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要“创意”更要“创艺”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目前,“创意”这两个字在世界范围内热得有点发烫,无论在它的诞生地英国,还是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创意”大都均和文化产业组合在一起而发展迅猛。在中国茶文化界,“茶艺”也开始走上了“创意”的表演型发展之路。无论是在国际茶文化的舞台上 ,还是在国内茶博会上,五彩缤纷的“创意”表演型茶艺都让大众一饱眼福,甚至震撼心灵。茶艺表演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生活型茶艺转向有独创的表演型茶艺。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很好途径(有众多外国人因观看中国茶艺表演而喜欢上了中国茶),并为之大声叫好。然而,叫好的背后 却有诸多的困惑表情——中国茶艺除要“创意”之外,还缺少“创艺”。
关键词:中国茶艺、创意、创艺
中国茶艺:品茗观赏艺术
有必要先声明一下,在茶艺的三种类型中(生活型、经营型和表演型),本文特指表演型茶艺,而非以茶叶种类来分、以冲泡方式来分、以地域来分、以民俗来分、以时期来分……等分类的类型。也就是以技艺和艺术相融型经过艺术加工的且高于生活的茶艺表演。表演型茶艺较之其它“茶艺”,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具艺术性。目前已发展为一种新型“文艺形式”,它是通过对茶叶的冲泡、品饮等一系列的形体动作,反映的一种生活现象,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节,讲究舞台美术和音乐的配合,在使人得到感染和启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一种遐想放飞 。我想,在本文作主题剖析前,仍有必要阐述一下何为“茶艺”以及 “茶艺”由来背景。
(一)“茶艺”何来?
我最早从字面上认识“茶艺”一词是从陈文华教授所著《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了解的:“‘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于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由此而后,“茶艺”这一名词被大家广泛接受。又先后登陆香港、澳门及大陆。那么,究竟这“茶艺“是谁最先提出的,谁第一个导入大陆的?无外乎集中在台湾的娄子匡、范增平、吴振铎等三人身上。对此我曾先后当面请教陈文华、余悦和范增平三位专家,仍存有争论,好在无关乎本文主题,在此不作议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范增平先生是把“茶艺”从台湾带到大陆的第一人(第一站是在上海)。至于为何要称“茶艺”而不作“茶道”论?“茶艺”又是怎样确定下来的?范增平先生是这样解释:“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
究其“茶艺”之源,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中国早期所谓的“茶艺”概念并无深刻内涵,只是从“泡”的手艺为出发点,并无从“品”的艺术体现。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宋代陶谷《茗荈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曰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茗荈录•生成盏》又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向者,茶还通神之艺也。”北宋陈师道撰《茶经•序》载:“经曰:‘茶之否藏,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出。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 虽然陈师道把“茶艺”比之“下”,比之“末”,而德为本,但不管怎讲,陈师道的“茶之为艺”之说,则首开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之先河。
(二)茶艺何解?
什么叫“茶艺”?当今茶文化界专家的解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而非常明确的定义。
台湾的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台湾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盏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台湾的茶学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 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认为: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艺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论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文化学者马守仁认为:“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马守仁先生还把茶艺归纳为“五美”——形式美、结构美、动作美、环境美、神韵美”。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认为:“通俗地说,茶艺就是论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学专家童启庆教授认为:“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道专家滕军教授认为:“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的好呢?还是广义一些的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学专家丁以寿先生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茶艺文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艺术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茶文化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茶艺’是研究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过程。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以及这六要素协调与组合”。 无论怎样对“茶艺”评说,或是各自对“茶艺”表述的差异性,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茶艺”的狭义之说。也就是:“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并且也已正式写进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用于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程。而我认为,“茶艺”正是上述泡、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门类看待。而这种形式也正是通过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茶艺,即是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茶艺是用茶和茶具及水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