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厂街即今桃花井巷。桃花井原是古井名,位于洞庭路与文庙山之间,20园民沥世纪50年代后,成为当地居民小区的代名词。
桃花井小区古时建有两条主要街巷,一曰棚厂街,又称考棚街。为当时岳为州的教育区。文庙山在宋时设有岳州府学,山下的桃花井地域在清时建有岳州府学院考棚。清《乾隆岳州府志》载:“学院考棚,明以前无考,在今黄土坡下闻旧为长江防道署,国朝康熙三十六年后改署为北分司行署,至是乃改考棚于西建瓦棚十二间。”后经府属各县捐款数度修茸,乾隆九年增建至公堂一所,考宙棚十八间。同治年间,建“近十馀年,考童日增巴陵临湘皆二千馀人坐号不敷。”又买地扩建。由此,考棚所在的街道遂被称为考棚街。
街呈南北走向,清《光绪巴陵县志》曰:“考棚街,自试院西南七十五步为参将署南为护国寺巷;又西南二百步,东为洞旸宫巷又一百四十步至守备署,西有祁家巷又西南一百一十步至城巷,又南五十步又东四十步与学道岭街会出南门。”全长470步,约342米。另一条称驿马巷,经清平巷,可直通颜家巷,巷东有鲁肃墓。1951年,修建军需工厂时,将此巷截为两段,今机关幼儿园前的那条直路,就是当年另一条护国寺巷的一段街道。
古时行科举考试,每年举行“岁试”。府县境内的童生须经试院考试,按等级逐级应试。先经知县主持的县试,再通过知府主持的府试,然后参加由省学政赴各府主持的院试,取者方可进入府县官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由童生逐级考升,恰似现在的高小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一样。当时,每间考棚约6平方米,内设桌椅、马桶等。考生入内,关门落锁,吃喝拉撒均在里面,交卷后方可出来。每年岁试,府县童生纷纷来此应试,以博取功名前程那时的科举考试虽说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有其封建落后、保守、封闭的一面;在当时也有先进的一面,可以不拘一格,较为公正地为封建王朝遴选官员。科举制源于隋朝,据有关资料统计,自隋至清末1904年最后一名状元止,共产生549名状元。
据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天顺丁丑年(1475),华容人黎淳高中状元,成为岳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状元。明清以来,岳州四县还有七十六人考中进士,其中,华容县四十五名,平江县十一名,巴陵县(今岳阳县)八名,湘阴县(含今泪罗市七名,临湘市四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2),邑人方厚卿、方解吾将考棚改为校舍,创办巴陵公学堂。翌年,改名巴陵县立中学,并将校舍迁乾明寺街县文庙期内。民国初期,棚舍曾被用作赈济灾民的“粥厂”,故考棚街又被称为棚厂街。
棚厂街长不过里许,宽约3米,青石板街道两边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街西为武庙山(关帝庙),东为文庙山(孔子庙),两庙东西对峙。由于有文、武两大圣人的庙堂庇护,此处便成为离职官宦、富商大户的聚居区。
1938年,日军飞飞机轰炸城区,此处房屋被炸毁殆尽,住户纷纷逃往他处。抗日争胜利后,再无大户人家在此居住,故成为平民百姓居住区。1932年以前,棚厂街是连接南北城区的主要通道。
1951年,街北面因修建军需工厂被征用拆除,路口被堵。仅馀西南祁家巷与西北陡坡通洞庭路。1958年后,棚厂街才逐渐为桃花井名称所代替,成为今天的桃花井居民社区。