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湖南茶叶重要产区,也是中国黄茶代表性产地,尤以君山银针、北港毛尖为最,堪为中国历来黄茶中的臻品。
岳阳是一片适合黄茶生产的地方,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岳阳悠久的产茶历史与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1、悠久的产茶历史
岳阳的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二妃由蛾皇、女英追赶至君山,闻舜帝崩于苍梧之野,抚竹痛哭,泪洒成斑。其后,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自此,君山产茶,茶中传情。《唐史》载:文成公主带“ 邕湖含膏”茶入西藏。“ 邕湖含膏”实际上就是岳阳盛产的中国黄茶。洞庭湖畔雨量充沛连绵起伏的山峦,土壤肥沃种植约10万亩优质名茶,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叶是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临湘种茶面积12万亩,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新中国成立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迅速,有平江高标准良种茶基地,湘阴生态有机茶全国示范基地,汩罗市、屈原行政管理区是红茶出口基地。这里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产茶地域广布。
2、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岳阳茶史悠悠千年,浓墨重彩,风韵传存。唐代僧人齐已诗《谢邕湖茶》,“ 邕湖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腊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据瑶学专家考证,春秋战国时,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人入湘不久,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因此有瑶民的《千年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物以稀为贵,“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下江南时(1871·乾隆四十六年),品尝君山茶后,即下诏岁贡十八斤。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晋商改用“两湖茶”(主要是临湘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羊楼洞的茶叶),自此,龙窖山茶区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来岳阳视察并品尝君山银针赞不绝口。1958年临湘举办全县曲艺汇演,忠防镇民间艺人、现代中国曲艺作家协会会员袁延长,登台演唱了《卖茶歌》。次年袁延长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所演唱的《卖茶歌》获得优秀节目奖;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王长安演唱的《卖茶歌》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从此,这首饱含湖湘人民浓烈情感的民歌便风靡全国。可见岳阳茶文化的丰厚底蕴。
3.岳阳黄茶的现状
岳阳市现有茶园面积25.7万亩,全市10个行政区都出产茶叶,《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公布的17个茶叶优势区域县都在岳阳。其中岳阳市君山区启动了以君山银针生产基地为核心的环洞庭湖万亩黄茶建设工程,与此同时万亩幼龄良种有机茶园也即将分批投产。全市现有茶叶加工、经营企业300多家,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人员近10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0%。目前,岳阳全市茶叶综合产值已接近35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自2008年岳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起,在岳阳市四大家班子领导的强力支持下,全市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君山银针”、“湘阴兰岭”、“平江九狮寨”、“岳阳洞庭春”、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成长。其中君山银针公司开发出来的黄金饼、黄金砖等黄茶新产品最引人注目,在国内外市场引起了轰动,出现了抢购、断货等情况,发展态势异常兴旺,率先在全国引发黄茶消费热。
如今黄茶成了岳阳市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魅力湘茶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