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湖南日报》2007年6月28日发表璩(qu)毅的文章,题目是《一个字的跨越:从茶叶到茶业》,读后有些感想,想与网友交流。湖南媒体该为湖南茶业作点好事了。
中国名茶网在2007-2-8发表了一位网友的文章:《湖南媒体该为湘茶作点什么?》,批评《潇湘晨报》不宣传湘茶而神化云南普洱茶,这位网友的文章也道出了湖南茶人的心声。现在云南普洱茶在全国媒体(云南除外)的炮轰下倒了,湖南媒体的态度也跟着变了。这是湖南茶人的幸运,湖南茶业有希望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也许感化了湖南记者的心。一股浓浓的茗香,从虚拟世界弥漫开来。今年五月,国际茶业大会莅临长沙,湘茶的演出成为网上最为热议的话题。从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到国内最大的个人交易平台 淘宝网,相关图像和文字,冲泡出了湘茶的新香和余味。
“黑茶价格堪比黄金!”中国食品工业网上的一道帖子,迅即成为一条最为吸引眼球的新闻。这条网络新闻披露的是,400克一块的桃源黑茶,竟卖出1.28万元天价。网上的精彩还在继续。会后,来自国内外的订购者、代理商亲往安化、桃源、沅陵,“简直快把门槛挤破了!”生产厂家感受到了网络的力量。从未走出国门的桃源县紫艺茶业有限公司,竟“捡”了500万元的外销“馅饼”。 58家本土茶业企业参展,数千万的内外销订单。湘茶,是否开始了新一轮中兴?
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网站论坛上的一道帖子,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传统产茶大省湖南,从茶叶到茶业,将如何实现新的跨越? [评论:标题《一个字的跨越:从茶叶到茶业》费解,茶叶是茶业的物质基础,没有茶叶哪有茶业?怎么可能由茶叶跨越到茶业?“从茶叶到茶业的” 跨越是外行话,茶学界没有人这么提。通读全文,标题宜改为:《一个字的跨越: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 衰也品质,成也品质十多年的深寒,犹如醍醐灌顶,湘茶顿悟:成也品质,衰也品质。茶为国饮,湖南为先。湖南地理位置优越,纬度适中,适宜茶叶生长。北茶野香清爽,南茶醇香甘厚,而湘茶两者兼备。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认为湖南种植茶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评论:什么是北茶?什么是南茶?湘茶是不南不北的“中茶”吗?“野香”是什么香?茶叶还有“家香”吗?中国茶学从来没有“北茶野香清爽,南茶醇香甘厚,而湘茶两者兼备。”之说。
记者的外行话让人捧腹大笑。 “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认为湖南种植茶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句话没错;但第一、二句与第三句连起来写,读者会误认为第二句话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提出的新观点。]打开网页搜索湘茶历史,扑鼻而来的缕缕茶香,让人沉醉。拥有数千年种茶、制茶、饮茶历史的湖南,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摊开历史长卷,名茶不胜枚举,宋代的“芙蓉青茶”,明清时代的“天尖”、“供尖”和“潭州铁色”等茶中珍品,均出自湖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湘茶更是名噪一时,茶园面积达2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年产量突破8万吨,仅次于浙江。
[评论:文章说:宋代的“芙蓉青茶”、 明清时代的“天尖”、“供尖”和“潭州铁色”等茶中珍品,均出自湖南。 “供尖”写错了,应为“贡尖”, “芙蓉青茶”和“潭州铁色”没听说过,许多贡茶名字没有点到,这一段讲了不少外行话。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渠江在湖南安化、新化之间。查其它资料,未发现茶名“渠江铁色”,仅见“渠江薄片”茶名。湖南最有名的贡茶是唐代的岳州“邕 湖含膏”,
记者没听说过?此外,“名噪一时”为贬义词语,形容湘茶不适合。历史不能停滞。你可能无法想象,开水烫、手揉脚踩及太阳晒的土方法,还在我省一些地方上演。原始的制作工艺和简陋的加工设备,将湘茶品质逼向了死胡同。你更加无法想象,年龄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茶树,还在为茶厂供应着不再鲜嫩的“鲜叶”。拿古丈毛尖来说,不少加工企业只配有一台复干机,集杀青、烘干、复干于一体,至于揉茶工艺则完全依靠手工。而地处河南的信阳毛尖,早已在70多条茶机械加工生产线的轰鸣声中,年产优质干茶近200万公斤。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湘茶霸主地位江河日下,茶叶产销形势日益严峻,茶叶库存增加,“卖茶难”引发行业集体性萎缩,茶园种植面积锐减至140万亩,产量降至5.5万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茶区出现弃采、封园现象。我省一位茶业专家在博文中回忆,当时全省约有80%的茶叶生产企业出现亏损,累计亏损额达2亿元以上。茶树老龄化,是这篇博文谈及的要害。我省的茶园大都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产期已过,茶树品种良莠不齐,且多为中低档次的群体品种,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极少,仅占茶园面积的10%。湘茶的重新起跑,必须从重塑品质开始。省茶叶研究所的一个数据,正从网上传播开来,它印证着湘茶品质改良的方向。从上门推销200万株良种茶苗鲜有人问津,到3000万株被抢购一空,五年内,该所在良种茶苗销量上实现了“井喷”式发展。茶树品种改良,茶叶基地建设,对湘茶重振而言,意义深远。
今年五月,在长沙县百里茶廊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第一条绿茶炒青自动化加工线正式投产运行,每分钟可以生产精品有机成茶186斤。走进一个900多平方米的无菌生产车间,很难再看到工人的身影。“先前需要130人手工制作,现在仅需要一人操作。”指着眼前这套斥资2000多万的进口设备,公司董事长汤宇踌躇满志。这条自动化程度甚高的生产线,将帮助他实现一个茶企出品名优绿茶的十年之梦。
[评论:评判一家企业,“衰也品质,成也品质 ”的说法正确,但对于全省茶业不适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茶叶主渠道基本垮掉了,供销社系统的茶叶公司和外贸系统的茶厂大都散了伙,这是体制问题,不是茶叶品质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茶叶品质是现在的所谓名牌无法达到的。]从品名转身品牌以“黑马”身份成为茶业大会焦点的黑茶,无疑给湘茶振兴注入了新的思考。
品牌,是横亘在中国茶与世界市场之间的深壑。塑造一个品牌,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岁月的磨练。作为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接受与认可。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茶叶已脱离商品本身,打上了精神层面的烙印。“茶是中国给予世界的礼物,茶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美国茶业协会主席在博客上如此评说“中国茶”。英伦大陆刮起的立顿红茶风,让湖南茶商更加清醒。立顿虽未栽植一株茶树,却依旧成为消费者热衷的全球第一茶品牌。茶叶销售只重产地、品名、不重品牌,是湘茶难以称雄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茶叶,95%以上在给别人做品牌。”湖南三利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阳的感慨直指国茶“痼疾”。网上的一次调查,让湘茶无比尴尬。我省茶叶品种成百上千,但广大湖南网民,却回答不出一个能在全球叫响的品牌。与“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相比,“君山银针”虽名满天下,但它只是品名,而非品牌;只闻其名,难见身影。
[评论:湘茶也有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君山”即将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记者没听说过?] 有网民建言:在众多传统名茶和创新名茶的基础上,湖南茶叶能否打造出传世品牌?由红到绿的一次转身,让湘茶找到新的舞步。红茶,一度身为湘茶主打出口产品,年出口量曾高达2.5万吨,因没能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而在国际市场日渐萎缩。痛定思痛,湘茶出口不再为他人做嫁衣。2006年,湖南绿茶出口1.37万吨,出口金额2309万美元,居全国第三。销量同比下降10.02%%,创汇却增长上升5.12%,品牌营造出一条更科学长效的出口模式。网络媒体对湘茶的关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沙漠之舟”、“猴王”、“湘丰”等湘茶品牌展示图片,在网上一度广为流传;而城市掀起的黑茶消费热,在网上同样刮起了一阵“黑旋风”。早在十多年前,日本专家就发现,优质黑茶具有消脂减肥、降血脂等多种保健功能。于是,曾经的边销黑茶,如今不仅成为都市时尚一族的饮品,还跨出国门,走向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 “湖南找到了适合茶叶生产的战略思路,黑茶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谈及黑茶,陈晓阳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放眼国际市场,三利进出口有限公司与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激情碰撞,擦出绚丽火花。授权“中茶”牌商标开发湖南黑茶,中茶公司相中的不仅仅是三利的实力,更是湖南黑茶深厚的文化魅力。
[评论: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不卖茶叶卖商标,在云南"中茶"牌普洱成了“过街老鼠”,湖南茶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商标?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湖南黑茶的“姻缘”,让网民们想起了那似曾相识的普洱传奇,“她也曾受到‘中茶’品牌青睐,嫁入豪门后身价倍增。而历史更为深远的黑茶,携手‘中茶’,让人萌生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