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丈田
品茶,是在饮茶过程中细细品缀,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式,其妙趣难以言传表达,这种重在意境的品饮方法,把饮茶变成了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茶的色、香、味、形,以及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成份,都是通过用水冲泡后,以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提供给人们享用的,所以,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因此,从茶圣陆羽开始,历代茗家都十分重视水。归纳起来看:
一是强调水源。如:“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陆羽·茶经)。“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陈眉公《试茶》)。
二是强调水质。要求水味要甘,“水泉不甘,能损茶味”,乾隆皇帝是一个品茗行家,他游江南时,用虎跑水泡龙井茶,味极甘甜,后来定为天下第一泉。其实,中国有许多天下第一泉,唐代陆羽用庐山谷帘泉泡茶,味极甘香,因此,自唐始,谷帘泉便有了天下第一泉之称。
三是要求水软。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写了宝玉、黛玉、宝钗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妙玉亲手泡茶待客,泡的是君山老君眉,煮的是陈年梅花雪水,盛器是古代珍玩。现代科学认为,泡茶用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铁离子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超过8毫克的称为硬水。除蒸馏水外,在自然水中只有雨水和雪水可称得上是软水,井水、湖水、河水大都是硬水,溪水介于中间,所以溪水也是上等的泡茶水。
茶人饮茶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注意品饮艺术,从中获取品茗的乐趣。根据我国茶人的习惯,品茶分为三步:观其外形,闻香气,尝滋味。观外形就是观察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做法越符合标准的茶叶,品质越好。每种茶叶有其独特的外观形状,这是欣赏的首要注意之处。
其次,观察条索的紧结程度,无论是条状、半球状,茶条紧结坚实,表示制作功夫到家。香气是茶叶本身具备的芬香物质。闻香的类别可分为汤前香和汤后香两种。汤前香一般在赏茶阶段进行,观察干茶的外形与色泽时,可先闻一闻干茶香气,当茶壶由热水温热,倒入茶叶后,可先盖上壶盖数秒,借壶中热气,再闻一次茶香。茶叶经热水冲泡而散发的香气,称为汤后香。嗅闻汤后香的方法依泡茶方式而定。使用闻香杯者,将茶汤倒入闻香杯,再将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后,用鼻子吸闻香杯中的味道,若不使用闻香杯,在茶壶倒出茶汤后,闻一闻壶盖聚集的香气,或半掩壶盖,闻壶缘的香味。品尝茶汤滋味的方法,可用汤匙舀取5—8毫升茶汤含入口中,以舌头在口腔中来回折转,让茶汤充分与口中味觉细胞接触后,从鼻孔呼出口中气味,然后将茶汤慢慢咽下,感受茶汤的滋味表现。当茶汤在口中循环流动时,可就茶汤的刺激性、浓度、收敛性、回甘、余味、特性等几个方面来感受。
人们在长期的品茶过程中,逐步达到了艺术与精神的相结合,并通过品茶(茶艺)来表现精神。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现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茶事活动要安静、举止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我国著名茶家学家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是指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中国茶道的四谛。因此,“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静”是中国茶道修身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身来升华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就是“静”。“怡”是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中,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花赏月,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可翠娥棒瓯,可潜心读《易》,可置酒助兴。“真”是在茶事活动中一切求真。茶叶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器具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都要求真。
(原载:《茶海拾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