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树进行修剪是为培养出高产优质的树冠结构,茶树修剪方法大致可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五种。
茶树的定型修剪指对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也包括衰老茶树改造后的树冠重塑。一般来说,常规茶园定型修剪需要经过3~4次。第一次在茶苗达到2足龄时进行,如果茶苗生长良好,也可在1足龄时进行。茶苗粗度应超过0.4cm),苗高达到30cm,有1~2个分枝,在一块茶园中达到上述标准的茶苗占80﹪时,便可对该茶园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一次定型剪的次年,即3足龄时进行。此时树高应达40cm,剪口高度为25~30cm。第三次定型修剪是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后一年左右进行,修剪高度是在第二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cm左右。若进行第四次定型修剪,可再在第三次定型修剪后的一年进行,修剪高度在第三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cm左右。若幼年茶树在进行3~4次定型修剪后,一般高度达50~60cm,幅度达70~80cm,可以开始轻采留养,采摘时留大叶2片,以继续增加分枝,待树高达70cm以上时,按轻修剪要求培养树冠。
重修剪或台刈后的茶树也需定型修剪。重修剪茶树一般离地在高度约40cm处修剪,为幼年茶树第二次定型修剪的高度。因此,可在剪后1年,用篱剪或修剪机,在重修剪的剪口上提高约10~15cm修剪。台刈茶树约在3~20cm处将地上部全部剪除,在台刈后的第二年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可离地40cm,翌年可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上年切口上提高10~15cm。以后与幼年茶树一样,采用留养轻采、轻剪,逐步培养树冠。
轻修剪是在完成茶树定型修剪以后,培养和维持茶树树冠面整齐、平整,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便于采摘、管理的一项重要修剪措施,实践中还可更细地分为修平、修面等不同名称。
修平只是将茶树冠面上突出的部分枝叶剪去,整平树冠面,修剪程度较浅;修面则普遍剪去生长年度内部分枝叶,程度稍重。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品种、茶树的生长势等差别较大,轻剪程度必须根据茶园所在地的具体情况酌情加以应用。
深修剪是在茶叶产连续下降,树冠面处于衰老状况下,才实施深修剪。深修剪几年进行一次,视各地茶园条件而异。大体上每隔5年左右进行一次深修剪。
在轻、深修剪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进行请蔸亮脚(疏枝)及边缘修剪,这是针对成年茶树树冠比较郁闭,行间狭窄的情况下而采取的辅助性修剪措施。
重修剪的对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树和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的生育能力、树冠上有一定绿叶层的茶树,以及旧茶园中树龄虽老,但管理水平尚高,主枝和一、二级分枝尚壮,而上层分枝枯枝多,枝干灰白,新梢细小,对夹叶形成比例高,采取深修剪已不能恢复生长势的茶树。一些因常年缺少管理,生长势尚强,但树体太高,不采取较重程度的修剪办法,已不能压低树冠,严重影响日后生产管理的茶树,也都采用这一修剪方法。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离地面高度30~45cm的主要骨干枝。
台刈的茶树必须是树势十分衰老,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复树势,即使增强肥培管理产量仍然不高,茶树内部都是粗老枝干,枯枝率高,起骨架作用的茎秆上地衣苔藓多,芽叶稀少,枝干灰褐色,不台刈不足以改变树势的茶树。台刈一般采取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