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学校 >> 学校动态 >> 内容阅读

陈奇志:“道”与“中国茶道”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道”与“中国茶道”

作者:陈奇志

  “道”是什么?“道”究竟相当于客观世界中的什么东西?按照老子的理解,“道”或“无”就是万物的“共相”。《老子》的宇宙观,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因为“道”就是“无”,实际上只有两个范畴:有、无。“无”就是无名。不能说“道”是什么,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无名。硬要说“道”是什么,那它就是有名,就成为万物中之一物了。《封神榜》上说,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象”,可是“四不象”也有个象,那就是四不象。“道”可以说是“万不象”,但是“万不象”也有一个象,那就是“万不象”。“万不象”就是无象之象,即为“大象”。这个“大象”,虽然无象,但可生万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混成之物,就是无物之物。无物之物,无象之象,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在《老子》中的宇宙观中,“道”是一种主观的虚构,可谓是一个“惟恍惟惚”、“玄之又玄”的哲学范畴。

     “茶道”是什么?当今一些茶文化学者,将“茶道”一词,各自表述,众说纷纭;也有学者认为“茶道”是不能定义的,一旦定义就会破坏茶道之美,茶道周围的神秘光环就会立即消失。老子的“道”很玄,如果“茶道”中的“道”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也这么神秘兮兮,那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就做不下去了,“茶道”就只能是几个学者在书斋中考究的神秘学问了。我在《湖南茶文化》书稿给茶道下了一个定义,在于抛砖引玉。茶道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茶道”指茶事活动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广义的“茶道”还包括茶叶的生产、贮存、经营、烹煮、品饮的方法和原理。

     为何提倡品茶悟道?茶中肯定有道,但非茶之物亦有道,万物都有“道”。我们要想“品茶悟道”,必须对中国哲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否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品茶,也不可能品出“道”来。既然万物都有“道”,为何只说“品茶悟道”,不说“吃饭悟道”、“坐车悟道”,因为品茶提供了“悟道”的理想环境,慢慢品茶,细细体会,静静琢磨,“茶”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非智慧本身。

     “中国茶道”是一门独立学科吗?我认为目前还算不上,理由有四点:一是“茶道”没有一个标准定义,“茶道”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什么都涉及,什么都没研究透,“茶道”成了“茶文化”的别名。三是缺乏独特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与茶学“嫁接”,古代哲人、文人大都成了茶人,这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四是学科架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就目前研究现状,这门学科只能取名为《中国茶与哲学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改称《中国茶道》或《茶哲学》。

    但“中国茶道”是一门“潜科学”,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没有“中国茶道”就没有中国茶文化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失去我国茶产业的灵魂。否认中国茶道的存在,会阻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林治先生对中国茶道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茶道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不久以后,有林治等一批茶文化学者的研究与倡导,“中国茶道”必将成为“茶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饮茶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
【载中国名茶网 http://www.zgmcw.cn/]

【相关文献】

《老子》中的宇宙观
【引自: 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二册》1983年修订本44-52页】
  在《老子》中,有一句话,可以把《老子》有关于宇宙观的各章都贯穿起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从这句话的字面上看,各章都是这样说的。“道”就是无,也是各章都承认的。这样说起来,《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因为道就是无,实际上只有两个重要范畴:有,无。不仅在《老子》中是如此,在后来的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
  一般地说,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对于有、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实际上《老子》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形成为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带有原始宗教性的说法。譬如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章)有的原始的宗教,从人的生育类推天地万物的生成。人的生育,靠男性的和女性的生殖器。有的原始宗教以男性生殖器为崇拜的对象,认为有一个生天地万物的男性生殖器,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生出来的。《老子》在这里所说的“牝”,就是女性生殖器。它所根据的原始宗教,大概以女性生殖器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女性生殖器,所以称为“玄牝”。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玄牝”中生出来的。“谷神”就是形容这个“玄牝”的。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所以称为“谷”。玄牝又是不死的,所以又称为“神”。照这个说法,《老子》是认为有一个中空的东西,万物都从那里边生出来。《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橐籥”就是扇火用的风箱,它的中间是空虚的,可是运动起来,可以扇风助火。这个风是没有穷尽的。只要它运动,就有风生出来。这就是所谓“动而愈出”。第六章所说的“緜緜若存,用之不勤”,也是这个意思。都是认为有一个中间空虚的东西,可以生出无穷无尽的东西。中间的空虚是“无”,无穷无尽的东西是“有”。这种说法的意思,也是说有生于无,但是说法比较粗糙,有点像原始的宗教。
  第二种说法的主要意思还是“有”生于“无”,但是说法比第一种精致得多了。第一种说法的意思,虽然也是“有”生于“无”,但是它还没有“有”“无”这两个概念,“有”“无”这两个概念是两个相当高度的抽象的概念,第一种说法还不能有这两个概念,它只能想到,具体的中间空虚的事物如女性生殖器或风箱之类。第二种说法,有了“有”“无”这两个概念,这就进步得多了。
  第三种说法,把“无”理解为无名,“无”就是无名。不能说道是什么,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无名。一说道是什么,那它就是有名,就成为万物中之一物了。《封神榜》上说,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象”,可是“四不象”也有个象,那就是四不象。道可以说是“万不象”,但是“万不象”也有一个象,那就是万不象。“万不象”就是无象之象,即为大象。这个“大象”,虽然无象,可是能生万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这个混成之物,就是无物之物。无物之物,无象之象,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先是祖先之先。这个道,照定义就是只能为先,不能为子。
  这样说起来,道和无可真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了。但是,在客观世界中,究竟相当于什么,还是一个问题。
  上面所说的第三种说法,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照它的理解和解释,道或无就是万物的共相。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象之象,就是因为它是一切象的共相。比如:无声之乐,就是一切音的共相。它既不是宫,也不是商,可是也是宫,也是商。一切万物的共相,就是有。它不是这种物,也不是那种物,可是也是这种物,也是那种物。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有,所以有就成为无了。这个有无是“异名同谓”这四个字是《老子》第一章的主要之点。帛书本保存了这个读法,这是帛书本之所以特出于众本之处。懂得了这四个字,就可以懂得上面所说的第三种看法的要点。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1章,“此两者”以下依马王堆帛书本)意思就是说: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称谓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互文见义。妙,帛书本作眇,有苗头的意思。陆德明《释文》说:“徼,边也”有边沿、极限、归宿的意思。用常无这个范畴观察天地万物的苗头。用常有这个范畴观察天地万物的边沿、极限、归宿。常有和常无出于一个来源,是异名同谓,虽然是两个名词而说的是一回事,这就玄而又玄了,虽玄而又玄,不容易懂,可是天地万物苗头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有”“无”是异名同谓,这真是不容易懂,“玄之又玄”。先说我的解释:“有”是一个最概括的名,因为最概括,它就得是最抽象,它的外延是一切的事物,它的内涵是一切事物共同有的性质。事物所有的那些非共同有的性质,都得抽去。外延越大,内涵越少。“有”这个名的外延大至无可再大,它的内涵亦小至无可再小。它只可能有一个规定性,那就是“有”。“有”就是存在。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就是存在,就是“有”。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就不在话下,不必说了。但是,没有一种仅只存在而没有任何其它规定性的东西,所以极端抽象的“有”,就成为“无”了。这就叫“异名同谓”。“有”是它,“无”也是它。
  懂得了这个道理,《老子》中的别的章似乎是难懂的也就不难懂了。例如《老子》说:“道之
无标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