,白毫细密,呈银灰色,经冲泡后嫩芽开展直立,所以有君山银针的称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会上,君山银针因其质量优良,获金质奖章,被誉为“金镶玉”。
1988年,君山银针首次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1999年,为了加速君山银针的开发,岳阳市人民政府成立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把君山银针开发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实事来抓。当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君山银针》专题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君山茶文化》《君山银针》,君山银针开发获市委、市政府兴办实事二等奖。
2004年,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对“君山银针”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17日,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茶品牌奥斯卡“金芽奖”颁奖仪式上,“君山”品牌被评为黄茶标志性品牌。
2011年10月12日,湖南省岳阳市获评“中国黄茶之乡”。
2015年8月, “君山牌”君山银针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2015年11月,第二届岳阳黄茶文化节暨岳阳茶业博览会举行。
2016年10月,由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申报的“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获批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7年3月2日,岳阳市人民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会议指出:要把黄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来抓,打响“中国黄茶之乡”品牌。办好2017第三届岳阳黄茶文化节。
2017年3月31日,湖南省茶业集团与岳阳城投集团在君山岛签约,重组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实行茶旅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岳阳黄茶产业。
(二)诗联与故事丰富了岳阳茶文化
1.怡情遣兴君山茶洔
谢?湖茶
唐•齐己
?湖唯上贡,何以惠平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登岳阳楼
清•王文治
万顷春声卷浪花,孤舟晚泊天之涯,
岳阳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
(图 一叶孤舟写湖庭 李水生作)
王文治(1730—1802年),乾隆十三年探花,此诗因登岳阳楼而作,前二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后二句写自己在岳阳楼用洞庭水烹君山茶。
明代诗人谭元春(1586—1637年),慕名来到岳阳,驾船三十里,前往君山汲柳毅井水烹茶,并题诗《汲柳毅井水试茶于岳阳楼》:
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
茶照上楼人,君山破湖影。
(图 柳毅井)
柳毅井,位于君山二妃墓西侧,通过一条石铺小道到井边,井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息,据说就是柳毅传书的地方。
君山茶歌
清•万年淳
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
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那易识。
春来长在云雾中,造物珍重供玉食。
李唐始有四品贡,从此遂为守令职。
贡物之外岂有多,山僧真赝徒滋惑。
北港诸品无神气,煮来与水同浑黑。
试挹鹤泉煮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
以伪乱真世岂无,乡原原为德之贼。
谁能卓识不受欺,色香味俱终莫测。
尝君山新茶
清•彭昌运
君山佳茗冠吾乡,风味多惭晚始尝。
嫩绿饱含螺髻色,清芬全是苣兰香。
争看芽叶开缄急,戏斩旗枪趁火忙。
老病生涯甘淡泊,一既先喜润枯肠。
品君山银针
马壁
(一)
茶是君山好,中华第一流。
龟蛇春酿熟,胜醉洞庭秋。
(二)
菜花大地铺黄毯,喜得龙涎煮绿茶。
我比洞宾飞更远,燕京振翼到田家。
君山银针咏
邬梦兆
君山小岛好风光,盛产银针誉四方。
芽绿焖黄滋醇母,醇味美味利安康。
(图 邬梦兆品君山银针照片)
2.赏心悦目的君山茶联
君山茶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一枝夺目鲜花。在古城岳阳,凡是“以茶联谊”的场所无不与君山茶联系在一起。写副对联贴于店门,挂在厅堂,或嵌入茶柜,形式不拘一格。
柳井有泉好作饮;
君山无处不宜茶。
这是原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威廉在君山茶场工作时作的一副茶联,该联把水和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确,君山不仅茶好,水也好,用柳毅井水冲泡君山银针茶,清澈甘甜,回味无穷。
泽湖观鱼跃;
君山品茶香。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是马壁先生的一首佳作,现挂于君山御茶园大门。
下面一副对联是陈奇志先生撰联,陈先生不仅是一位茶文化学者,也是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时有佳作问世。
浪卷青螺,十二奇峰生雀舌;
泉飞碧水,万家福口品银针。
这副对联既写茶区,又写茶史,把茶岛与碧水连为一体,上联写的“雀舌”生长在君山岛,下联写银针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镶嵌得体,为联中精品。
作者因为学茶,时有朋友相邀写联,如杨氏茶楼挂一联,由作者作联,高树槐先生书写:
李白吟怀,岳阳楼头醉仙酒;
乾隆揽胜,君山岛上品银针。
在岳阳博物馆开馆之际,我也为茶叶展厅作了一联致贺,现在岳阳有几处茶楼挂有这副联,如岳阳楼君山银针店:
银针茶香溢四海;
洞庭春色映三湘。
李白一生不得志,时常借酒消愁,六次来到岳阳,在岳阳楼旁对月吟怀,把酒临风。乾隆下江南,品尝了君山茶,赞不绝口,立即将君山茶定为贡茶。
岳阳是君山银针的故乡,也是一个游人如织,茶楼林立的地方,挂名家楹联,品极品名茶,成了岳阳的一种时尚。只要到岳阳茶馆走一走,您不仅会品饮到君山银针,还会欣赏到许多名家茶联。
茶联,把君山银针茶推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有人说,诗人喝上香茗,就能进入吟诗的境界,楹联家品味银针,就能迸发写联的灵感。
3. 触碰心灵的茶叶故事
2000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君山银针》一书, 我收集整理了六个精典茶叶故事:公主带茶入西藏, 乾隆江南赏贡茶, 贾母品茗栊翠庵, 主席赞誉君山茶, 少奇微服观制茶, 王震君山品银针。还有两个传说:白鹤茶的传说, 神水与君山茶的传说。这是对君山茶的茶事典故最早的收集整理。
(1)毛泽东爱君山茶
说起毛泽东,都知道他是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但很少人会想到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爱茶人,特别是与家乡的君山银针情有独钟,留下千古流芳的佳话。
中央电视台最近热播的《换了人间》电视剧中,叙述了毛主席一杯君山银针茶招待李锡九,要他劝降程潜的故事。
(2)贾母品茗栊翠庵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段贾母品茶栊翠庵的故事。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散席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相迎进去刚坐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道:“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意思是精心收存的洁净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1987年, 我把这个故事以《红楼梦与君山茶》一文发表在《岳阳晚报》上, 有一位学者对老君眉就是君山茶提出不同看法, 后来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商榷, 提出三个理由:
第一, 时间上的吻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从曾祖父起,三代承袭江宁织造,负责宫廷织物的织造与供应,其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与皇亲国戚关系密切。因此曹雪芹从小就接受过宫廷用茶知识的熏陶。对宫庭饮茶非常熟悉。
第二, 茶味描述上的分析。
贾母说她“不吃六安茶”,就是等于说她不喜欢吃绿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的绿茶,也为历代贡品,享有盛名,但味道浓些。清代武夷山老君眉“叶长味郁”, 从外形和滋味上也不符合。而文章中描述,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这就说明对老君眉茶味描述是一种清淡的芽茶, 与今天黄茶君山银针茶味相符。
第三, 众多专家判断。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考证(见《中国茶经》第238面),老君眉是指洞庭湖中君山岛所产的毛尖茶,外形似老人的长眉,故名老君眉。与庄晚芳的看法相同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他们认为:“老君眉即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红楼梦》第568页注),著名红学家、老版《红楼梦》编剧、《百家讲坛》主讲人周岭先生也认为, 老君眉就是君山茶。
我编写的这八个故事,请陕西省著名画家梁有平作了八幅画, 登在我出版的《茶乡写意》一书中,作品作为我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