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黄茶制造历史悠久,有不少名茶都属此类。
1.君山银针(黄翎毛)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诗)。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对洞庭君山的抒情诗章。“玉镜嵌君山,银盘托青螺”确是壮景奇观。君山和君山名茶,历来结下不解之缘,清代万年谆有诗云:“试把雀泉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
君山,又名洞庭山,本身就是神山仙境的意思,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奔丧,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爱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因为她们是君妃,故把这里定名为君山。脍炙人口的柳毅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君山。这里有柳毅井,井水烹茶酿酒,清香芬芳。还有龙涎井、飞来钟和用秦始皇的御玺盖的“封山”印。君山有大小七十二峰,每个山峰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山峰都有异景奇观,每个景观又都有一段优美动听的故事。
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岳州。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有关于湖茶的记述。清代江县《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鍼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全面记述了湖南产茶的概况,作者在记述岳州茶时,除引用《岳阳风土记》、《潇湘听雨录》、《随园食单》外,又引用《湖南省志》“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庄晚芳《中国名茶》一书中说:《红楼梦》中的“老君眉茶”就是君山银针。
《巴陵县志》云:“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邀山僧采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茶。”曾燠诗云:“一旗一枪此时采,煎入瓷瓯湘水毛。”这里说的白毛茶和《潇湘听雨录》中说的毛尖,就是君山毛尖。同治十一年《巴陵县志》引清代吴敏树《湖山客谈》记述:“贡尖下有贡兜,随办者炒成,色黑而无白毫,价率千六百,粗五十止,其实佳茶也。”可见君山茶有“贡尖”、“贡兜”之分,把茶叶采回来进行拣尖,分开芽头称尖茶,白毛茸然,用作纳贡,又称贡尖。余称贡兜,质量也不差。君山银针可能就是“贡尖”或由“贡尖”演变而来。50年代初期制君山银针就是采用拣尖精选芽头。因此,君山银针始于清代之说,较为可信。
徐珂《梦湘呓语》中,记述了文人墨客品茗论茶,说茶滋味以“轻清为佳”,太淡太浓都不好,“故君山为贵”。又说“东坡云,茶欲其白,琦尝饮君山茶矣,则茶之至白者也。君山庙有茶树十余棵,当发芽时,岳州守派员监守之,防有人盗之也,岁以进贡,郊天时用之,以其叶上冲也……”文中东坡即北宋东坡居士——苏轼,由此可见君山产茶始于唐宋年间。
君山为湖南省洞庭湖中一个小岛,位于岳阳城西15公里处。岛上土壤肥沃,多砂质壤土,年平均温度16-17℃,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3-9月间相对湿度约80%,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竹木丛生,生态环境适宜种茶。
君山银针采摘开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芽头。为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篮内衬有白布。芽头要求长25-30毫米,宽3-4毫米,芽蒂长约2毫米,肥硕重实,一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冻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过短芽不采,即所谓君山银针的“九不采”。
君山银针制造特别精细而又别具一格,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之久。
杀青:在20°的斜锅中进行,锅子在鲜叶杀青前磨光打蜡,火温掌握“先高(100-120℃)后低(80℃)”,每锅投叶量300克左右。茶叶下锅后,两手轻轻捞起,由怀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让茶芽沿锅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茶色深暗。约经4-5分钟,芽蒂萎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率达30%左右,即可出锅。
摊凉:杀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扬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温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钟,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叶色仍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
初包: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为君山银针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难以达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升,24小时后,可能达30℃左右,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20℃左右,约40小时,气温低应当延长。当芽现黄色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银针品质风格基本形成。
复烘与摊凉:复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温度50℃左右,时间约一小时,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变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为宜。下烘后进行摊凉,摊凉的目的与初烘后相同。
复包:方法与初包相同。历时20小时左右。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为适度。
足火:足火温度50-55℃,烘量每次约0.5公斤,焙至足干止。
加工完毕,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者为上;瘦弱、弯曲、暗黄者次之。
君山银针的贮藏十分讲究。将石膏烧熟捣碎,铺于箱底,上垫两层皮纸,将茶叶用皮纸分装成小包,放在皮纸上面,封好箱盖。只要注意适时更换石膏,银针品质经久不变。
君山银针属芽茶,因茶树品种优良,树壮枝稀,芽头肥壮重实,每斤银针茶约2.5万个芽头。君山银针风格独特,岁产不多,质量超群,为我国名优茶之佼佼者。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根据芽头肥壮程度,君山银针产品分特号、一号、二号三个档次。
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足以引人入胜,神清气爽。根据“轻者浮,重者沉”的科学道理,“三起三落”是由于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头比重瞬间变化而引起的。可以设想,最外一层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降,随后芽头体积膨大,比重变小则上升,继续吸水又下降……。如果亲身考察一下君山银针冲泡的情景,能起落的芽头为数并不太多,且一个芽头落而复起三次更属罕见。这种现象在其它芽头肥壮的芽茶中也偶尔可见,但都不及君山银针频繁。可见君山银针的芽头肥壮程度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它品质上的一大特点。
君山银针于1956年国际莱比锡博览会上,因其质量优良,被誉为“金镶玉”,并赢得金质奖章。其售价也创我国当今名优茶之最。
2.蒙顶黄芽
蒙山产茶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许多古籍对此都有记载。如“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斤。……”(清代赵懿《蒙顶茶说》)。有诗云:“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蒙顶茶自唐开始,直到明、清皆为贡品,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名茶的总称。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贡茶而闻名天下。白居易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之句。当时进贡到长安的名茶,大部为细嫩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闵鉤有诗赞美龙团、凤饼茶,曰:“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当纷然,请将一副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饼。”
现在,一些传统品类的名茶都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改进提高。品名有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50年代初期以生产黄芽为主,称“蒙顶黄芽”,近来以甘露等为多,但蒙顶黄芽仍有生产,为黄茶类名优茶中之珍品。
蒙顶茶产地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地势北高南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俗谚。蒙山堪与峨嵋、青城媲美,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蔽亏日月。古人说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恙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吴中复有“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的诗句。
蒙山有五顶,又称五峰,中顶——上清峰海拔1450米,耸插云霄。明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寺庵罗列,名山县七十二座寺庵,有近半在蒙山。林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宇,风景优美。道旁山间,寺院周围,茶园遍布。
蒙顶山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阴雨天较多,年日照量仅1000小时左右,一年中雾日多达280-300天。雨多、雾多、云多,是蒙山的特点。《九州记》云:“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此得名。”每年初春开始,细雨绵绵。古人曾用“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天晴,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来形容这里的气候。只有秋季,才会出现天高云淡的景象。据统计,这里夜间雨量约占总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真是“天漏中心夜雨多”。蒙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园土层深厚,pH值4.5-5.6,适宜茶树生长。所以人们说,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0.8-1万个。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采回的嫩芽要及时摊放,及时加工。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
复包:复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左右的复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进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蒙山茶不愧为我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人们对蒙山茶的品质赞扬不已。《蒙山图经》云:“蒙顶有茶,受阳气之全,其茶芳香。”历代名人学士皆留有许多称颂蒙山茶的诗篇。宋代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文彦博《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清代赵恒《试蒙山茶》诗中,亦有“色淡香长品自仙”之句。可见蒙顶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崇高之声誉,且久兴不衰。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3.霍山黄芽
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古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唐代陆羽《茶》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是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
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黄芽产区位于人别山北麓,地处县境西南的深山区,可谓“山中山”。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嶂,山高林密,泉多溪长,三河(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一水(佛子岭水库)浩淼。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
黄芽制造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后能立即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初烘和摊放: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合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85-90℃,烘至八、九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足烘:温度100-120℃,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霍山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鲜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4.北港毛尖
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所产北港茶唐代就很有名气。唐代斐济《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有“岳州有湖之含膏”的记载。相传,文成公主当年出嫁西藏时,曾带去湖茶。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明代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了今茶名99个,古制造茶名101个,其中岳州出的黄翎毛,岳阳出的含膏冷属古制造茶名。明代张谦德《茶经》也有“岳州之黄翎毛、含膏冷”茶的记载。清代《致富奇书广集》(疑十七、十八世纪问世)又有岳州湖产含膏茶的记载。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有“岳州之黄翎毛,岳阳之含膏冷,唐宋时产茶名”的记载。还引用唐释齐己湖茶诗一首云:“湖为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汇合于乔湖,湖边五座庙,庙前有一湖,现名杨家湖,也就是湖。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湖水面蒸气冉冉上升,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尽散于北岸的茶园上空。茶园地势平坦,水陆交错,土质肥沃,酸度适宜。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把。严格做到随采随制。
北港毛尖制造分锅炒、锅揉、拍汗、复炒和烘干五道工序。
锅炒和锅揉:锅炒主要起杀青作用。杀青前将锅磨光洗净。开始锅温要高,升温至180℃,每锅投叶1-1.5公斤。鲜叶下锅后,先抖炒2分钟,把锅温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钟。当叶子发出清香,茶坯达到三、四成干,再降温到40℃左右,在锅内进行揉炒解块,使茶叶卷成条索,待六成干时,即可出锅拍汗。
拍汗:将茶坯放置簸箕内拍紧,上盖棉套,时间30-40分钟。使茶条回润,色泽变黄,再投入锅内复炒复揉。
复炒:锅温保持在60-70℃,炒至条索紧卷,白毫显露,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
烘干:用木炭烘焙,火温80-90℃,到足干下焙,装入箱内严封,使茶叶色泽进一步转黄。
北港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产品按老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5.鹿苑毛尖
远安县古属峡州,唐代陆羽《茶》中就有远安产茶之记载。清代咸丰《远安县志》记载: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鹿苑茶因产于鹿苑寺而得名,该寺位于县城西北群山之中的云门山麓。据县志记载,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为鹿苑寺僧在寺侧栽植,产量甚微。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便争相引种,遂扩大到山前屋后种植,从而得以发展。现已在鹿苑一带创制出一种黄茶类的鹿苑毛尖。
鹿苑毛尖品质优异,与其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鹿苑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古传的青狮、白象两山为该寺天然卫士,又有云门山麓的锦屏一峰巍巍矗立,颇为壮观,为古刹之天然屏障。登上云门山麓,俯瞰群峰,潺潺龙泉河,犹如玉带回转七曲,逶迤寺前。两岸傍山,茶园分布在山脚山腰一带,满山峡谷中的兰草、山花和四季常青的百年楠树,伴随茶树生长。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红砂岩风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
鹿苑毛尖的鲜叶采摘时间在清明前后15天,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要求鲜叶细嫩、新鲜、匀齐、纯净,不带鱼叶、老叶、茶果。采回的鲜叶,先进行“短茶”,即将大的芽叶折短,选取一芽一叶初展芽尖,折下的单片、茶梗,另行炒制。习惯是上午采摘,下午短茶,晚间炒制。
鹿苑毛尖的制造分杀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60℃左右,并掌握先高后低,每锅投叶量1-1.5公斤。炒时要快抖散气,抖闷结合,时间6分钟左右。炒至五、六成干起锅,趁热闷堆15分钟后散开摊放。
二青:炒二青锅温100℃左右,炒锅要磨光。投入湿坯叶1.5公斤左右,适当抖炒散气,并开始整形搓条,要轻搓、少搓,以防止产生黑条,时间约15分钟,当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出锅。
闷堆:闷堆是鹿苑毛尖品质特点形成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积在竹盘内,拍紧压实,上盖湿布,闷堆5-6小时,促进黄变。
拣剔:主要剔除扁片、团块茶和花杂叶,以提高净度和匀度。
炒干:炒干温度80℃左右,投叶量2公斤左右,炒到茶条受热回松后,继续搓条整形,应用螺旋手势,闷炒为主,借以保持茶条环子脚的形成和色泽油润。约炒30分钟,达到足干后,起锅摊凉,包装贮藏。
鹿苑茶品质独具风格,芬芳馥郁,滋味醇厚,被誉为湖北茶中之佳品。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倍振,饮食大增,即封鹿苑茶为“好淫茶”。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高僧金田来到鹿苑巡寺讲法,品茶题诗,称颂鹿苑茶为绝品。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古今流传的“清漆寺的水(今湖北当阳县),鹿苑寺的茶”,正是对鹿苑茶的赞语。
鹿苑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环状(环子脚),白毫显露,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香郁高长,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净明亮,叶底嫩黄匀整。
6.沩山白毛尖
沩山白毛尖历史悠久,传说,远在唐朝就已称著。清同治年间《宁乡县志》说:“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称为上品。”又1941年《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传说,原密印寺院内有一个老禅师,善作茶,并能识沩山地土、山向,何处产茶最佳。
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衡山、安化两县的昆仑大山脉蜿蜒从西部的桂岩山插入县境,大沩山系桂岩山北支,最高海拔千余公尺,山上有一天然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纵横达10余公里,盛产茶叶。沩山主峰毗卢峰直插云霄,峰上有六大胜景,峰下有唐朝兴建的密印寺。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峰奇山峻,风光秀丽。尤其令人赞叹不绝的要算卢花泉瀑布,一泻千丈,恰似银河落九天,加之境内溪河密布,常年云烟飘渺,罕见天日。故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
沩山年降水量1800-1900毫米,年平均温度1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全年日照为2400多小时。高山茶园土壤为黑色沙质壤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园饱受雾露滋润,不受寒风和烈日侵袭,茶树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
沩山白毛尖清明后7-8天开采,芽叶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采摘时严格要求做到不采紫芽、虫伤叶、鱼叶和蒂把。当天采当天制,以保持芽叶的新鲜度。
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
杀青:用大型平锅杀青,锅温150℃左右,每锅投叶2.0-2.5公斤。下锅后,迅速翻炒,待叶色变成暗绿,即可出锅。
闷黄:杀青叶趁热进行堆闷,堆积厚度10-15厘米,上盖棉布,保温保湿,历时6-8小时,中间翻堆一次,直到全部茶叶均匀变黄为止。闷黄后的茶叶先散堆,然后再轻揉。
揉捻:揉捻时速度宜慢、时间宜短,以保持芽叶匀整,揉至叶缘微卷即可。
烘焙:烘焙是在特制的烘灶上进行,茶坯分次一层层地加在烘折子上,用松柴或枫木文火烘焙,火温控制在70-80℃,每烘可加2-3层,约7厘米左右。待第一层烘至七成干时,再加第二层,第二层七成干时加第三层,直到烘干为止。中间不需翻烘,以保持茶条直而不曲。如果气温低,闷黄不足,可在烘至七成干时提前下烘,再堆闷2小时,以促黄变。下烘后要剔除单片、梗子、杂物,使品质匀齐划一。
熏烟:熏烟是一道关键工序。先在干茶上喷洒清水或茶汁水,茶水比例为10∶1,待茶叶回潮后才上焙熏烟,发烟燃料宜用新鲜芳香的枫果球和黄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烟气浓度,以便茶叶能充分吸咐烟气中的芳香物质。熏烟时间约16-20小时,烘至足干即为成茶。
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7.温州黄汤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
温州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1-1.2公斤,要求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即可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1-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即可包装。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8.皖西黄大茶
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关于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自生自灭。
据古籍记载,明末“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清康熙年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这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末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大茶、黄大茶。
近40年以来,为适应茶叶外销市场的需要,大茶产区遂改制“霍红”、“舒绿”,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黄大茶、绿大茶生产,以满足内销市场的需求。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去也曾有少量生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宜茶。
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春茶要到立夏前后才开采,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鲜叶原料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叶大梗长,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才能制出质量好的黄大茶。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粗放茶叶采摘技术,但“木已成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惯的传统采摘制度和要求。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于清洁的场所,以防红变。当天采的鲜叶应当天制完。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枝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间,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时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进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茶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待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当地人俗称黄大茶:“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这是茶文化中运用夸张手法之一例,生动形象。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它说明制造黄大茶的鲜叶原料长势好,梗长叶肥,内含物丰富。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而难以“鱼目混珠”。
9.广东大叶青
大叶青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他黄茶同。杀青前的萎凋和揉捻后闷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青气涩味,促进香味醇和纯正,产品品质特征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黄茶类,但与其他黄茶制法不完全相同。
大叶青产于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地处南方,北回归线从省中部穿过,五岭又屏障北缘,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温热多雨,年平均温度大都在22℃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甚至更多。茶园多分布在山地和低山丘陵,土质多为红壤,透水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大叶青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
大叶青制造分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五道工序。
萎凋:可用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不论采用哪种萎凋方法,鲜叶应均匀摊放在萎凋竹帘上,厚度为15-20厘米,嫩叶要适当薄摊,老叶可适当厚摊。为使萎凋均匀,萎凋过程中要翻叶1-2次,动作要轻,避免机械损伤而引起红变。室内萎凋,在室温28℃的情况下,萎凋时间4-8小时。大叶青萎凋程度较轻,春茶季节萎凋叶含水率要求控制在65-68%,夏秋茶68-70%。可见萎凋程度与青茶相当,其理化变化程度也大致相似。如果鲜叶进厂时,已呈萎凋状态,则不必要进行正式萎凋,稍经摊放,即可杀青。
杀青:是制好大叶青的重要工序,对提高大叶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肯方法可用手工或机械。现以84型双锅杀青机为例:当锅温上升到220-240℃,即投入萎凋叶8公斤左右,先透杀1-2分钟,再闷杀1分钟左右,透闷结合,杀青时间8-12分钟,当叶色转暗绿,有粘性,手握能成团,嫩茎折而不断,青草气消失,略有熟香时即起锅。
揉捻:一般用中、小型揉捻机。要求条索紧实,又保持锋苗、显毫。揉捻程度不宜太重。以65型揉捻机为例,投叶量约40公斤,全程揉捻时间45分钟,第一次揉30分钟,先不加压揉15分钟,再轻压10分,松压5分钟,下机解块;第二次揉15分钟,先中压10分钟,后松压5分钟,解块筛分出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进行闷堆。
闷堆:是形成大叶青品质特点的主要工序。将揉捻叶盛于竹筐中,厚度30-40厘米左右,放在避风而较潮湿的地方,必要时上面盖上湿布,以保持叶子湿润,叶温控制在35℃左右。在室温25℃以下时,闷堆时间约4-5小时;室温28℃以上时,3小时左右即可。闷堆适度时,叶色黄绿而显光泽,青气消失,发出浓郁的香气。
干燥:分毛火、足火。毛火温度110-120℃,时间12-15分钟,烘至七、八成干,摊凉1小时左右。足火温度90℃左右,烘到足干,即下烘稍摊凉,及时装袋。毛茶含水率要求不超过6%。对于粗老的茶叶,毛火可用太阳晒到七成干,再行足火。
制成的毛茶如果大小、粗细、老嫩不匀,可适当拣剔和筛分,但加工时,力求原身长条和芽叶完整。筛分后按标准样级别拼配。
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10.海马宫茶
“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1925年《大定县志》)。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贵州大定府有位姓简名贵朝的人,在山东文登县任知县时,对茶叶颇感兴趣,感到饮茶能提神,解除疲劳,当他回乡葬父时,带茶籽回大定(即今大方县)海马宫定居种植,加工成茶,饮之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汤色似竹绿,命名“竹叶青”。送大定府鉴尝,深得官府好评,后逐一上送,直至朝廷,岁岁作为贡品。可见,海马宫茶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列为贡品,誉满全国。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茶园三面临山,一面通向河谷,海拔高达1500米左右,山高雾浓,溪水纵横,年均气温13℃左右,全年有效积温4670℃,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为贵州省较寒冷的高湿茶区。然而茶园三面环山却构成一幅天然屏障,阻挡着寒冷空气的侵袭,再加上境内植被茂密,形成小区气候条件独特。而且海马宫茶园成土母质为砂页岩,土质疏松,钾元素含量丰富,达127ppm,pH4.6-4.9,适于茶树生长。
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这与清光绪(公元1890年)《铜仁府志》所说的:“茶叶以背有白毛者佳,宜谷雨前数日采之”相吻合。
海马宫茶加工工艺分杀青、初揉、渥堆、复炒、复揉、再复炒、再复揉、烘干、拣剔等工序。具体做法是:
杀青,在锅径35-50厘米平底新锅内进行,锅温140℃左右,投叶量700克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当叶面光泽消失,茶香透露,起锅乘热进行初揉。当芽叶成条即进行渥堆,就是将茶叶捏成小团,用干净白布包裹好,放在盆内,压紧渥堆24小时。揉捻叶在渥堆的湿热条件作用下,形成了海马宫茶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渥堆好的茶叶,再经反复二次揉捻和炒干,达到揉紧条索、蒸发水分、增进香气的目的。最后的烘干工序是在灶上进行,采用文火慢炕,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以达到香高味醇和足干的目的。
足干叶经过拣剔过筛,剔除粗叶杂物,筛去碎末,分级包装贮藏。加工海马宫茶全过程历时30多小时。
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