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茶叶协会 赵丈田
一.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为六大茶类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
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1.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南京雨花茶等。
2.红茶
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
3.青茶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其外形色泽青褐。
乌龙茶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传统工艺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韵味。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因品种上的差异,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类。
闽北乌龙: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主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
闽南乌龙: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产于福建南部的乌龙茶,最著名、品质最好的是安溪铁观音。
广东乌龙:主要有广东潮州地区所产的凤凰单枞和凤凰水仙最出名。
台湾乌龙:主要有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4.黑茶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临湘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5.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绒毛多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
市场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6.黄茶
黄茶的加工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黄茶主要的代表名茶有蒙顶黄芽、黄山黄芽、君山银针等。
二、岳阳黄茶
1.黄茶及其分类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习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1.黄芽茶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始于唐代,清代纳入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产茶嫩绿似莲芯”。“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清乾隆皇帝尤喜爱君山茶,他游江南时,品尝了君山银针,大加赞赏,并规定每年要朝贡十八斤。1956年在德国举行的“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受到“金镶玉”的赞誉,获得金质奖章,1957年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君山银针,芽壮多毫,条直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时汤黄澄亮,香气清高,味醇甘爽,叶底明亮。尤其引人入胜的是,用玻璃杯冲泡,芽身吸水,芽头直挺竖立,每一芽叶含一水珠,雅称“雀舌含珠”,又似万笔书天,继而徐徐下沉杯底,宛如群笋出土,刀剑林立,反复冲泡能“三起三落”,历为古今赞誉。君山银针的采摘是在清明前后7-10天之内,选择单一芽头,要求芽长25—30毫米,芽柄2-3毫米,大小长短均匀,茸毛显露而无病虫,茶芽采回后再经严格选剔,方可作银针的原料。君山银针为黄茶制法,经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干燥等工序,历时72小时制成。
霍山黄芽主产于霍山县海拔600米以上山区金竹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等地,这里山高雾大,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茶区土质肥沃,生态条件良好,适合茶树生长。霍山黄芽制作技术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
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李肇《唐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的贡品名茶之一。唐时为饼茶,唐《膳夫经手录》载:“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霍山黄芽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
蒙顶黄芽品质优异,扁平挺直,嫩黄油润,金芽披毫,甜香浓郁,黄汤明亮,味甘而醇,叶底全芽黄亮。蒙顶黄芽采摘时期一般都在春分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俗称“鸦鹊嘴”),芽头肥壮,大小匀齐,每500克约1万个芽头。初制工艺分杀青、初包、二炒、复包、三炒、摊放、整形提毫、烘焙、包装等9道工序。
2.黄小茶
黄小茶多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加工而成。黄小茶较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浙江温州的“温州黄汤”和安徽“皖西黄小茶”等。
北港毛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灉湖诸山旧出茶,谓之灉湖茶,李肇所谓岳州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北港毛尖年产量达40多吨,质量以北港村方家组所产最佳。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把,严格做到随采随制。北港毛尖制造分锅炒、锅揉、拍汗、复炒和烘干五道工序。北港毛尖外形呈金黄色,毫尖显露,茶条肥硕,汤色澄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为湖南历史文化名茶,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
沩山毛尖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七十年代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30余斤,是“茶佛一味”的又一生动见证。沩山毛尖鲜叶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无残伤、无紫叶的鲜叶,并经过挑选后进行加工。沩山毛尖初制工艺融黄茶的闷黄和黑茶烟熏为一体,可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初制工艺流程为杀青、渥堆闷黄、揉捻、烘焙、熏烟等道五工序。沩山毛尖品质特别,其外形叶缘微卷,自然开展成朵,形似兰花,色泽黄亮,白毫披露。用开水冲泡后,松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汤色橙黄鲜亮,叶底黄亮嫩匀,完整成朵,耐冲泡。
远安鹿苑产自湖北省远安县西鹿溪山一带。为七十年代恢复的历史名茶。远安鹿苑始创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茶”。清代高僧金田来到鹿苑寺巡寺讲法,称鹿苑茶为“绝品”,并品茶题诗:“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清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据《远安县志》记载:“沿凤山麓三四里,日董家畈、马家畈、崔氏山庄,皆产茶”,“茶以鹿苑为最”。远安鹿苑建国后得到恢复与发展。自1977年以来,曾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目前,鹿苑茶年产茶可达30吨,商品茶达25吨,其中高档茶10吨,主销宜昌、武汉及广州等大中城市。远安鹿苑的采摘极为讲究,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15天,上午采摘,下午折短(将大的芽叶折短,俗称“短茶”)。安远鹿苑初制工艺主要流程为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等5道工序。
温州黄汤,亦称平阳黄汤,产于平阳、苍南、泰顺、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顺的东溪与平阳的北港所产品质最佳。温州黄汤创制于清代,并列为朝廷贡品,是浙江的传统名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后来因多种原因停产,加工工艺失传。1987年,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牵头从事温州黄汤的制作工艺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黄汤温州加工工艺”出炉,于2009年研制成功并开始少量上市。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匀齐。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制作工艺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3.黄大茶
黄大茶的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黄大茶大枝大杆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主要品种有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和海马宫茶。
霍山黄大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以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为佳。
霍山黄大茶的制作方法分萎凋、杀青、揉捻、闷堆、干燥五道工序。
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广东大叶青产于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地。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杀青前的萎凋和揉捻后闷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青气涩味,促进香味醇和纯正,产品品质特征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黄茶类,但与其他黄芽制法不完全相同。
广东大叶青初加工包括杀青、闷黄、干燥三道基本工序。
广东大叶青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二) 岳阳黄茶
岳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岳阳黄茶究竟始于何时?从古代文献和有关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脉络。
1.历史悠久
岳阳黄茶始于唐代。唐代“灉(读yōng)湖含膏”是岳阳黄茶的前身。裴汶《茶述》中载:“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寿阳、义兴、碧涧、灉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灉湖”就是现在的岳阳南湖。据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灉湖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谓之乾湖,水经谓之滃湖”。州南即指岳州之南,灉湖系洞庭湖的一个小湖汊,有北港水注入。
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谢灉湖茶》诗: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诗中记述了“灉湖含膏”是一种团茶,有蜡面香味,碾碎后冲泡出来的汤色如夕阳一般黄亮。作者描述的茶汤色泽类似现代紧压黄茶,由此可以推测,这种团茶不是绿茶类蒸青团茶,而是最原始的紧压黄茶。已故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先有绿茶,后有黄茶,黄茶在唐代就有出产,但那时是团茶,不是现在的叶茶。
根据对唐代制茶工艺分析,在制作过程中又正值江南气温回升快的春夏之交,这种工艺与气温的配合,形成了茶叶轻发酵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成了黄茶,这便是岳阳黄茶的萌芽期。
宋代宫廷官府乃至平民百姓,饮茶盛行,不少茶区设置贡茶院,钻研制茶工艺,评比贡茶品质,从而使得茶类丰富,名茶迭出。当时的灉湖含膏已演变为白鹤茶和黄翎毛。
宋代《岳阳风土记》载:“灉湖诸山旧出茶,谓之灉湖茶,李肇所谓岳州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见图2-1)“灉湖诸山”范围覆盖今岳阳的康王、北港、龙山、君山在内的南湖一带,灉湖茶是今日君山茶与北港茶的前身。
对岳州黄翎毛的记述则见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柘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又据《宋史》载:“乾德元年,免湖南茶税。七年,减湖南新制茶”。“宋制,买茶之处,湖南则潭、澧、鼎、岳”。“榷茶之则,择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之蕲口,为榷货务六。荆湖则江陵府,潭、澧、鼎、鄂、岳、归、峡七州……”。
宋代的岳州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区,宋代茶区十二州,岳州(今岳阳市)为其中一州。岳州除当时巴陵(今岳阳县)、临湘产茶外,栽培区域已扩展至平江和湘阴。据《宋会要辑稿·茶号》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湖南八州、府三十四县产茶1180吨,其中岳州府所辖平江、临湘、华容、巴陵4县产茶501吨。
明代岳州茶已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的记载。据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从上述文献推断,白鹤茶和黄翎毛则是今天岳阳黄茶。
据史料分析,明代龙窖山茶也是贡茶。隆庆《岳州府志》载:“又有方物茶,龙窖山出,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宋代《岳阳风土记》也有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
清代的岳阳黄茶有君山茶、北港茶、龙窖山茶。君山茶又有“尖茶”和“蔸茶”之分。把茶叶采回后进行“拣尖”,把芽头和叶片分开。芽头如箭的称尖茶,白毛茸然,纳作贡品,称“贡尖”;拣尖后剩下的叶片叫蔸茶,称“贡蔸”,色黑少毛,不作贡品。
清代的君山茶,无论从面积、制作、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有许多记述。如江昱《潇湘听雨录》载:“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袁枚《随园食单》中也记述了:“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同治《湖南省志》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尖”。“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产灉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这段记述说明了君山产茶历史,进贡时间及数量,还进一步阐明了灉湖茶即今君山茶和北港茶的前身。
从清代末期起,由于官场的腐败,岳阳茶业露出了衰败的迹象。清同治《巴陵县志》所引吴敏树《湖上客谈》,更有生动具体的描写:“贡茶。君山岁十八斤,官遣人监僧家造之,或至百斤。斤以钱六百偿之。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向时买者可得四千。近以军事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斤率九千六百,多则十二千,僧利害略相当。然事平,军船日少,茶已不售,而官供如故,则败茶之道也”。
民国年间,岳阳茶业逐步走向衰落。民国十九年七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希望振兴湖南茶业,在“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并业经省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决定,将经费准予列入年度预算,并开始“物色是项专门人才,积极筹备进行”(见民国十九年七月十四日《大公报》)。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岳阳北港茶事试验场,从事茶叶栽培和黄茶工艺制作技术研究,后因战事中断。
尽管民国时期全省茶业衰退,但岳阳茶叶无论面积和加工都居全省第一位。据民国二十六年《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载:“全省75县中,除滨湖数县外,殆无不产茶者,其中安化茶产在品质数量均居湖南省的首位。其次如桃源之沙坪,临湘之羊楼司、聂市、云溪,长沙之高桥,平江之长寿街,岳阳之君山、北港,宁乡之沩山、六度庵……”。“全省共有茶厂184家,平江最多,计84家,临湘次之,计36家,安化又次之,计34家,其余长沙15家,湘阴8家,新化4家,浏阳3家”。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岳阳大部分地方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君山、北港以及临湘、平江等大部分茶区被日军占领,茶农生活贫困,部分茶农逃亡外地,茶园荒芜,茶叶生产一筹莫展。
建国后为岳阳黄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独立团派遣直属连(又称“生产连”)来君山种植茶叶,恢复黄茶生产;1952年,湖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接替“生产连”开办茶叶示范场,新辟茶园31.33公顷(470多亩);1958年改名为君山茶场。
1954年君山茶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4年5月15日《新湖南报》报导:“四周洞庭湖水环抱、山林秀丽的岳阳君山,历来是我国珍贵茶叶产地之一。所产的君山茶,味极香醇。在封建社会中,专作献给皇帝的贡品。解放前,美丽、富庶的君山,在蒋匪帮的黑暗统治下,变成了湖匪的巢穴,几百亩茶园荒芜了;数千株参天古树也被砍光了。今年,君山茶场生产了一些极名贵的毛尖茶,和二百多斤绿茶。其中部分毛尖茶将送到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城的国际博览会上去展览。(作者李昌庸)”。
1956年5月22日《新湖南报》再次以“君山白毫茶将再次出国展览”为题进行报导。全文如下:“5月17日,从长沙运出5斤今年新制的名茶‘君山白毫’运往北京,准备出国展览。从1954年起,‘君山白毫’曾先后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参展过,受到各国人士赞赏。君山白毫生产在我省岳阳县的君山,这种茶嫩芽肥壮,白毫细密,呈银灰色;经冲泡后嫩芽开展直立,所以有‘君山银针’的称号。‘君山银毫’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在初制上仍然保留它的历史风格”。(作者:化行、壮瞻)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5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后又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产品畅销国内外。
2010年11月17日,福建省武夷山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茶品牌奥斯卡“金芽奖”颁奖仪式上,“君山”品牌被评为黄茶标志性品牌,这是此次“金芽奖”评选活动中唯一获得最高荣誉——标志性品牌的茶叶品牌。
2011年10月12日,在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湖南省岳阳市获评“中国黄茶之乡”;10月29日,在北京湖南大厦举行“中国黄茶之乡”新闻发布会。
2.产区辽阔
岳阳位于北纬29.22度,东经113.06度,临洞庭湖,接万里长江,是中国版图上屈指可数的临江港口城市,物产丰富、区位优越、气候宜人,土质肥沃,适宜茶叶生长。全市茶园面积26.5万亩,主产黄茶,兼产绿茶、黑茶和红茶。10个县市区都有种茶传统,其中湘阴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汨罗市、君山区被列为全省新一轮茶叶产业重点县,目前全市有23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叶综合产值35亿元。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湘政发〔2013〕26号文件),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列入重点建设区域,新一轮茶叶产业将重点布局33个县市区,已包括本市的湘阴县、平江县、临湘市、君山区、岳阳县、汩罗市等6个县市区。
3.品类丰富
《2013年中国黄茶产销形势报告》发布,2013年全国黄茶总产量约为6980吨。其中,湖南(3500吨),湖南产量集中在岳阳,即岳阳黄茶产量占全国黄茶总产量50.1%。
黄茶品类在全国更处于优势地位。三大黄茶品类中黄芽茶有君山银针,黄小茶有北港毛尖,特别是近年来紧压黄茶发展迅速,已成为岳阳黄茶中的主要品种。紧压黄茶主要品种有黄金饼、黄金砖、黄金币、黄金条、黄金块等多种外形。紧压黄茶生产厂家已达数十家,品种数十个。
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品种分君山银针、黄茶毛尖、紧压黄茶三大系列。君山银针系列有金镶玉、白鹤翎、老君眉、莱比锡1956、君山银针;黄茶毛尖系列有:君山皇袍、君山王袍、君山黄袍、百家福、天之悦;紧压茶系列有君山茶香、君山黄茶饼、君山黄金条、一品福黄金砖、迷你小金砖和黄金世家(砖,饼,币,毛尖,银针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