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是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成品茶具有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的特点。其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等。
黄茶的简介
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是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成品茶具有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的特点。其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等。
黄茶的品种不同,闷黄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湿胚闷黄和干胚闷黄两种。湿胚闷黄就是将杀青叶或经热揉后的揉捻叶进行堆闷,因为含水量高,儿茶素等成分自动氧化块而变黄,如沩山毛尖,经7小时左右即可变黄。干胚闷黄,是初烘干后再进行装篮堆积闷黄,初烘叶含水量较低,生化变化速度缓慢,黄变时间较长,如黄大茶,初烘至七、八成干时装篮闷黄,闷黄时间需要7天左右才能达到黄变的要求。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黄茶的概念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黄茶汤色最明显的特点,茶汤是纯黄色,汤面没有或很少夹混绿色环,黄汤的茶名也是由此得来。绿茶汤色多少透绿色,从汤面的茶杯边缘的绿色环可以看出,黄汤茶色透明鲜亮,与陈化的绿茶汤不同。青茶汤色是橙黄色或金黄色,其色度深浅与黄茶不同。
黄茶滋味与绿茶、青茶也不同,滋味醇厚甜爽,别有风味,要精品细寻,就能识别。
黄茶的外形因种类不同,差异很大,容易混淆不清。有的像白茶类的白毫银针,如君山银针;有的像绿茶类的细烘青,如黄汤;有的像毛峰,如黄芽;有的像绿大茶,如黄大茶。但总的来说,虽然形状各异,其色泽都有所偏黄。
在制茶过程中采用闷黄技术,创制黄茶时代,大约在1591年以前。明朝许次纾《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用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者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就,辄笋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与现时黄大茶的同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特征;其二黄大茶的制法早在16世纪之前就有;其三由于不善制茶,绿变黄茶。于是,人们发现炒青绿茶在杀青或柔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滋味转醇和,由认识到实践,黄茶的制法便应时而生了。
黄茶的制法界于绿茶和黑茶之间,与绿茶不同是多一个闷蒸工艺,与黑茶不同是闷堆的温度和程度的差异,其品质也界于两者之间。汤色的色度深浅不同,滋味的醇和程度不同。
黄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工序,闷黄技术措施因茶叶种类而异。有的在杀青后趋热闷黄,如台湾省的台北黄茶;有的在揉捻后闷黄,如浙江的黄汤和湖南的沩山毛尖;有的在初干后堆积闷黄,如黄大茶;有的在炒干过程中交替进行闷黄,如纸包低温闷黄的君山银针;有的炒干摊放相结合闷黄,如霍山黄芽。
综上所述,能称之谓黄茶的茶叶品质,不仅在叶的外观色泽发生黄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叶的内含物质的转化。而这种黄茶品质的形成与黄茶特殊的制茶技术是分不开的。因此,黄茶的概念依制法和品质作为依据,则是比较科学的并能被人们逐步接受承认的一种概念。
黄茶的特点
黄茶的初制与绿茶基本相似,但由于黄茶在干燥前后增加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使酯型儿茶素大量减少,导致黄茶香气变纯,滋味变醇。黄茶按鲜叶老嫩的不同,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种。
黄芽茶可分为银针和黄芽两种,前者如君山银针,后者如蒙顶黄芽,莫干黄芽等。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君山。君山银针全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其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称“金镶玉”。内质香气清鲜,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杯底,状如群笋出土,又似金枪直立,汤色茶影,交相辉映,极为美观。
黄小芽的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一、二叶。有湖南的沩山毛尖和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茶,浙江的平阳黄汤,皖西的黄小茶等。
黄小芽的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主要有安徽霍山黄大茶和广东大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