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资讯 >> 岳阳茶博城 >> 内容阅读

《一支千两轰动台湾》读后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点评者:刘联益点评:千两茶不仅仅轰动了台湾,而且轰动了亚洲,轰动了全球华人世界。古有卢仝七碗茶诗,今有《千两茶道情》,这是历史的进步,是茶文化的进步。没见过千两茶者是“茶盲”,不爱千两茶者不算真正的爱茶人。

    【附录】一支千两轰动台湾前些日子,每年都要到武夷山制茶的台湾茶人曾至贤先生给笔者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他的行踪。这个痴茶不改的前新闻工作者是著名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的作者,这本书把出自安化的千两茶推崇到“世界茶王”的地位,在两岸三地和东南亚引起了轰动。他曾给笔者发过许多关于茶的邮件,其中有一篇《揭开千两茶神秘面纱》,记叙了公元2000年12月14日在台北呼林茶业博物馆支解一支“雁冬”千两茶的盛况,文辞优美,激情澎湃,洋溢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华茶人对于千两茶这一茶中瑰宝的感情。 “君不见千两之茶湘江来 奔流到世千古绝……”这是至贤先生文章的开篇赞语,千两茶是不是要途经湘江运销各处,尚待考证。写成“资江”或许更确切,但无关宏旨。文中说,在台湾前“中华茶联谊会长”吕礼臻协助下,曾至贤等人分别于2000年12月14日和2001年1月支解一支“雁冬”茶行的古董千两茶、一支“华堂”茶行的古董千两茶。实际上,雁冬和华堂都是千两茶的踩卷师傅,或说是执小杠的掌作师,一个叫杨雁冬,一个叫李华堂,都是安化县江南镇人。杨雁冬前些年已经作古,李华堂尚健在,但已经做不动茶了,他们的儿子杨卫民和李合其如今子承父业,都是安化踩制千两茶的高手。“雁冬”“华堂”是写在千两茶篾片包装上的,曾先生他们误认为是茶行的名字。曾至贤说,支解千两茶,是“我们完成了一个时代大任务,不失为茶人对二十世纪的一种回馈及对历史的交待。”他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1、第一个步骤是七手八脚除掉麻布及胶袋。2、逐一剪开千两茶第一层包装竹篾。3、退出竹篾之际,突然一道阳光射入,让老古董带有年代风华。4、竹篾之后,千两茶上披上一层棕榈,深入分析应是为防尘,防湿等保护效果。5、千两茶筑封过程繁复,带着审美观念,棕榈之后,以一层竹叶披肩,犹如让它披上一件漂亮竹衣。6、掀开竹叶,尘封半个世纪的千两茶,以沧桑面貌重新与茶友对话。打开后,布满‘金花’,与书上记录相互对映,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此外,千两茶经过解剖后,有些断裂后犹如秀丽山川、或高低起伏的山岳,在摆设上也可以成为盆景来欣赏……” 在至贤先生的叙述里,“竹叶”应当是箬竹叶,而金花“布满”之说,则大可存疑,这不是古董千两茶应有的特征。或许,是台湾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了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不少当时采制的千两茶流入了台湾,会不会误新为旧呢?但在曾至贤先生的描叙里,那就是经历了五十多年岁月沧桑的千两茶。在台湾茶界唯一获过“薪传奖”的“国宝级”茶仙潘燕九,做了一首《千两茶道情》,曾至贤先生的文中做了记载:“一盏金浆琥珀汤,入口润吻甘舌本;二盏温香透鼻醒脑门;三盏胃根暖;四盏五盏连六盏,四肢气旺五脏六腑清;七盏吃了,时空倒流转。瞬眼间,但见,美人昭君出塞去,大漠遥传驼铃声;又见,公主文成入蕃时,雪山掠过牦牛影;八千里路云和月,蓬莱仙岛共婵娟;九绝茶山橡笔横飞写道情,一根茶王千两柱,百万黄金价。要知道此是,汉唐皇家督造嫁妆物,寻常百姓那得几回尝。游戏人间只此一趟,何况是五十龄的春色种,茶仙劝曰:当下,当下。”

(资料来源:益阳日报 记者 卢跃 通讯员 李建国)

无标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