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始于唐代,清代纳入贡茶。1956年在德国举行的“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受到“金镶玉”的赞誉,获得金质奖章,1957年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君山银针茶,芽壮多毫,条直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时汤黄澄亮,香气清高,味醇甘爽,叶底明亮。尤其引人入胜的是,用玻璃杯冲泡,芽身吸水,芽头直挺竖立,每一芽叶含一水珠,雅称“雀舌含珠”,又似万笔书天,继而徐徐下沉杯底,宛如群笋出土,刀剑林立,反复冲泡能三起三落,历为古今赞誉。
君山银针的采摘是在清明前后7-10天之内,选择长25—30毫米,并带2-3毫米芽柄,大小长短均匀,茸毛显露而无病虫的单一芽头,并经严格的选剔,作银针的原料。
君山银针为黄茶制法,经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干燥等八道工序,历时72小时制成。
杀青和摊凉。杀青锅温120-130℃,每锅投芽量0.5公斤左右,杀青动作须轻而快,切忌芽头重力摩擦,以免茸毛磨损,造成芽弯、脱毫、色暗,炒约5分钟,当芽软、青气消失、茶香初露为杀青适度。杀青出锅后,将茶芽放在竹盘中,簸扬10余次,摊凉4-5分钟。
初烘与摊凉。茶芽摊凉后,按每锅杀青量均匀地薄摊在3个小竹盘内,放在焙灶上,用炭火初烘。烘温掌握50-60℃,烘中翻动4-5次,烘约5-6成干,再摊凉2-3分钟。
初包。摊凉后的芽坯每1-2公斤用双层皮纸包成1包,装入箱中,放置40-48小时,进行发酵。初包是形成君山银针品质特点的一个重要工序。其目的是使芽坯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被破坏,多酚类化合物和其他内含化合物进行转化。由于芽叶的自动氧化作用,包后24小时左右,温度升到30℃左右时,须进行翻包,以使温度均匀,同时亦为及时散热,控制温度不超过30℃以上。初包以芽色呈黄,有黄茶特有香气时为适度。
复烘。复烘以继续蒸发水分,控制氧化持续进展,在50℃下,烘约1小时,其间每隔10-15分钟翻动一次。复烘量可比初烘多1倍,待烘至7-8成干时下烘摊凉。
复包。复包主要是弥补初包发酵程度的不足,以利继续形成有效物质,复包发酵时间为22-24小时,待色略成金黄色为适度。
干燥。通过上述过程,使特有的色、香、味等品质特点基本形成,然后在烘温50-55℃时,将茶的含水量烘至5-6%时,即成银针茶。(原载《农业科技通讯》1983年2期)
2.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山区。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王褒《僮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号称“天漏”雅安与名山两地之间。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据史料记载:“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远眺蒙顶山,五峰突兀,型似莲花,蒙顶山既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更是我国名茶最早发祥地,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0.8—1万个。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采回的嫩芽要及摊放,及时加工。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 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开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
复包:得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的的得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时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3.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山、金山头;太阳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黄芽产区位于大别山北簏,地处县境西南的深山区,可谓“山中山”。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蟑,山高林密,泉多溪长,三河(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一水(佛子岭水库)浩淼。年平均温度15oC,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态环境优越。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古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是1972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于89年获省优质奖,90年获商业部奖,同年获“七五”星火科技奖,97年获第三届“中茶杯”一等奖。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
黄芽制造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初烘和摊放: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oC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
足烘:温度100-120oC,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霍山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鲜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叶低黄亮,嫩匀厚实。
转载清注明 中国黄茶网 www.yyzzt.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