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岳阳茶馆是中国茶馆业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地方茶馆。元代李德载的小令《赠茶肆》称:“金樽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酒瓯,声名喧满岳阳楼,夸妙手,清士便风流。”可见岳阳古城的茶肆早就名满天下。明代诗人谭元春也对岳阳茶馆作了如下描述:“临湖不饮酒,爱汲柳家井。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上世纪三十年代湘籍作家叶紫在《岳阳楼》一文中也提到:“由一个车夫的指引,跨上那岳阳楼隔壁的一座茶楼……茶博士送上两碗顶上的君山茶。”
岳阳自古产好茶,茶肆业即顺其而生。岳阳老城区茶巷子也由此而来。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茶巷,西通上正街,东通观音阁,长二百六十步。”与茶巷子毗邻的是紧靠洞庭湖的鱼巷子和南岳坡码头,劳累一天的人们经常来这里喝杯茶,消除劳累。不过来茶巷子饮茶的更多的还是普通市民,也有文人墨客和往来商贾。茶馆内一般设有茶桌、睡椅等,选用盖碗或瓷杯泡茶,其茶叶多为绿茶。茶馆除喝茶消闲外,还可以听书赏曲,茶客品茗之余,兴之所至,也可清唱几段大戏(巴陵戏的别称)。1949年5月,两家茶楼业主合股将茶巷子一新茶馆改为戏院,成为巴陵戏剧院前身“岳舞台”。从此使茶巷子成为当时岳阳城最为繁华热闹的一条街。据记载,1949年,包括茶巷子在内的岳阳城区拥有茶馆40家,华容县城亦有30多家,临湘县5家。1950年,岳阳城区茶馆发展到62家。1956年公私合营后,大多数专业茶馆或合入熟食餐饮,或关门歇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市场活跃,经济繁荣,茶馆又有所恢复。经过20多年发展,茶楼业出现全新发展阶段,店堂装潢更加舒适、豪华、典雅,而且出现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态势。有的装修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过千万。现时的岳阳茶馆已经成为人们谈生意、会朋友、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岳阳茶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这我市作为全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茶馆业将更加沿着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今日巴陵胜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衍)
【相关资料】
《岳阳市茶巷子的来历》,见陈奇志、赵丈田著《湖南茶文化》第7章第9节,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