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丈田
在我国,茶进入寻常百姓家,大概从两汉时期就开始了。不过,那时的饮茶,还只是把它作为利病之药,大叶煮饮。到了唐代,人们逐渐把自己的思想情趣融进了饮茶的过程中。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颜真卿)。“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李嘉佑)。“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孟郊)。这些出自唐代文人手中的茶联,有如撒落民间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至今仍闪闪发光。茶联倾泻了许多文人的思想感情,如郑清之写的一副对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作者家境清贫,只能以茶会友,以茶留客。以禁抽鸦片而流芳百世的清代功臣林则徐,在福州贡院的题联,亦有“观人观我”之意:“攀桂天高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视名利为杯水,写有一联抒发自己的思想:“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我国古代开设茶馆、茶座之风盛行,常常以联招引顾客。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引进来”。据说茶馆一直生意兴隆。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其实,在我国许多厅堂、居室也常挂茶联,特别是进行茶事活动和交谊活动的厅堂、悬挂茶联,既体现以茶会友的思想,又能增添茶座风光。杭州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杭州“茶人之家”联:“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成都望江楼有一联,取材于楼,镶嵌得体。联云:“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清·何绍基),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吟朗这一副出自郑板桥笔下的杰作,仿佛看到了在山中烹茗煮茶的张天师,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是广告却胜似广告。“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威廉写有一联:“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把柳毅井水、君山名茶融为一体,把全国名茶君山银针的产地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勾勒出来,无愧为茶联中的上乘之作。欣赏一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那样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原载:《茶人之家》1992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